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誌玲為何會在台灣大選後陡然走紅

“明星”、“社會”、“情境”三個影響要素如何運作,把視角拉回到二○○四年四月林誌玲開始走紅的起點,場景就顯得格外清楚。

  先看情境。在這個時間點上,林誌玲從事模特兒工作已經超過十年,代言過十餘種商品,事實上,她已經是產品發表會上吸引攝影記者目光的寵兒,但始終沒有人知道“林誌玲”就是這位美女的名字,她由“beautiful nobody”變成“glamorous somebody”,轉折點正好就是總統大選後藍綠相爭的社會不安時刻。

  如果你上“中國時報”和“聯合報”的網絡搜尋係統,可以明顯發現:“林誌玲”的新聞是在三一九總統大選投票日後,才快速增加(此一時間點前、後八個月的新聞數比例約為一比三十,以林誌玲為標題的新聞數,則更成壓倒性對比),甚至在二○○四年三月十一日五位凱渥模特兒新書《凱渥名模美麗宣言》發表會新聞中,《中國時報》的編輯也是用“王曉書等名模美麗出書”的標題處理,而非以林誌玲為新聞主角(換成今天,出版商一定隻會用林誌玲,其他四位可以靠邊站了),可見在總統大選前,林誌玲根本處於“未紅”狀態。

  回答“為什麽林誌玲在這個時間點上陡然走紅?”,是解讀“林誌玲現象”的關鍵。在此第二個我們觀察的因素,不妨回到二○○四年四月時的“明星林誌玲”個人身上。

  [在帥哥美女的崛起過程裏,單純的“帥”與“美”都絕非關鍵因素,它們都像金字塔底層的基座一樣,是必要條件,但也就像那些大石塊般,僅隻能幫助你在沙漠邊緣看見一些遠方的起伏而已。]

  和過往台灣人熟悉的美女比起來,林誌玲當時有幾個非常耐人尋味的媒介形象:

  一、她有相對較特殊的高學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畢業(旅外的學曆)、雙學位(“西洋美術史”和“經濟學”,結合“藝術”和“知識”兩個最“in”、最對立的概念),打破社會概念裏“美女和知識天生有距離”的慣性理解。

  二、她有相對較高的身高——在台灣熟悉的美女經驗裏,一七○公分似乎是個關卡,超過此一尺度的美女通常較不靈活(身體的、才智的),一七五公分、伸展台上動靜自如的林誌玲,是個顯著的突破者。由身體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高大卻靈活的身體,通常意味著這個人物更有心靈自我控製的強度。

  三、她有異常柔軟的個人儀態——麵對鎂光燈,林誌玲有著少見的“縮小自我”的謙遜姿態。這種相對低調、內省般的特質,輝映著前述兩項的強勢天賦,組合成一種公眾人物罕見、極其特殊的優雅和從容。她不會急著召開記者會反駁,不挑釁、不對銃、不製造新的修辭;這種“去語言化”的互動策略,既與叫囂的成人世界、喧鬧的青少年社會脫勾,也同時勾勒一種新鮮的明星價值。

  在帥哥美女的崛起過程裏,單純的“帥”與“美”都絕非關鍵因素,它們都像金字塔底層的基座一樣,是必要條件,但也就像那些大石塊般,僅隻能幫助你在沙漠邊緣看見一些遠方的起伏而已。每個時代裏的新帥哥美女,必須提出新的魅力要素,這樣才有能耐去瓦解上一時代帥哥美女的舊美學,登上社會視野的上方觀眾席。

  林誌玲的美麗當然不用多言,但美麗的女人比比皆是,林誌玲真正出眾的是她的“知識經曆”、“身體”和“風格”,是這三點,讓她在台灣藍綠相爭的亂世裏,讓受苦於政治爭鬥的人們,在相互咒罵的報紙版麵與電視頻道裏,發現了一塊清新呼吸的空間。很快地,媒體人、商人、政治人就嗅到了這塊空間龐大的經濟產值,各種資源爭相投入(由扮演日本觀光大使、代言國際品牌浪琴表到主持金馬獎),促成了她無人可及的磁吸力。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有一門事業叫做父親
  • 寶寶睡前故事
  • 女兒,為你的一生打個前站
  • 解讀阿Q之Q
  • 金庸小說中的十大“公司”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