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過年趣聞之------不幸遭遇到了歧視

本文內容已被 [ baoanlu ] 在 2009-02-05 16:42:5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2008年春節期間,回國了一趟,元月27日到2月9日往返共兩周。算來這已是12個月裏第4次回國了。

        在國外生活久了,對於“歧視”這種現象很敏感,時間長了,維權的意識也變得比較強。這次回去過年,有意無意之間,還是遇到了幾次“歧視”。總的感覺,國內“歧視”的水平還有待提高。
        先說說在北京的遭遇。那是一次對外地人的“歧視”。因為沒有國內的手機,也正好可圖個清靜,便很少打電話。但有時候有急事,也不得不打電話。前次回國時,在首都機場買的電話卡,這次還能用。不過,樓下的公用電話亭的電話,因為按鍵不好使,那天我就到路邊的有人值守的公用電話亭去打電話。走進小店,我說要打一個電話。服務員說話很快,上下看了我一會兒,竟說:“ 我不讓外地人在我這裏打電話,因為我這裏營業麵積太小。他們打電話一分鍾4毛,你不是外地人,一分鍾我隻算你3毛錢。”這個女服務員一邊說著特不標準的普通話,一邊笑咪咪地看著我,似乎要傳達她的親切。她看起來很明顯地是一個“外地人”,卻這麽明目張膽地在此對“外地人”直白地歧視,而她的話竟說得那麽從容,並且麵容堆笑,聲音洪亮,似乎這就是一種她的傳統社會“文化”。不由感歎,中國各地有那麽多的流動人口,那麽多的“外地人”,他們該遭受多少的歧視呀。外地人在北京打公用電話的機會都跟本地人不同。當時,聽完此言,直覺得有一種揪心的疼痛。我借口說還需要核對電話號碼,沒有打電話,就離開了那裏。
        在鄭州還遇到了年齡歧視。那次,我和哥哥家的三口人一共四人,來到一個消費場所。剛進門,服務員就熱情地迎了上來。“你們幾位?是三位。請這邊來。” 明明我們是四位,她怎麽說我們是三位。原來,哥哥家的小孩隻有3歲,沒被服務員算進來。這可是明顯的年齡歧視。三歲的孩子不也是來消費的嗎,難道還沒有資格算上是其中的一位嗎。這麽明顯地算錯人數,當時聽得有些不快,立刻就糾正她:“我們是四位,不是三位。”服務員聽了有些吃驚,“哦,四位,四位。”類似的情景,後來還出現過一次。我想,這種對小孩的年齡歧視現象不是偶然的。
        還有一次在北京遇到了語言歧視。樓裏的電梯司機,在我和鄰居的聊天時不知聽到了什麽,一天,在隻有我一個人坐電梯時告訴我,“你是河南的,我也是。”聞此,很高興,就跟她說起了河南話。誰知,她卻覺得不舒服,說:“還是說普通話吧”。她是怕別人聽出她的河南口音還是怕別人知道了她來自河南。不管怎樣,這可是對俺的語言歧視呀。同是這個女士,記得剛下飛機回到這個樓坐電梯的時候,我用英語習慣了地跟她說了聲謝謝,她那時好高興地用一種很奇怪的書麵英語回答我,說“不用客氣。”為什麽她願意用不熟悉的英語跟我說話,卻不願意用母語跟我說話哪?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社會風氣變得很浮,變得認錢不認人。隻要那個地方現在富,那個地方就什麽都是好的。那個地方人說的語言也跟著吃香了。即便是以前流放犯人的蠻荒之地,現在因為變得富裕了,雖然說話我們聽不懂,也要去哈哈,還說那是酷。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河南,中國8大古都,有四個在這裏,百家姓前100個中的79個源於河南省。因為經濟發展現在落後於韓國,香港,就被國內的某些人給看癟了。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柬埔寨的經濟發展起來了,我們某些人都不屑於說中國話了,都改說吳哥語了。
        總之,歧視是人類的一種社會現象,哪裏都存在。但,國內的歧視文化還太原始,太露骨。當歧視發生時,被歧視者是無辜的。歧視別人者,首先應該反省自己出了什麽問題。而在中國,卻不是這樣的,那些對別人歧視者反倒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
        可別告訴我,那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賣春聯


(原文寫於2008年2月23日)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回國過年趣聞之------不幸遭遇到了歧視
  • 回國過年趣聞之------性別顛倒被稱作藝術
  • 春晚也太埋汰海歸了:馮鞏金玉婷小品“暖冬”有感
  • 春晚也太埋汰海歸了:馮鞏金玉婷小品“暖冬”有感
  • 回國過年趣聞之------澡堂子裏的尷尬 (圖)
  • 所有跟帖: 

    嗯好像隻是習慣和對方素養的問題,還不能上升到歧視的高度:) -whatisnew-- 給 whatisnew- 發送悄悄話 (34 bytes) () 01/30/2009 postreply 18:48:55

    這是小case. -揮一揮手- 給 揮一揮手 發送悄悄話 揮一揮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30/2009 postreply 19:18:3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