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宮展覽館
離聖索非亞大教堂不遠,是昔日的皇宮,現在開辟為展覽館的托浦卡皮宮。托浦卡皮在土耳其語言中,是炮台的意思,來源於皇宮外的大炮台。從1478年到1856年,近四百年間,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和他們的妻妾嬪妃,就生活在這個宮殿裏,使它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政治中心,也為今日的伊斯坦布爾最引人注目的古跡之一。
從旅遊介紹上讀到,一個令這個皇宮很出名的原因,是它龐大的後宮。雖然伊斯蘭教允許一個男人最多可娶四個女人,但對他們的蘇丹來說,這四個的規定,是不具備約束力的。曆史上記載過,最多女人為一個蘇丹所有竟是一千二百之多!更令人驚奇的是,這裏竟然也有和中國宮廷中太監一樣的男侍。對大多數從西方來的遊客來說,這大概是很有吸引力的噱頭;但對讀過、看過、聽過太多古老中國宮中風雲的我,自然而然地有些反感,尤其是想到那一大群的太監。另加上有幾個重要的分館不開放,我們就放棄了進去看一看的想法。和孩子們商定好,去另一個皇宮博物館,一個比較現代化的宮殿--多瑪巴切宮,參觀。
多瑪巴切宮建在麵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港灣,外觀設計參照法國盧浮宮,基本是歐洲風格,看不出穆斯林特色。內部裝璜和照明,是由當年著名歐洲藝術家設計監造。為裝璜這座宮殿,用了十四噸黃金和四十噸白銀,可謂揮金如土。這個工程,使奧斯曼帝國欠下了大量外債,加速了古老帝國沒落的步伐;盡管從表象上看,這座19世紀中期的建築,拉近了奧斯曼帝國與當時文明發達國家間的距離。“什麽是真正的先進文化呢?”我這樣問自己。
在乘船去觀賞博斯普魯斯大橋的途中,我們看到多瑪巴切宮臨海一側的外景。當時,並沒有感受到它的豪華。但當我們置身於皇宮中,特別是走進中央大廳(慶典大廳),後,竟被它的雄偉,精湛和華貴,震撼得無以言表。不敢相信,從外表看,它隻是個二層樓的建築。不敢相信,它建於19世紀,建於帝國已經開始日落西山的末世。我暗自慶幸我們在這次遊覽的最後時刻,參觀了這個皇宮。這樣,從1500年前的聖索非亞教堂,到400年前的藍色清真寺,再到150年前的多瑪巴切皇宮,我們貫穿了伊斯坦布爾的曆史!
第一個皇宮,建於500年前的托浦卡皮宮的大門。和下邊的圖,1856年完工的多瑪巴切宮相比,就看出時代的變遷了。
第二個皇宮,多瑪巴切宮的正門,現在是政府的辦公部門。進皇宮博物館要從側門進去。
對外開放的側門和皇宮衛隊。他們和皇宮一樣,隻有“秀”的意義,還真能指望他們打仗?
在海上拍的皇宮外景。她不是很顯眼的,開始沒看著,差點誤了拍。
新皇宮的後宮。這裏住過多少嬪妃,介紹中沒講,我也就不敢瞎猜和瞎說了。
接待大廳。看看鍍金的椅子和東方的傳統紅色,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
接待大廳的另一側。這個大瓷瓶晶瑩圓潤,可就是不讓走進點仔細看看!
什麽時候你知道的,中東人(阿拉伯人,伊朗人,土耳其人。。。)還用壁爐,而且還是如此漂亮的壁爐?花案和色彩很有民族特色的。
下麵這圖,是蘇丹的茶具。土耳其人愛喝茶,對茶具很講究。在街上和市場裏,經常可見外賣送茶的,而且多數時候光是送茶。茶並不便宜,多於2美元一杯;而那一杯隻有麥當勞小號咖啡的一半。土耳其人叫茶就是中文的“茶”音,可見淵源在中國,是絲綢之路的成果。我喝過幾次,不對口味,還是中國茶好喝。
蘇丹的金器。什麽都不說了,人人都想當皇帝,大概就是為了這些珍寶和後宮數不清的女人。
蘇丹也讀書。真想過去看看他們都讀些什麽,兒子亦然。
辦公區到中央大廳的過廊,誰能不喜歡這種格調?
下麵的四張照片,就是令我驚歎不已的中央大廳,它長四十五米,寬四十米,高三十六米,四周是五十六根鑲金的柱子,頂棚布滿精致的雕刻,中央穹拱如七彩花屏。這個大廳隻用於蘇丹正式的國事和外交事務。第一張圖上的沙發和屏風,就是蘇丹的位置。這個大廳不許女人進來,就是王後太後也不行。她們隻有得到蘇丹允許後,從頂部的幾個琉璃窗口,遮住臉往下看,假如有什麽表演的話。
大廳
玉柱
雕梁
彩屏穹頂
最後,為遊客導遊的帥哥,為大家講了大廳裏高懸的水晶大吊燈的掌故。這個吊燈直徑超過五米,重達四噸半,上有二百五十個蠟燭台。建皇宮時,人們被告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為表達對蘇丹的尊敬,決定贈送這個超大的水晶燈。世界上最強大的大英帝國女王,贈送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宮燈,多麽自豪和榮耀啊!等土耳其從奧斯曼王朝中走向民主共和後,人們在蘇丹的文件中,發現了天大的秘密:奧斯曼王朝為水晶吊燈付錢給大英帝國的賬單!
出了宮殿,看見一座精巧的鐵門,正對著博斯普魯斯海峽。讓我突然想到,海峽的那一側,就是亞洲,就是我們古老中國所在。建造和使用這個宮殿的時代,正是大清帝國風雨飄搖的最後時期。比奧斯曼帝國更悠久,更強大的中華,同奧斯曼帝國一樣,也是在新強權向前發展時,被遠遠地甩在後麵。中國曾經有個圓明園,被英法兩個強國放火燒了。我在想,如果沒燒,是不是比眼前這個更雄偉,更絢麗?
“伊斯坦布爾遊記(一、二)”在 “紅癡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