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定勝天的兩篇文章



何祚庥:人類無須敬畏大自然


  印度洋大海嘯,奪走的不僅是數以萬計的人的生命,還從某種程度上打擊了人類征服大自然的信心。從人類曆史上看,每當遇到人類力不可拒的天災,總會有人彷徨無措,有人疑懼人類自身的能力,有人對大自然產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學家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自身能力和開發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印度洋大海嘯餘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在接受《環球》雜誌專訪時,侃侃而談他對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所進行的哲學思考,顯示出當代科學家對科學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 何祚庥

  人與自然,以誰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嘯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折射出我們在對人和自然的關係上,認識需要深化。這幾年來,“天人合一”的說法甚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 解釋為人和自然相處和諧。對這樣與詞語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釋我並不反對,但是我認為,人類要看到天與人之間不完全是和諧的一麵,還有不和諧的一麵。如果我們在人天關係上沒有一個冷靜的估計,就會放鬆警惕,導致災難性的後果。這個問題從哲學角度來看更加值得反思。

  從曆史來講,在人類發展的早期,人類對自然的抵禦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進步思想家強調人定勝天,鼓舞人類與自然界作鬥爭。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些年來人類的能力越來越強了,好像自然界的許多問題人類都能夠解決,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類對自然界破壞得太過分,以至於反而對人類不利,所以強調要和諧。

  我以上的這番話是有針對性的,針對的是一些環境學家和生態學家。許多環境學家和生態學家提醒社會公眾要注意保護環境,保護生態,這是有道理的。因為這些年來,人類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確有些環境和生態不必要地被破壞了。但我還是要說,我們有的環境學家和生態學家有一些片麵的地方,也就是認為環境和生態是不能動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張都遭到某些環境學家、生態學家的反對。然而這種觀點不符合人類的利益。

  在這裏,我要尖銳地提出一個理論問題:我們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時,奉行的應該是以人為本,還是以環境為本,以生態為本?這是個深刻的哲學問題。我認為,應該是以人為本。我絕不反對保護環境和保護生態,但需要弄清楚一個觀念,保護環境和生態的目的是為了人。有些時候我們需要“破壞”一下環境、生態,改變一下環境和生態,但也是為了人。

  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因為它牽涉到實際工作。現在中國電力短缺,需要開發水能,需要修水庫,這就不可避免要破壞一些環境和生態。這裏有一個權衡得失的問題,如果過分強調保護環境和生態,那麽水庫就不能建設。我認為,遇到這樣的情形,權衡輕重得失的標準就應該是以人為本。胡錦濤總書記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講話中指出,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人口資源環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幾點,其中第一點就是“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

  我覺得,要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一個大的課題,我們的思維不能片麵。回到人與自然的話題上,就是我們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類不相友好的一麵。從某種意義上講,如何進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後果符合人類發展的利益,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意義值得一些環境學家和生態學家深思。

  駁“人要敬畏大自然”

  這次海嘯給人類另外一個啟示是:人類在自然災害麵前不能無所作為,還是要有所作為。

  我要嚴厲批評一個口號,即所謂“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種對人和自然的關係無所作為的觀點。我認為,該防禦要防禦,該製止就製止。我們要盡可能減少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損失,但並不意味著要敬,要畏。特別這個觀點是在當時“非典”盛行的時候提出的。人類對“非典”怎麽敬,怎麽畏?這個觀點實際上將人與自然的關係倫理化了。這個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報上發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號,實際上是批評科學主義,認為人類不該利用科學來有所作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關係,就是敬與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這就在實際上走向了“反科學”。

  應該看到,近代科學才400多年的曆史,從伽利略開始到現在,科學水準的發展是極為迅速的。為紀念科學的發展,紀念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理論100周年和愛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聯合國將2005年定為“ 國際物理年”。科學是加速發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萬年又會如何?要相信科學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學的未來。

  到目前為止,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很遺憾這次大海嘯人們沒有預見到,這是科學水準的問題。坦白地說,人類對地震的有些預測的根據不是特別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嘯快要發生了,才能有所警覺。當前人類要阻止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不可能的,但人類還是可以做一些預警工作。對於地震海嘯,關鍵在於防禦。房子要結實些,抗震結構要好些,這些比預測還要重要,因為這些我們能夠做到。

  另外,對於國家安全的概念應該擴大一些,不要隻把侵略戰爭看成國家安全問題,自然災害也會造成安全問題。我讚成對國家安全問題有一個全麵的審視,有一個係統的考慮。據悉,在我國即將製定的中長期規劃中,安全問題要列入,並作為重點,這是很重要的。

  來源: 《環球》雜誌
————————————————————

敬畏自然 珍愛生命——與何祚庥院士商榷
作者:浦漢昕(美國賓州State College)

最近中科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先生在接受《環球》雜誌專訪時批駁“人要敬畏大自然” 的口號,將自然和人嚴重對立,提出他所謂以誰為本的“深刻的哲學問題”。他說:“在這裏,我要尖銳地提出一個理論問題:我們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時,奉行的應該是以人為本,還是以環境為本,以生態為本?這是個深刻的哲學問題。我認為,應該是以人為本。....... 權衡輕重得失的標準就應該是以人為本”。他又說“我要嚴厲批評一個口號,即所謂“人要敬畏大自然”---- 一種對人和自然的關係無所作為的觀點。我認為,該防禦要防禦,該製止就製止。我們要盡可能減少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損失,但並不意味著要敬,要畏。特別這個觀點是在當時“非典”盛行的時候提出的。人類對“非典”怎麽敬,怎麽畏?這個觀點實際上將人與自然的關係倫理化了。這個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報上發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號,實際上是批評科學主義,認為人類不該利用科學來有所作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關係,就是敬與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這就在實際上走向了“反科學”。

看來敬畏自然,罪莫大耶,阻礙生產力發展,反科學不說,還和中央的步調不一致,反對“以人為本”。

我想起多年前我的一篇討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文章,我把人與自然關係作了一個比喻:“我們一直像在玩棋,對手是大自然。這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它的遊戲規則也不同一般。這盤棋的規則首先是:
1, 我們永遠不能將死對手成為贏家。將死了對手,人類等於自殺;
2,對手卻可以將死我們,從而結束這盤棋。
在人類文明的初期,我們是誠惶誠恐地與自然對弈。但到了工業發達,科技倡盛的近代,我們有些忘乎所以了。正當我們步步進逼自然的時候,感到同時威脅到了自己的生存。所以我們必須重溫這盤棋的遊戲規則。
這盤棋還有一個特別之處。無論人類還是自然界,都是自我增長的係統。這盤棋不像我們發明的象棋,吃一個子兒,少一個子兒。無論人類,還是自然界,都能自我增長。今天被對方吃掉幾個子兒,過幾天它自己又會增長幾個子兒。因此雙方都存在著越戰越強的可能性,這盤棋也就變得越來越複雜而持久了。我們玩這盤棋的最終選擇,似乎就是和對手一直周旋下去,而且使雙方都越戰越強,這就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是這盤棋第三條規則:
3,互利,雙贏則永續”。

自然可敬,因為天地行健,生養不息,資源無盡,奧妙無窮,它是人類賴以生存之本。自然可畏,因為它暗藏殺機,桀驁不馴,人也難免受難。康德說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兩者使他敬畏。大哲學家的思考不值得我們深思嗎?當然你可以認為這是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家的思考。當然也不妨礙任何人從無產階級立場根據革命的需要再思考。

敬畏自然和崇尚科學有矛盾嗎?我看沒有。對自然的崇敬之心,恰恰是科學發生和發展的一個推動力。每當我們的科學家,工程師們兢兢業業探索到一點自然的奧秘,小心謹慎地走出一步好棋,我們的對手會莞爾一笑,並給我們豐厚的瑰贈。崇尚科學技術也不意味膽大妄為,對自然不敬不畏。科學技術隻是現代社會人與自然對弈的本錢和手段。但科學技術又是雙刃的劍,那些自以為掌握了自然規律,浮躁驕橫,急功近利之士(來頭越大的科學家,工程師越危險),他們給社會帶來的確實是禍不是福。

敬畏自然和以人為本有根本矛盾嗎?沒有,不僅沒有,而且敬畏自然是以人為本的一個出發點。這次印度洋海嘯,海浪排山倒海,一瞬間蕩平無數的城鎮鄉村,奪去了二十幾萬人的生命,在如此凶頑狂暴的自然力麵前,人是何等渺小,人的生命又何等脆弱。這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人的生命的珍貴和豐盛。什麽是以人為本?珍愛人的生命,就是以人為本。黨中央從過去以階級鬥爭為綱,現在認識到要“以人為本”,這的確是一大進步。我寄希望於人民政府切切實實地將不斷在中國發生的礦難,空難,水災,火災,棄嬰等等天災人禍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珍愛和保護每一個人的生命,並每年向人民如實報告在這項工作中落實以人為本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

敬畏自然,絕不意味要以環境為本或以生態為本。我從未聽說誰提出過“以環境為本”和“以生態為本”。何祚庥先生將以人為本設置在虛擬的以環境為本和以生態為本的對立麵,使這三“本”的內涵都模糊混亂。請問,當汙染企業排出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損害當地人們的健康,導致癌症,死胎,嬰兒畸形等等多種疾病以至於死時,治理汙染,保護環境是以環境為本,以生態為本,還是以人為本?生態環境問題又往往是不同人群的利益衝突的體現。如果將以人為本設定為“權衡輕重得失的標準”,請問是以庫區的人為本,還是以灌區的人為本?以汙染企業的人為本,還是以受汙染之害的人群為本?以我們這代人為本,還是以子孫後代為本?所謂以人為本很容易解讀為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本,淪為以領導的意誌為本,為“首長工程”開道,以“傷心工程”入史。

一些人自稱是無所畏懼的。他們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自稱“和尚打傘,無法無天”。他們違反自然規律,破壞生態環境,圍湖造田,毀林開荒,每每將自然逼到死角,也想對它實行全麵專政。“大躍進”之後,緊跟的是“三年困難時期”,據說這是罪在上天,降災於民。全國餓死幾千萬人,從沒聽說哪位高官,哪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認罪,懺悔,請辭。他們不敬畏自然,不珍愛人的生命,不敬畏百姓。他們敬畏的是當權者,敬畏的是人間的偶象,敬畏的是權。

何祚庥先生問“人類對“非典”怎麽敬,怎麽畏”?中國抗“非典”的英雄蔣彥永醫生作了最好的回答。他在中國非典型肺炎疫情擴展的危機時刻,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講真話,揭露疫情真相,拯救了千千萬萬潛在的“非典”受害者。不僅中國人民感謝他,全世界的人民都感謝他。蔣彥永醫生不僅挽救了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的生命,他還用良知,道義拯救了道德在中國的淪喪。蔣彥永醫生樹立了敬畏自然,珍愛人的生命,以人為本的好榜樣。相比之下,那些隱瞞“非典”疫情,視人命為草芥,隻知敬畏當權者的高官在人格上是何等的底下,猥瑣!

你以為那些敬畏當權者的人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嗎?你看有些人是科學家,院士,但撰文講話每每要引用領袖的語錄。他們真的領會到了“以人為本”的意義了嗎?未必!他們明明白白的是以“政治為本”。看一看中國傑出的水利專家黃萬裏先生吧,他以言獲罪,為反對當權者錯誤的治理黃河方案獲罪,孤軍奮戰,不僅本人而且連累全家當賤民二十餘年而憂國憂民終不悔,堅守了一個科學工作者隻向真理低頭的高尚情操。黃萬裏先生是中國另一個敬畏自然,珍愛人的生命,崇尚科學,決不以政治為本的傑出榜樣。

我們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中國和全人類都進入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的新時期。讓“敬畏自然”這樣所謂的哲學問題走出哲學家的書本吧。我相信它將成為常識,成為新的社會道德風尚,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

科學技術發展得越快,威力越大,就越要對它們嚴格檢驗和把關,必須確保人與自然雙羸互利的原則。在這方麵若有什麽閃失,人類將會共同付出慘重的代價。因此要特別關注那些習慣性不負責任的人士,嚴防任何不負責任之舉。

我們敬畏自然,也珍愛人的生命。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是天地之精華,珍愛自己的生命易,珍愛普天之下他人之生命難。然而人類未來,必是棄絕暴力,脫離野蠻,生命繁茂,瑰麗之社會。讓我們理直氣壯地敬畏自然,珍愛人的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互利,雙贏,永續。

所有跟帖: 

難怪當年的大躍進會發生。而這些狂熱思維依然存在 -ply- 給 pl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01/2009 postreply 09:00:08

大躍進沒過去,正轟轟烈烈呢 -慕容新新- 給 慕容新新 發送悄悄話 慕容新新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01/2009 postreply 09:58:10

回複:敬畏大自然 -吮露鶴- 給 吮露鶴 發送悄悄話 吮露鶴 的博客首頁 (734 bytes) () 07/01/2009 postreply 18:27:3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