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基督教遺跡
伊斯坦布爾有長達兩千七百的曆史,古稱拜占庭。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康斯坦丁(Constantine,也叫君士坦丁)大帝,在此地建立新城,並用自己的名字為它命名,稱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二首都。六十多年後,羅馬帝國分裂,君士坦丁堡又成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十五世紀被阿拉伯人占領。
君士坦丁和他的母親敦信基督教,在他們的倡導和努力下,君士坦丁堡成為當時基督教的中心,興建了很多基督教堂。到了公元五百三十年,皇帝朱斯提尼安(Justinianus)擴建君士坦丁堡,並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聖索非亞大教堂。直到1626年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建成之前,聖索非亞一直是世界教堂之冠,雄居寶座長達千年之久!
君士坦丁堡做為基督教的中心,本應有更多的遺跡保存下來。但由於兩次幾乎是毀滅性的破壞,除聖索非亞教堂外,早期基督教文物,所剩寥寥無幾。一次是公元1203年,由拉丁人為主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在未能實現對“聖地”耶路撒冷的征服後,轉向進攻拜占廷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搶掠、毀壞、血洗君士坦丁堡長達一周之久。這是同為基督教徒的羅馬天主教和拜占庭東正教間的兄弟之戰,其瘋狂和殘忍,不輸於世間任何不同民族、不同宗教間的殘殺。
另一次,是1453年,奧斯曼帝國對君士坦丁堡的占領。阿拉伯人垂涎這座富得流油的古城幾近千年,在默哈默德二世的帶領下,終於實現了幾世紀的夢想。除了掠奪富有的基督財產外,毀滅一切異族異教文明的存在,更是必須完成的大業。於是,除了大到不可立即毀壞的聖索非亞教堂僥幸存留下來外,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堡的曆史和現實,幾乎徹底地消失在火與血的洗禮中。城市不再是君士坦丁堡,它的新名字是:伊斯坦布爾。
曆史無數次地告訴了我們,當一種文明取代另一種文明時,文明本身是不存在的,野蠻卻是唯一可借用的手段。今天,高高聳立的聖索非亞大教堂,向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美麗的聖索非亞大教堂。總高55米,穹頂直徑31米。外邊的四座唱經塔,是阿拉伯人占領後,將它改為清真寺後加建的。1935年,土耳其共和國將它開辟為博物館。
放大看一看教堂的穹頂,金飾尖頂原來是一個金十字架。被占領後,幾千穆斯林,冒著生命危險,在無任何保護的情況下,爬上穹頂,拆了十字架,換上阿拉伯人的新月。
想分幾張圖表現教堂內的高度感覺。現在可看到的是人能上去的第二層。
隻占總高的三分之一不到。那個阿拉伯文字的經文大圓牌,是當年
用來遮擋基督教文字和圖飾的。下圖再介紹。
再高一層,但還沒到大穹頂的底部呐。這兩個大綠圓牌,直徑七米五;分別是用伊斯蘭世界公認的、最標準的阿拉伯文書法,寫出的“伊斯蘭教聖人穆哈穆德”,和繼承他事業的一些人的名字。
這是大穹頂。那個為修理用的腳手架,每節大概是4米,數數就知道穹頂有多高了。穹頂四角是被摳掉的基督教飾圖。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是教堂的正麵,有漂亮的彩花玻璃。要注意的是變為清真寺後,加建的金色講經台。它不在正中的軸線上,為什麽?因為它正對著的,是穆斯林聖地麥加的方向。教堂的主結構不能變,隻好將就一下了。
羅馬時代的教會建築,以它內部裝飾的馬賽克著名。索非亞大教堂被轉為清真寺前,處處是以宗教故事和現實生活為題材的馬賽克飾圖。穆斯林毀壞了一些,覆蓋了一些,用新圖飾遮擋了一些。這是在小穹頂上最著名的聖母聖子像,大概是太高了,毀起來不容易,就被用泥巴覆蓋了。現在還原了古老的原貌。
幾幅表達皇家對聖母聖子的崇拜和宣揚“君權神授”的馬賽克壁畫。最有意思的是下麵的第三幅。聖母瑪利婭抱著聖子耶穌坐在中央,右邊是君士坦丁大帝,手裏捧著君士坦丁堡的城市模型;左邊是皇帝朱斯提尼安,手捧著聖索非亞大教堂的模型;兩人把自己的舉世傑作奉獻給神。
據說這是藝術價值極高的一幅馬賽克壁畫,看看耶穌生動的表情就知道它的與眾不同了。這張周圍站有好幾個工作人員,監視人們不許用閃光燈照相。這是在伊斯坦布爾時,不多見的幾次對遊人很嚴厲的表現,也說明了這畫的價值。
基督教遺跡就先介紹到這,下次見。祝大家周末愉快!
“伊斯坦布爾遊記(一)”在 “紅癡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