大概在十年前,第一次聽到作家畢德生對語言的三種分類。三種語言分別是:資訊性的語言、動機性的語言,以及關係性的語言。資訊性的語言,顧名思義,就是常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讀到的各樣訊息,每天,我們都要接收著成千上萬個訊息,在這訊息之海中載浮載沉。動機性的語言,又可說是宣傳性的語言,指的當然就是琳瑯滿目的廣告宣傳品,這些語言背後都帶有一個動機,想要推動你去做他希望你做的事情,不管是掏錢買廣告產品,或是投票日去投票所投票。
然而就是在這個資訊氾濫、廣告齊飛的年代,第三種語言:關係性的語言,愈來愈不被重視。關係性的語言,不是冷冰冰的資訊,也沒有另懷鬼胎的動機;關係性的語言,是媽媽抱著繈褓中的嬰孩,細心嗬護的語言,也是父親擁著生病的小孩,溫柔的低語。這種語言存在於真盞撓H情、友情、愛情之間,是人類賴以生存之所繫,一如地下泉水,默默地在文明的土壤中潛流。
毫無疑問,聖經所使用的是第三種語言。整本聖經所記載的,就是一個溫柔的父親,如何無怨無悔地呼喚著祂那離家的浪子:上帝想要和世人和好,想要再一次和祂所深愛的子女們擁抱。很可惜的是,深受現代社會影響的我們,忘記了聖經這第三種語言的特性。相反地,我們急著想從聖經中汲取資訊,把上帝溫柔的語言,換成一條又一條如戒律般的「真理規範」,以為信仰就像電腦,隻要輸入正確的字詞,便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又或著,我們斷章取義,把豐富多元的啟示錄,窄化成某種末日的恫嚇,把耶穌的福音,變成可以快速布達的幾個公式,帶著強烈的宣傳動機,來使用聖經的每一字、每一句。
事情可以不是這樣的。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不但可以擺脫隻重視資訊與宣傳的社會文化,更可以從聖經中汲取豐富的資源,將關係性的語言,重新帶回人類的世界。舉例來說,聖經非常反對把神變成某個木製的偶像,以色列人打造金牛犢,更是讓耶和華大發雷霆。這些記載看起來好像很獨斷,可是仔細思想,神的真正目的會不會是希望,以色列人能將祂當成一個活生生的神來看待,與祂建立豐富的關係。
多少時候,我們希望把一個豐富的關係,轉化成可以輕易操控的模式:男女之間隻要有性就好,一夜情之後大家拍拍屁股走人,不必負擔結婚後另一半的情感依賴;選舉時候到了,候選人一場又一場的造勢晚會承諾要和選民「搏感情」,一旦選上,服務處一年到頭鐵門深鎖,選民能不要來煩我就不要來煩我。
麵對這樣的心態,上帝斷然說不。不論是上帝自己,還是每一個祂所創造的人,都有豐富多元的生命,有著難以窮盡的一麵,我們不該把生命化約成某個個體,某個按鈕,某個用來奪取權力、換取一時快感的工具,否則,我們就是在雕刻偶像,讓本該活潑跳動那人與人、人與神的關係,簡化成投幣販賣機,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
以關係性的角度來閱讀聖經,還有無窮的可能性:深刻關係需要花時間,所以神設立了安息日(參《安息日的真諦》);使徒保羅要分享的不是比三角函數、微積分還要複雜的神學邏輯,而是一門愛的藝術(參《擁抱神的愛》、《這裡發現神的愛》)……,類似的發現可以繼續延伸下去。
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人與人的關係是如此地緊密,又是如此地疏離。實在需要有更多的基督徒,重新挖掘聖經裡關係性的語言,把和好帶進世界中,在心靈與心靈之間,建立起更多的連結。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