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們都同意關於影片的主題是 “毫無疑問,《朗讀者》表現了對二戰曆史的反省,毫無疑問,影片對人性的沉重開掘無法脫開二戰這一特定背景”。一個民族對曆史的反省, 對個人來說,就是人性的拷問。
人們常說一部影片發人深省,是導演把許多問題留給觀眾去思考,去理解,去體會。導演也未必能想那麽多,那麽深。這就是電影(奧斯卡影片)的魅力。話說回來,哪一部奧斯卡影片不是對人性的揭示與批判的?問題是用什麽表現手法去演繹。
“那麽麥克與漢娜在法庭上同時逃避真相,選擇沉默又是在“隱喻”什麽?”
對這個問題我舉一個不恰當例子來說明。
我們的母親是當年的紅衛兵,文革時期折磨和打死了是地主的老師。但她在農村把我們撫養大,有時,為了省錢讓我們吃幾顆糖, 她自己寧可飯不吃。現在法庭要審判她,此時此刻,我們的心情會怎樣?她的心情會怎樣?什麽是我們和她的回答?這就是《朗讀者》對麥克與漢娜的拷問。
影片的結尾發人深省,是原作沒有的。一個民族對曆史的反省不能靠一二代人來完成,要有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實現。
無論怎麽說,電影是讓我們去欣賞,去娛樂的。不同的感受是正常的。不是學術上的對與錯。如果有人堅持說這是一個很美的愛情故事,我也不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