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叔華的英文自傳體小說《Ancient Melodies》於1953年由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8226;伍爾芙(Virginia Wolf)和丈夫共同擁有的霍加斯書屋出版,引起英國評論界的重視,而且暢銷。這當然和伍爾芙的鼎力支持有關。伍爾芙乃二十實際的女性主義先鋒之一,一直患有嚴重的憂鬱症,但從未中斷寫作。 而這位大師級的作家和淩叔華之間的連牽又成為一段令後人猜測的故事?筆者參考了正曆也閱讀了野史,此篇隻是把讀到過的內容略作分享。 據文史館的資料所載,1929年,武漢大學的新校址在珞珈山落成。淩叔華的夫君陳西瀅接替聞一多出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淩叔華隨往同行,兩人共享珞珈山下的一幢小樓,被當時春風得意的陳西瀅命名為“雙佳樓”。淩叔華與兩位同是知名作家的近鄰袁昌英、蘇雪林被譽為“珞珈女三傑”。1931年陳淩叔華得一女,取名陳小瀅。 淩叔華在武漢期間,認識了一位叫朱利安8226;貝爾的青年詩人(二十六、七歲)。貝爾當時在英國詩壇小有名氣,受中方邀請在武漢大學任教,他碰巧是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外甥。倆人均擅長文學、繪畫,往來頻繁(在一位中國作家的一部前幾年發表的小說《K》中影射他們之間有過戀情,還指當時的文學院院長有性無能,發表後受到淩家後人的起訴,詳情不作討論)。1937年,貝爾回英國後,向伍爾芙力薦淩叔華。於是淩叔華與一位世界級女權作家開始了通信。可歎的是,為兩位女作家牽線的熱血詩人,卻是英年早逝。他回到英國後,誌願參加了“國際縱隊”,後赴西班牙,在馬德裏守衛戰中犧牲。 淩叔華在回憶伍爾芙對她的提攜時說:她開始用英文寫自己的生平,然後一章章地寄給她看;而伍爾芙不僅對少量的語法錯誤加以修改,還對她說:“繼續寫下去,自由地寫,不要顧忌英文裏的中國味。事實上,我建議你在形式和意蘊上寫得貼近中國。生活、房子、家具,寫得愈細愈好,隻當是寫給中國讀者的。然後,再就英文文法稍加潤色,我想一定可以既保持中國味道,又能使英國人覺得新奇、好懂。”這種文字交流直到伍爾芙去世而終止(她的自殺日期是1941年3月28日)。 抗戰勝利後,淩叔華出訪歐洲,到達英國的時候,拜訪了伍爾芙的故居。而這位有獨立精神的,把藝術看的高於一切的作家因不堪忍受精神疾患的長期折磨,已經在六年前獨自走向了大海。看著眼前這座“一件屬於自己的屋子”(出處:女作家生前曾經說:作為一個女作家寫作,至少需要兩樣東西:“一間屬於自己的屋子”和“每年1500英鎊的收入”),淩叔華頓時淚如雨注。對於她先前拽寫的文稿,她幾乎已經不報任何幻想了。許是蒼天有情,淩叔華到英國後,在一個社交場合認識了英國浪漫詩人韋斯特,她是伍爾芙生前最親近的朋友之一。在韋斯特的幫助下,她找到伍爾芙的丈夫倫納德8226;伍爾芙,並在他們舊居的遺物中發現了《古韻》的文稿底本。《古韻》出版後,在英國文學界頗受歡迎,曾譯成法、德、俄、瑞典等語出版。 當時的英國的主流媒介評論說:“叔華淩陳女士用平靜、輕鬆地將我們帶進那座隱蔽著古文明的院落。現在這種文明已被掃得蕩然無存,但那些真正熱愛過它的人不會感到快慰。她向英國讀者展示了一個中國人情感的新鮮世界。高昂的調子消失以後,古韻猶存,不絕於耳。”可惜的是,淩叔華本人沒有把這本小說譯成中文。此書首印40年後,傅光明先生將小說翻譯成中文,書名譯作《古韻》。但有趣的是,在中國的主流媒介尚未對此書作出完整的評價。 我讀的《古韻》是英文版,雖然通過此書比較深入地了解到她的童年往事,但讀後沒有《繡枕》或《酒後》的那種驚豔感。我覺得她的語言功力沒有發揮出來,可能是沒有使用母語的關係,受到了表達上的限製,猶如我們所念到的英文版的唐詩宋詞,常常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在書中,我比較喜歡的是自述的小時候習畫情節,以及她的啟蒙老師對她的智慧啟迪,還有她和父母的感情:母親是善良的代表,父親則是威嚴中帶著慈善。由於淩叔華在六七歲時就顯露出來的繪畫天賦,他對這個女兒在管理方麵比較寬鬆一些。裏麵有披露了她小時候聽說過的體麵人和“下人”的短篇故事。最讓我受啟發的是她自己做的插畫,有點近似小人書的畫法,簡單而生動。《古韻》最大的優點是真實自然,平和的文字下帶著一定程度的情感張力。但小說發表之後,她便把精力主要投入在繪畫上。也許繪畫更能慰籍她的靈魂。另外一個可能是,她不想披露自己和家人在海外的經曆,因為,“煞風景的事情”她是不願做的。 她在旅居歐洲的年代中的一個亮點是在巴黎的一次個人畫展。1962年,淩叔華在巴黎舉辦了她的個人繪畫和所收藏的元明清名家畫作及文物古玩展,主持該活動的是法國國家研究院院長,著名傳記作家安德烈8226;莫洛亞。他為後來印成的紀念冊親寫的序言,便是以《古韻》中描寫的真實背景開頭的。 在華人讀者心中,她的地位獨特。例如美籍華人學者夏誌清在《中國文化近代史》一書中曾直率地評論說,“和冰心一樣,淩叔華寫的也是婦女和兒童的故事。和冰心不一樣的是,她一開始就顯示出一種較成熟的感性和敏銳的心理觀察,潛力也比冰心大,可惜的是她在三十年代的作品很少。” 事實上,淩叔華一生隻出過五本書:小說集《花之寺》、《女人》和《小哥兒倆》,散文集《愛山廬夢影》,以及《古韻》。數量不多,篇篇是精品,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已經確立。她的小說特色是:情節簡單,結構纖巧,精神上刻意遠離時代。魯迅這樣評價她:“淩叔華的小說……大抵是很謹慎的,適可而止的描寫了舊家庭中的婉順的女性。即使間有出軌之作,那是為了偶受著文酒之風的吹拂,終於也回複了她的故道了。這是好的——使我們看見和馮沅君、黎錦明、川島、汪靜之所描寫的絕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態的一角,高門巨族的精靈。” 雖然魯迅欣賞淩叔華,但和陳西瀅卻一直是“敵人”,無論在政治上還是文化上。由於對1925年女師大風潮及"三8226;一八"慘案的看法問題,讓他徹底地站到了魯迅的反麵。他公開寫文評論,“我們隻覺得這次鬧得太不象樣了。”他的觀點遭到女師大學生的抗議。後來,他從新文化運動中出局。建國後,魯迅受到政府的肯定,再加上陳對“國民的劣根性”有關比較偏激的抨擊,他當然也就成了長期“反動文人。” 今日大陸的文學界對《西瀅閑話》有了新的評價,他的文學知識和獨特的見解受到一部分學者的肯定。不過也有人戲虐地說,是魯迅當年把他“罵紅的”。其實,他的“閑話”裏對東西方文化的比較和探討還是很值得一讀的。 據資料記載,陳西瀅生於1896年,字通伯,江蘇無錫人,1912年赴英國讀中學,後入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1922年獲得博士學位,應蔡元培之邀,回國任北京大學外文係教授、主任,並於1924年底在北大創辦《現代評論》,自己任主編。後來他在武漢大學當了文學院院長。 1946年冬,陳西瀅,受派為國民黨政府駐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常駐代表。1947年,淩叔華便帶著女兒途經抵英,與陳西瀅一同在英國倫敦定居,住在亞當森街14號,1966 年,在陳西瀅退休後,他們的生活狀況一度拮據。陳因為沒有淩那種寬厚寧靜和麵對現實的個性,為人孤傲,情緒比較壓抑。他1970在英國病逝。 筆者以為,不管淩叔華在武漢的出軌是否真實,淩陳之間至少可說是終生知己的關係。以淩叔華的見識與品位,她所選擇的付君至少是在精神上與自己投契的。她曾經對朋友說過,“通伯頭腦清晰,理解迅速,觀察準確,是許多人不及的。” 她的人生伴侶陳西瀅去世之後,淩叔華靠自己的才華維持生計。她畫中國畫,彈古箏曲,和養蘭花。她的住處也保持著中式古舊陳設。她在《愛山廬夢影》中寫到:“不知為什麽,歐洲的山,在我印象中,殊為漠漠。……到底是西方異國情調,沒有移植在東方人的心坎上的緣故吧!”可見她的心一直沒有從深閨中走出來。 她曾經回大陸探訪卻因為諸多原因未回國定居。直到晚年,在海外漂泊近半個世紀的淩叔華,因為乳腺癌複發和其他健康問題的困擾,經巴金,蕭乾和年輕時的好友冰心等的支持和安排後,回到了大陸。1990年3月25日,淩叔華在北京協和醫院裏度過90華誕,同年5月22日下午,享年90歲的淩叔華逝世。她和陳西瀅被合葬在陳的家鄉無錫惠山。她的離去也好似她多篇小說的結尾那般的平和、寧靜的。而從深閨中散發出的一縷幽香,卻還在俗世裏漂留著。 圖一:我和啟蒙老師 圖二:淩叔華中年照片
淺讀民國才女(二)淩叔華和《古韻》(下) (圖)
淩叔華的英文自傳體小說《Ancient Melodies》於1953年由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8226;伍爾芙(Virginia Wolf)和丈夫共同擁有的霍加斯書屋出版,引起英國評論界的重視,而且暢銷。這當然和伍爾芙的鼎力支持有關。伍爾芙乃二十實際的女性主義先鋒之一,一直患有嚴重的憂鬱症,但從未中斷寫作。 而這位大師級的作家和淩叔華之間的連牽又成為一段令後人猜測的故事?筆者參考了正曆也閱讀了野史,此篇隻是把讀到過的內容略作分享。 據文史館的資料所載,1929年,武漢大學的新校址在珞珈山落成。淩叔華的夫君陳西瀅接替聞一多出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淩叔華隨往同行,兩人共享珞珈山下的一幢小樓,被當時春風得意的陳西瀅命名為“雙佳樓”。淩叔華與兩位同是知名作家的近鄰袁昌英、蘇雪林被譽為“珞珈女三傑”。1931年陳淩叔華得一女,取名陳小瀅。 淩叔華在武漢期間,認識了一位叫朱利安8226;貝爾的青年詩人(二十六、七歲)。貝爾當時在英國詩壇小有名氣,受中方邀請在武漢大學任教,他碰巧是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外甥。倆人均擅長文學、繪畫,往來頻繁(在一位中國作家的一部前幾年發表的小說《K》中影射他們之間有過戀情,還指當時的文學院院長有性無能,發表後受到淩家後人的起訴,詳情不作討論)。1937年,貝爾回英國後,向伍爾芙力薦淩叔華。於是淩叔華與一位世界級女權作家開始了通信。可歎的是,為兩位女作家牽線的熱血詩人,卻是英年早逝。他回到英國後,誌願參加了“國際縱隊”,後赴西班牙,在馬德裏守衛戰中犧牲。 淩叔華在回憶伍爾芙對她的提攜時說:她開始用英文寫自己的生平,然後一章章地寄給她看;而伍爾芙不僅對少量的語法錯誤加以修改,還對她說:“繼續寫下去,自由地寫,不要顧忌英文裏的中國味。事實上,我建議你在形式和意蘊上寫得貼近中國。生活、房子、家具,寫得愈細愈好,隻當是寫給中國讀者的。然後,再就英文文法稍加潤色,我想一定可以既保持中國味道,又能使英國人覺得新奇、好懂。”這種文字交流直到伍爾芙去世而終止(她的自殺日期是1941年3月28日)。 抗戰勝利後,淩叔華出訪歐洲,到達英國的時候,拜訪了伍爾芙的故居。而這位有獨立精神的,把藝術看的高於一切的作家因不堪忍受精神疾患的長期折磨,已經在六年前獨自走向了大海。看著眼前這座“一件屬於自己的屋子”(出處:女作家生前曾經說:作為一個女作家寫作,至少需要兩樣東西:“一間屬於自己的屋子”和“每年1500英鎊的收入”),淩叔華頓時淚如雨注。對於她先前拽寫的文稿,她幾乎已經不報任何幻想了。許是蒼天有情,淩叔華到英國後,在一個社交場合認識了英國浪漫詩人韋斯特,她是伍爾芙生前最親近的朋友之一。在韋斯特的幫助下,她找到伍爾芙的丈夫倫納德8226;伍爾芙,並在他們舊居的遺物中發現了《古韻》的文稿底本。《古韻》出版後,在英國文學界頗受歡迎,曾譯成法、德、俄、瑞典等語出版。 當時的英國的主流媒介評論說:“叔華淩陳女士用平靜、輕鬆地將我們帶進那座隱蔽著古文明的院落。現在這種文明已被掃得蕩然無存,但那些真正熱愛過它的人不會感到快慰。她向英國讀者展示了一個中國人情感的新鮮世界。高昂的調子消失以後,古韻猶存,不絕於耳。”可惜的是,淩叔華本人沒有把這本小說譯成中文。此書首印40年後,傅光明先生將小說翻譯成中文,書名譯作《古韻》。但有趣的是,在中國的主流媒介尚未對此書作出完整的評價。 我讀的《古韻》是英文版,雖然通過此書比較深入地了解到她的童年往事,但讀後沒有《繡枕》或《酒後》的那種驚豔感。我覺得她的語言功力沒有發揮出來,可能是沒有使用母語的關係,受到了表達上的限製,猶如我們所念到的英文版的唐詩宋詞,常常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在書中,我比較喜歡的是自述的小時候習畫情節,以及她的啟蒙老師對她的智慧啟迪,還有她和父母的感情:母親是善良的代表,父親則是威嚴中帶著慈善。由於淩叔華在六七歲時就顯露出來的繪畫天賦,他對這個女兒在管理方麵比較寬鬆一些。裏麵有披露了她小時候聽說過的體麵人和“下人”的短篇故事。最讓我受啟發的是她自己做的插畫,有點近似小人書的畫法,簡單而生動。《古韻》最大的優點是真實自然,平和的文字下帶著一定程度的情感張力。但小說發表之後,她便把精力主要投入在繪畫上。也許繪畫更能慰籍她的靈魂。另外一個可能是,她不想披露自己和家人在海外的經曆,因為,“煞風景的事情”她是不願做的。 她在旅居歐洲的年代中的一個亮點是在巴黎的一次個人畫展。1962年,淩叔華在巴黎舉辦了她的個人繪畫和所收藏的元明清名家畫作及文物古玩展,主持該活動的是法國國家研究院院長,著名傳記作家安德烈8226;莫洛亞。他為後來印成的紀念冊親寫的序言,便是以《古韻》中描寫的真實背景開頭的。 在華人讀者心中,她的地位獨特。例如美籍華人學者夏誌清在《中國文化近代史》一書中曾直率地評論說,“和冰心一樣,淩叔華寫的也是婦女和兒童的故事。和冰心不一樣的是,她一開始就顯示出一種較成熟的感性和敏銳的心理觀察,潛力也比冰心大,可惜的是她在三十年代的作品很少。” 事實上,淩叔華一生隻出過五本書:小說集《花之寺》、《女人》和《小哥兒倆》,散文集《愛山廬夢影》,以及《古韻》。數量不多,篇篇是精品,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已經確立。她的小說特色是:情節簡單,結構纖巧,精神上刻意遠離時代。魯迅這樣評價她:“淩叔華的小說……大抵是很謹慎的,適可而止的描寫了舊家庭中的婉順的女性。即使間有出軌之作,那是為了偶受著文酒之風的吹拂,終於也回複了她的故道了。這是好的——使我們看見和馮沅君、黎錦明、川島、汪靜之所描寫的絕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態的一角,高門巨族的精靈。” 雖然魯迅欣賞淩叔華,但和陳西瀅卻一直是“敵人”,無論在政治上還是文化上。由於對1925年女師大風潮及"三8226;一八"慘案的看法問題,讓他徹底地站到了魯迅的反麵。他公開寫文評論,“我們隻覺得這次鬧得太不象樣了。”他的觀點遭到女師大學生的抗議。後來,他從新文化運動中出局。建國後,魯迅受到政府的肯定,再加上陳對“國民的劣根性”有關比較偏激的抨擊,他當然也就成了長期“反動文人。” 今日大陸的文學界對《西瀅閑話》有了新的評價,他的文學知識和獨特的見解受到一部分學者的肯定。不過也有人戲虐地說,是魯迅當年把他“罵紅的”。其實,他的“閑話”裏對東西方文化的比較和探討還是很值得一讀的。 據資料記載,陳西瀅生於1896年,字通伯,江蘇無錫人,1912年赴英國讀中學,後入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1922年獲得博士學位,應蔡元培之邀,回國任北京大學外文係教授、主任,並於1924年底在北大創辦《現代評論》,自己任主編。後來他在武漢大學當了文學院院長。 1946年冬,陳西瀅,受派為國民黨政府駐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常駐代表。1947年,淩叔華便帶著女兒途經抵英,與陳西瀅一同在英國倫敦定居,住在亞當森街14號,1966 年,在陳西瀅退休後,他們的生活狀況一度拮據。陳因為沒有淩那種寬厚寧靜和麵對現實的個性,為人孤傲,情緒比較壓抑。他1970在英國病逝。 筆者以為,不管淩叔華在武漢的出軌是否真實,淩陳之間至少可說是終生知己的關係。以淩叔華的見識與品位,她所選擇的付君至少是在精神上與自己投契的。她曾經對朋友說過,“通伯頭腦清晰,理解迅速,觀察準確,是許多人不及的。” 她的人生伴侶陳西瀅去世之後,淩叔華靠自己的才華維持生計。她畫中國畫,彈古箏曲,和養蘭花。她的住處也保持著中式古舊陳設。她在《愛山廬夢影》中寫到:“不知為什麽,歐洲的山,在我印象中,殊為漠漠。……到底是西方異國情調,沒有移植在東方人的心坎上的緣故吧!”可見她的心一直沒有從深閨中走出來。 她曾經回大陸探訪卻因為諸多原因未回國定居。直到晚年,在海外漂泊近半個世紀的淩叔華,因為乳腺癌複發和其他健康問題的困擾,經巴金,蕭乾和年輕時的好友冰心等的支持和安排後,回到了大陸。1990年3月25日,淩叔華在北京協和醫院裏度過90華誕,同年5月22日下午,享年90歲的淩叔華逝世。她和陳西瀅被合葬在陳的家鄉無錫惠山。她的離去也好似她多篇小說的結尾那般的平和、寧靜的。而從深閨中散發出的一縷幽香,卻還在俗世裏漂留著。 圖一:我和啟蒙老師 圖二:淩叔華中年照片
所有跟帖:
• 民國才女個個具大家風範。 -崴腳的高跟鞋- ♀ (0 bytes) () 04/25/2009 postreply 15:41:48
• 同意的;家庭環境和大環境的影響吧,另外這幫人裏留學英國蠻多的:) -dongfangshaoer- ♀ (0 bytes) () 04/25/2009 postreply 16:56:14
• 稀為貴 -shuangxi- ♂ (0 bytes) () 04/26/2009 postreply 07:34:06
• 回複:稀為貴;說的太到位了;那時的女作家很少,文學圈子氣氛不錯,容易出名。 -dongfangshaoer- ♀ (0 bytes) () 04/26/2009 postreply 15:11:43
• 謝謝介紹。淩叔華亦是好的:))) -揮一揮手- ♂ (0 bytes) () 04/25/2009 postreply 17:52:15
• 回複:謝謝揮兄的鼓勵。揮夫子的文章和小說亦是好的:))) -dongfangshaoer- ♀ (0 bytes) () 04/26/2009 postreply 06:04:10
• 謝謝少兒介紹,學了不少東西。 -加州花坊- ♀ (0 bytes) () 04/25/2009 postreply 18:15:42
• 問好花姐,俺跟你的文章學得更多。你貼的視頻俺看了,覺得種棗樹 -dongfangshaoer- ♀ (32 bytes) () 04/26/2009 postreply 06:06:03
• 圖很漂亮,文也地道。想起張愛玲畫畫也很好,也為自己的書插圖 -y'ymimmo- ♀ (0 bytes) () 04/25/2009 postreply 18:47:52
• 謝謝熊熊,猜想能為自己的書插圖,感覺美好,淩學的好象是豐子愷 -dongfangshaoer- ♀ (54 bytes) () 04/26/2009 postreply 06:08:06
• 謝謝前輩賞讀,有些資料讀得還不透,特別是他們在海外的生活。 -dongfangshaoer- ♀ (0 bytes) () 04/26/2009 postreply 06:09:20
• 謝謝東兒介紹, 淩叔華是有才華的大家 -吉衣- ♀ (16 bytes) () 04/26/2009 postreply 05:20:31
• 謝謝吉衣大俠;認真等待你的好文。你的文字亦是好的:)俺喜歡。 -dongfangshaoer- ♀ (0 bytes) () 04/26/2009 postreply 06:10:36
• 哈哈, 東兒一句"亦是好的" 真逗! -吉衣- ♀ (21 bytes) () 04/26/2009 postreply 08:28:17
• 逗亦是好滴:)! -dongfangshaoer- ♀ (0 bytes) () 04/26/2009 postreply 14:42:27
• 才女惜才女 -shuangxi- ♂ (0 bytes) () 04/26/2009 postreply 07:33:31
• 大俠過獎聊;等你的大作;好久沒見你來玩了:)問好! -dongfangshaoer- ♀ (0 bytes) () 04/26/2009 postreply 14:43:32
• 好介紹!謝謝:) -野狼嚎- ♂ (0 bytes) () 04/27/2009 postreply 0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