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青:從’相聲大師’ 郭德綱開罵說起

立青:從’相聲大師’ 郭德綱開罵說起

從’相聲大師’ 郭德綱開罵說起

因為力挺小沈陽, 郭德綱開罵了。不僅大罵專家學者是流氓,還質問他們要臉不要。矛頭直指北大教授夏學鑾、清華教授肖鷹、巴蜀鬼才魏明倫、學者李銀河以及遠在廣東的宋祖德..。雙方爾來我往,見招拆術,三番兩次地將彼此的各路神仙罵了個狗血淋頭。

北大教授夏學鑾回應郭德綱所說專家學者是流氓是無業遊民,這樣的攻擊,隻能暴露自己的膚淺無知。曾批評小沈陽表演 ‘媚俗’的清華美學教授、文化批評家肖鷹針鋒相對地指責郭德綱才是 ‘文化流氓’,並直言郭德綱是 ‘借罵專家、挺小沈陽來做自我炒作!這才是文化流氓!’。

郭德綱博客上的文章《人在江湖》更是登峰造極,其罵功之精湛,文字其尖酸令人拍案叫絕。這是其中的一段:“歎罷多時,拿出一張祖德老師的照片,仔細端詳著。一個學者,一個專家,一個真正的教授,一個德藝雙馨的聖人。我端詳著祖德的臉,那是一張摩擦係數極大的臉。就這張臉,氣死畫匠,難死木匠,魯班來了都得哭,四麵吊線,旋不出一個嘎兒來”。看台下麵,雙方更是不凡站腳助威者。

如郭德綱所言,他力挺小沈陽萬全是出於江湖意氣, 正所謂天下草根是一家. 孰是孰非?不想評論,也無力評論! 但郭德綱損人的語氣,罵人的語言到是似曾相識,, “二得讓我心碎,我真救不了他們。哎呦寶貝兒,你哪兒罵得過我啊,這不是更丟人麽? ”這帶有濃厚天津’三不管’下九流風格的語言真是久違了。

郭德綱生於天津現居北京,在北京德雲社發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見的傳統相聲,達六百餘段,深受京津相聲迷喜愛。郭德綱的相聲聽過,但不怎麽喜歡。我堅信言詞有趣可笑,隻是幽默的一個組成部分,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讓人笑過之後有一種意味深長的感覺。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更原意把郭德綱的相聲看作是‘耍貧嘴’式的‘津味相聲’。最近,看了北京電視台以郭德綱和台灣魔術師劉謙為嘉賓的非常故事匯節目。很明顯,郭德綱是一個聰明絕頂、腦子快、反應快、嘴更快的相聲家。從頭到尾,他不斷地插科打諢,妙語聯珠,不時地引起觀眾的笑聲。但我也注意到,麵對郭德綱的‘耍貧嘴’,主持人和劉謙常常會有莫名其妙的表情。如果你是在天津長大,如果你是在天津象紅橋區、南開區的市井胡同的環境裏長大,如果你接觸過像蹬三輪的,跑小買賣的叔叔大爺,相信你能體會和理解什麽是‘天津衛’式的‘耍貧嘴’。會‘耍貧嘴’的絕對都是一些‘大能人兒’,無論什麽事他們都有他(她)們自己的一套一套的理論,聽起來頭頭是道,細琢磨全是歪理。在我兒時的成長甚至現在的生活中,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大能人兒’。所以,一旦‘天津衛’式的‘耍貧嘴’走出那個特定的氛圍,往往被任作低俗、沒格調、沒檔次。無怪乎北大清華的大教授們瞧不起郭德綱、瞧不起小沈陽。

我上大學時有一個天津的鐵哥們,這位仁兄在大二時迷上了說相聲。有一段時間,幾乎每天都要去南開文化宮學說相聲。正好,那年天津大學搞文藝匯演,於是這位仁兄便磨拳擦掌,躍躍欲試。但他也有難處,他擔心在滿是‘高雅’藝術的大學舞台上,傳統相聲難免有惡俗之嫌,再者,組織者要求節目要盡量自己創作。為了幫助這位老兄,本人自報奮勇為他改編一段傳統相聲,我們選定了>。經過改頭換麵,添枝加葉,新的>完成了。老兄立邀我和他一起登台作他的捧哏,但被我以‘我上台臉紅,說不出話’為由堅決拒絕了。其實,我的心裏話是:我可以為你寫,但我決不會去說。(如果老兄看到這篇文章,這裏有禮了)。最終,相聲>獲得了文藝匯演三等獎。

在如何對相聲認知的話題上,我欣賞相聲表演家馬誌明的明智。被很多網友和觀眾稱之為傳統相聲大師的馬誌明、是津派傳統相聲的集大成者,但他給自己的定位是藝人,靠這個吃飯。馬氏相聲的風格和方法,是聊相聲,沒有表演痕跡,聊著聊著觀眾就樂了,聊的是市井人物,說的是草根階層的事,諷刺的是小市民身上的劣根性,像《糾紛》說的也是兩個小市民覺悟不高,因為踩腳這樣的小事,鬧起了糾紛。馬誌明坦言‘馬氏相聲’隻適合在下層演出,迎合的是低層次的觀眾,不敢也不能上電視。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邀請過好多次,我不敢出,我們老爺子(馬三立)去過一次,效果比天津差多了。馬誌明認為‘馬氏相聲’反映的是小市民的灰暗的一麵,迎合低層次的觀眾,格調不高,現在雖然還在說,但說的人就是像這個小商小販一樣,給大家取樂,隻能說有益無害。‘馬氏相聲’不易再發展了,基本沒有太大前途,消亡是正常現象. 說到京派相聲的區別,馬誌明暢言北京有的演員滿腔熱情,歌頌英雄人物,展示社會的精神風貌,他們應該受到更高的尊重,我的思想境界跟他們沒法比,我也想那樣活,但沒有那個條件,我隻能說《白事會》、《大保鏢》,我說那些東西大家不承認,我就沒飯吃。對北京的演員,我也一直懷有敬意,天津演員沒法跟北京演員比,不是一個層次,他們代表了相聲發展的先進方向,以後相聲應該按照他們的路子說。或許這僅僅是馬誌明的一家之言,但我佩服他的坦白和他的胸懷,人貴有自知之明,但真正做到這一點能有幾人。
  
無論是早期的隨處撂地演出,還是到20世紀30年代之後進入茶樓與劇場。相聲都是在媚俗迎合的泥淖中滾爬。葷酸下流、鄙薄自己、奚落和醜化殘疾人、鄉下人、外地人的語言都是舊時相聲的包袱。故此,相聲表演難登大雅之堂,難以與其他藝術形式比肩。在相聲藝術的曆史發展中,新中國的建立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分水嶺。而真正使相聲表演步入藝術殿堂的全麵實踐者是侯寶林先生。侯先生對相聲最大的貢獻就是淨化了相聲,提高了相聲的藝術品位與格調,從而被公認為相聲藝術發展史上真正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

通過對含蓄、儒雅、優美品格的熔鑄,一掃舊相聲表演的江湖腔與低俗氣其語言風格也向簡潔、洗練和不隨意加掛的定本化方向發展。俗中見雅,化俗為雅,相聲藝術在他的帶動下,由文學底本、舞台表演到審美風格等諸多方麵趨於一致和完整,達到和諧與統一。這是侯寶林的貢獻,也是相聲藝術在新時代的造化。正是由於有了以侯寶林為先鋒和代表的一批相聲藝人的不懈努力以及新時代賦予相聲藝術的新使命,相聲才在20世紀50年代不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完成了自身藝術自覺的曆史性轉折。侯寶林因此被公認為相聲藝術革新者和新相聲的奠基人。

我們欣賞侯先生,可話又說回來,就像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去聽永遠聽不懂的古典交響樂一樣,我們不能一味地瞧不起郭德綱、瞧不起小沈陽,他們有他們的市場和氛圍,觀眾需要他們!雅和俗,是井水和河水嗎?其實最終還都得流入大海。



2009年4月6日

所有跟帖: 

昨天看了你轉的鏘鏘三人行,談大師的那個很有趣! -為人父- 給 為人父 發送悄悄話 為人父 的博客首頁 (64 bytes) () 04/08/2009 postreply 05:48:2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