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虹影這個名字應該是從八卦新聞上,留下的印象是比較特立獨行的。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發現一本書名“肖邦的左手”,作者是虹影。好奇地借來看,是本散文集,華麗誇張的語言帶出一種不羈的跳躍和壓抑。開始時看得很淩亂,抓不住作者的心思,對文字裏流露的某些灰暗的情緒比較抵觸。隻是從中知道了她的另一部自傳體小說“饑餓的女兒”,被翻譯成多個國家的語言發行,於是在一個春天的雨天,把這本書也捧了回來。
最近處在這樣一種讀書的狀態,麵前總有幾本不同風格不同作者的書,隨心情翻閱。白先勇的“牡丹亭”精致華美,王朔“和我們的女兒談話”沿襲一貫清醒尖銳的墮落,而蘇童的短篇也仍是陰濕的。
“饑餓的女兒” 被帶在上下班的路上看,情緒也隨著書中講述的情節跌宕起伏,好多次不得不掩上書,深吸一口氣,強壓湧入眼裏的淚水。周圍的人和景變得遙遠和不真實,目光似乎透過他們,看到虹影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小說講述一個出生在大饑餓年代的私生女,因為特殊的出生在特殊的年代從少年到青年的成長過程中,身心饑渴扭曲的痛苦。書裏所記述的城市和年代是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從她的父輩到她的哥哥姐姐,虹影筆墨細膩地描寫著這些蜷縮在社會的一角,生活在流淌著汙水充滿各種氣味的街道旁,即使冬天都可能汲著拖鞋掙紮在貧困線上飽受摧殘和磨難的人們。雖然從時間上看我隻比她小幾歲,可是她所記述的那個生活成長的過程卻讓我感到震撼和觸目驚心,越往後越感同身受地和他們一起痛,體會他們的倔強和堅韌。不得不說虹影的筆端是豐富的,即使陰暗也有很多的層麵,緊緊吸引著我的心緒好像讓我也從那個年代活過一遍,我感到徹骨的痛。
回頭再讀她的散文,似乎理解了那藏在字裏行間的詭異。在寂靜的燈光下,聽到心靈的撞擊,虛幻得像海市蜃樓,美麗飄渺。而虹影則在扉頁中寫道:一個少女蜷縮在濃重的黑暗裏,左手給我眼淚,右手給我歡樂。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