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遇到行家了。這是我搜來的,不知是否能回答您的問題?

回答: 端午粽香慰鄉情成長2009-05-25 07:46:25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曆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曆史記載】  曆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說文新附8226;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8226;夂》:“葼,斂足也。”義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8226;送韻》:“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雲: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民間傳說】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裏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嫋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