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隨筆》是喬治.吉辛(英)的一本散文,隨手拿起這本小冊子的時候,沒想到它會帶給我那麽多的“情緒”。這本散文,隻談及三件事:書籍,自然景色與沉思默想。
我們生活在一個喧鬧的年代,人們爭先恐後地誇誇其談,到處充滿了噪音的汙染。但是這本散文卻在恬靜的氣氛裏,讓人感覺到隱士心靈的悠閑。作者一生在貧窮中度過,但是卻讀不到哀怨與焦慮,看到的反而是恬靜的態度,誠摯的感情和純潔的語言。
對於一個將自己埋藏在書籍與自然景物中的人來說,很容易被這兩樣東西喚起一種深沉寧靜的情感。但它同時也帶給人一種誤解,就是人可以脫離時代悠然不受打擾地生活。而事實上,不受時代幹擾的生活是根本不會存在的。超脫於時代,不是主動棄世就是被棄於世,所有脫離時代的人注定是孤獨的,這種孤獨可能會帶來恬靜,也可能帶來痛苦。
作者那些有關靜謐時光的描寫,光影景物的時間轉換,不斷地將我帶回到我的學生時代。眼下這種為生計奔忙的生活,好象已經讓我忘記了曾經有過大把大把悠閑時光的日子。文學,根本上還是一種貴族的遊戲,至少在心態上需要一種貴族的閑適從容。聽起來好象我已經很老了,但是與現在這個年代相比,八十年代也真的不再年輕。那時我們不為工作和錢發愁,大部分的時間可以躲在圖書館幽深的大廳裏讀這一類的書,可以在冬天溫暖的下午望著窗外發呆,看小鳥在屋簷斜陽下忙碌地築窩。那些書的語言方式和感情方式影響我們,就象今天的人們用另一種語言方式表達自己一樣。舊的語言方式莊重沉悶,新的語言方式輕靈輕佻。
如今我對著窗外的殘雪敲打這些文字,看著冬天緩慢地過去,如同雲影在天邊緩慢地移動。如果我們的日子不過是一連串的重複,那麽有書可讀就讓生活變得不那麽無聊。閱讀的根本在於自我安慰,增強自己。作者對於文學名著的醉心,讓我想到書籍的選擇。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不缺少書籍的時代,出版業空前繁榮,一瞬間會寫字的人都變成了“作家”。但是,語言的泡沫淹沒了人們內心的沉靜,使我們丟棄了深刻的內涵。
其實隻有兩類書可以讀。一類是最老舊的,文學的書越老越好,它們經過時間的檢驗流傳下來,是人類智慧和情感的精華,另一類是來自最底層的民謠小曲,它們是最質樸真實的心聲流露。更簡單的原則,就是隻讀“死人”的書,讓那些現代垃圾被別人去檢閱淘汰。
“樹木是大地寫上天空中的詩。我們把它們砍下變成紙,讓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空洞記錄下來。”紀伯倫這句話好象是寫給我們這些現代人的。我們喋喋不休地傾訴著空洞的心事,卻在無知無覺中漠視了大自然帶來的美好詩意。
《四季隨筆》裏對於自然景物有著特別的情意感動,一片樹葉的墜落都在作者心中引起輕微的震動。我們今天有誰還如此留心某一片葉子或者某一縷晨霜帶給我們的詩意?現代人的旅遊,不過是親近大自然的一種虛偽做作的姿態,充滿了金錢的算計和沒心沒肺的喧嘩。
大學時代,有一個夏天我回到老家,第一次去看海。記不清是坐短程火車還是長途汽車,在一個荒僻的小站下車,然後穿過大片的荒野朝著海的方向走。雲壓得很低,天空遼遠蒼白,四處有一股沒有著落的荒涼味道。空氣潮濕悶熱,充滿風挾帶過來的海腥氣。我們一邊走一邊講笑話。我舅媽嘻嘻哈哈地說起我舅舅的馬虎大意。他們曾經自己去趕海,騎著自行車,我舅舅一邊心不在焉地哼著小曲一邊東張西望,最後將車子翻進路邊的淺溝裏。
那樣細微平凡的生活,不經意地發生,不經意地消失,又在不經意的時候被我們想起,帶著歲月的微笑。這樣一件小事,讓人記憶深刻,是因為那個景色那種心情比後來所有更舒適華麗的旅遊帶給我更多的感動。我們去過多少地方見過多少景致並不重要,問題在於我們是不是曾經用心感受過所見到的一切。
作者有時被景物所觸動,有時被他閱讀的書籍所觸動,書中零零散散遍布思想的火花和碎屑。即使在今天這樣一個文學被貶值的網絡時代,我們仍然不應該低估文學的價值。不是所有可以寫出幾萬或者幾十萬字的人都可以稱為作家。作家仍然是一個值得人們尊敬的稱呼。一個好的作家,不在於他是否會講故事,現在會講故事的人太多了,能把文字寫流暢的人也太多了。一個偉大的作家,他可以帶領我們在一些平凡樸素的事件裏看到它蘊涵的深邃含義,他的文字觸及我們的靈魂,使我們看到被常態蒙蔽的一些東西。偉大的作家一定是深刻的。
這是一個有太多聲音太少沉思的年代。我們說了太多的話,結果竟然忘記了想要說的是什麽。在打情罵俏的熱鬧中,我們貶低了思想的價值,結果變得既不真誠又不深刻。我們變得華麗輕浮,不再珍惜樸素深厚的東西。我們不斷在語言的廢墟裏重複自己,最後隻落下一隻豔麗脆弱的空殼。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