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間遊說集團(1)---也是民主政治? ZT

來源: onMove 2009-03-19 17:16:3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077 bytes)
民間浮現遊說集團向人大訴求權益

  每年一次的全國兩會還在召開,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仍在行使自己的權力,代表人民發言。

  但“人民”其實是一個抽象的政治概念。在具體的立法、決策過程中,真正具有權利訴求、具有利益主張、能夠表達意見的,隻能是具體的人和他們組成的團體。因而,民意作為個體意見的聚合,就必須通過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來代表人民,並通過兩會這樣的公開政治參與,表達、溝通、公開博弈自己的主張,最後上升為法律層麵的國家意誌,以及具體的政府決策行為。可以說,向人大、政協及其常委會遊說,乃是民眾的權利。

  任何時代的任何政府和民意機關都會遭遇遊說活動。民主政治的遊說特征是公開。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主張,如何在兩會這種政治參與方式上公開博弈,使公共決策更加透明,更加公正,有利於全體國民的整體利益,正是中國正在起步的人大政治之目的

民間教育機構遊說“教改”
  “想表達想法,就得不停呐喊。”2月底,信孚教育集團董事長信力建,通過向一位全國人大代表提供議案的方式,用行動表達了自己的“呐喊”。

  信力建的建議之一是,義務教育經費應由中央統一轉移支付,覆蓋所有的中小學教育機構,其中民辦中小學也應享受相應的學雜費補貼。在過去的10年,信力建在廣東開辦的30多所學校,已經陸續倒閉了三分之一。眼下,信力建們正試圖通過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兩會”中反映自身的利益訴求,以改變當前政府壟斷教育資源分配的單一格局。

  2008年8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列入政府工作計劃,由教育部牽頭負責。這份勾勒了中國未來12年教改路線圖的綱領性文件,涵蓋11個重大專題、36個子課題。

  2008年底,在得知教育部要製定《綱要》的消息後,信力建就開始行動了。他草擬了義務教育由中央財政投資、放寬民間資本辦學門檻等10個建議。

  信力建的這些建議,相當程度上代表了中國民辦教育企業家群體的利益訴求,即要求民辦學校與公立學校享有同等待遇。

  與信力建一樣,對《綱要》內容同樣感興趣的,還有一批學者和公益人士。盡管民辦教育企業家和學者的關注點稍有不同,但是,在教育公平問題上,民間教育企業家和學者存在共識。他們均認為政府應當下放部分教育權力,不能既當管理者,又做監督員。

  2009年1月,教育部就《綱要》起草征集社會意見。不到一個月時間,教育部收到了100多萬條意見。有別於這些分散的聲音,民辦教育企業家、學者和公益人士結合成了一個鬆散的聯盟,開始以遊說集團的麵目,浮出水麵。

  其實,民辦教育企業家和公益組織在近年早已聯係密切。在信力建起草建議書的同時,他的朋友、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受一些中央部委委托,正在就《綱要》製定征求民間意見。

  對信力建來說,這個消息無疑等於多了一種利益表達的渠道。身為教授的楊東平,同時還兼任其他身份——楊不僅是中組部、教育部的專家組成員,同時也是國內最早的公益組織自然之友、 北京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21世紀教育研究院等公益組織的倡導者之一。

  “兩會”召開前一周,信力建就將有關民辦教育的建議傳給楊東平,最後由楊東平匯總其他方麵的意見,交給前述中央部委的領導。

  截至2009年3月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仍然是一長串等待答案的提綱。2009年1月7日,教育部就研究製定《綱要》進程情況舉行2009年第一次例行新聞發布會,其新聞發言人續梅預計,完整的草案要到年中才能出台。

  此間,正是遊說集團院外活動的黃金時期。

  教育公益組織與教育部之間缺乏製度性聯係渠道,是遊說活動活躍的重要原因之一。受製於這一體製現實,民辦教育企業家、學者和公益人士抱團取暖,也在情理之中。與公開投書等方式相比,遊說集團更願意另辟蹊徑,對決策者施加更為直接的影響。

  信力建、楊東平等人遊說的方式,不外乎以下幾種:一是直接找相關部委的領導;二是組織論壇、會議,邀請包括政府智囊在內的人士參加;三是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供議案和提案;四是通過新聞媒體製造輿論。

  “直接找領導是最有效的辦法。”楊東平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但這一方法,“不宜頻繁使用”。

  另一個重要的遊說手段,是直接找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將自己的建議變為人大議案和政協提案。

  早在幾年前,信力建開始參與關於教育問題的討論。2002年,21世紀教育研究院成立,信力建成為研究院理事之一。“每次開研討會都自己買飛機票參加。”信力建也因此結識了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他關於義務教育經費的一份建議,就直接遞送給了一位民主黨派負責人,該負責人的身份,是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不過,無論是楊東平,還是信力建,都盡量回避提及那些接受他們議案和提案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如果公布這些代表和委員的名字,我們的工作就不好做了。”信力建隻肯透露,這些代表和委員,大部分來自教育界。

  但在現實中,與直接與相關部委溝通和遊說人大委員等直接渠道相比,間接的渠道顯然更為普遍和可行。遊說集團為外界所能直接觀察到的遊說方式,往往是舉辦各種論壇和專題性會議。

  2009年元旦,信力建與一位媒體界的朋友一起開始著手籌備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建言獻策的“第三屆信孚公益論壇”。這已是兩人的第三次合作:由信力建倡導主題、提供資金支持;朋友依靠平時的人脈關係邀請各方麵的學者,負責具體的操作。

  2009年1月20日,建言獻策討論會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舉行。這一天,特地從廣州乘飛機趕來北京的信力建早早地就出現在了會場。會議中作為主辦方的信力建發表了對於民辦教育的看法,再次表達了自己的訴求。

  楊東平說,“製定《綱要》,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由政府部門及教育研究的內部人員‘一言堂’,而事後公眾隻能毫無發言權地被牽著走。”事實上,信力建等人邀請政府、學界和民辦教育界等多方人士參與座談,也意在彼此交流,打破官方過去一言九鼎的格局。

  除了論壇和會議,媒體公開報道被楊東平、信力建和梁曉燕們視為影響麵最廣、也最陽光的遊說方式。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