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讀到壇子裏揮手先生的關於性愛的文章,頗有同感,於是也來湊個熱鬧。談談性和愛。
《牡丹亭》是我非常喜愛的古典文學作品之一,記得讀大學的時候,因為陶醉其中的詞句,把許多的段落都整段整段地抄寫了下來。而其中的名句如:“嫋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更是反複誦背揣摩,覺得意趣無窮。
那時候畢竟年輕,加上時代所限,雖然喜歡讀,但其實並不真正懂得和欣賞。時代變遷,到今天再來回味時,才發現許多新的含義。
同樣,《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是舉世聞名的經典作品,在中國,我們喜歡把他和《牡丹亭》放在一起比較,這種比較挺有意思,於是本人也順手牽羊地拉攏來,隨便談談。
兩部戲劇,寫的都是年輕人大膽的愛情,《牡丹亭》的杜麗娘為愛而死,為愛而生。《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兩個戀人也是為愛而死。兩部作品都有對愛情的大量的吟唱和讚美。從我本人的感覺看來,我喜歡《牡丹亭》裏對性愛的大膽表現和肯定。《羅密歐與朱麗葉》裏,我則特別喜歡其中對於愛情中的男性的表現。
《牡丹亭》裏最為膾炙人口的和廣為流傳句子,都是和年輕女性的思春有關係的。女性“思春”其實是一種關於女性向往性愛的非常唯美隱諱的說法。年輕女性,在春意盎然的情景裏,渴望異性的接觸和愛撫,是生理發育的自然表現,是健康生命蓬勃旺盛的體現。也是人類社會傳宗接代的需要,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不知為何,也不知何時,人類的文明會否認和抵觸這種自身的自然需要。而且古今中外皆有這種現象。好在我們有文學,文學的偉大之一在於表現人性。《牡丹亭》之所以成為經典,和它真實地表現了年輕女性敢於反抗對人性的壓製,表達對性愛的渴望和追求自主的愛情是有很大關係的。我最佩服也是最喜歡的是湯顯祖可以把這種情愫描寫得這麽動人,這麽形象,這麽美麗。想象一下,在風和日暖,花草爭豔的春天,青春美麗的杜麗娘,卻伊人獨立。身體的成熟,觸發了內在的對愛和性的渴求。她渴望有異性相伴,渴望像異性展示自身的動人和美麗。這渴求是那麽的強烈,令她置家庭,禮教和身份於無物,和一個初次見麵的男性發生性愛。(當然,湯顯祖使用的是非現實的手法,兩人的性愛,是在夢中發生的。但後來杜麗娘的主動投懷可以證實,無論是夢還是現實,杜麗娘都是一樣的大膽。)比杜麗娘要早的崔鶯鶯,至少和張生還有個婚約,身旁還有紅娘在鼓動相助。而杜麗娘,從始到終都是她自己。可以說,杜麗娘的大膽和勇敢,實在是古今中外都少有的。和她同時代的朱麗葉,都略遜一籌。
即使是今天的評論家們,也大多是讚美杜麗娘的反封建禮教和追求愛情,而對於其中的性愛部分,往往是避而不談。可不是嗎,即使是放在現代,一個妙齡的,家教嚴謹且身份高貴的女孩子,如果和男孩子第一次見麵,連姓甚名誰都不知道,就發生性愛,(而且是在野外!)這種行為依然是不被允許的。
“性”本是人類存在的基本動力之一。有意思的是,對於性,人類文明卻經曆了一個從禁忌到製約,到放縱的發展過程。而對於愛與性,性與情的討論和爭執,更是一個從古到今不曾停息的話題。
而今天的心理學家們關注的,是人類社會隨著文明的高度發展,我們到底是被我們的身體本能所控製,還是被我們所接受的道德文化,價值觀和世界觀所控製。即所謂“靈”與“肉”的關係。
認識,正視,承認和接受我們的身體和我們身體的需要,即使在今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方說,很多女性覺得性欲旺盛是下流女性才會有的現象。即使是在夫妻之間,談論“性”的話題,也是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在幾百年前,承認和表現“性”,更是背叛主流,離經叛道,傷風敗俗的事情。《牡丹亭》中的大膽表現性愛的意義,是他敢於讚美和表現女性對於性愛的追求。這種追求,體現出一種對自我的承認和對自我需要的接受和解放。傳統的禮教要求人們的是否認自我,拒絕和禁製自身的需要。這種拒絕和禁製,對於女性的壓迫更是數倍於男性。生活在傳統禮教社會中的女性,不要說在行動上有任何反叛了,即使是在言語和態度上有些微的表示,都是需要具有極大的勇氣的。
需要說明的是,承認個人的性需求和毫無限製的性泛濫,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杜麗娘的勇敢並不是在於她的魯莽,(初次見麵就上床)。而是在於她敢於違抗禮教。今天的女性,早已沒有禮教的束縛,也無需模仿杜麗娘這種幾百年前的追求性愛的方式了。
再談《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喜歡劇中羅密歐的表現。我感覺在文學作品中,女性為愛而犧牲的例子好像比男性要普遍。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學,通常讚美的是“戰死沙場”的男子。女子為愛而死似乎天經地義,男子這樣做就要遭人恥笑了。雖然民間也有焦仲卿,梁山伯,但始終不是主流。在莎翁的這部劇中,羅密歐是一個被聚焦的亮點。他年輕英俊,劍術高明,溫文有禮。他愛朱麗葉,愛得狂熱,愛得專一,愛得謙卑。當一聽說愛人死亡的消息時,他毫不猶豫地就決定一同赴死。這種為愛犧牲的勇氣,怎不令人動情。
當然,社會發展到今天,男女都不必要為了愛人的去世而共同赴死。讚美和謳歌愛,是文學表現現實的需要。本人是想通過這種比較,來認識一下,我們的古典文學和我們的古人,還有我們的古典文學家。我為他們感到驕傲。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