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誓言的遵守——君子風度的體現
《古文觀止》的第一篇是《左傳》中的一篇,題目叫《鄭伯克段於鄢》。是說鄭武公娶了薑氏。這個薑氏應是大國齊國的大姓。可能相當於今天某些人所說的“洋妞”一類的女子。她生長子——後來就鄭莊公。因為難產,“寤生”,薑氏受到驚嚇,因此不喜歡他,而喜歡老二共叔段。不管“寤生”是何意,學究們可以繼續吵下去,但它的意思是難產是一定的。貴族家的大小姐平時不運動,頭胎很容易難產。在幾十年前,在許多落後的國家的某些地區,就是在今天,在遠離醫院的地方,難產對母親來說,那意味著生死攸關的大問題,何況在兩千幾百年前。薑氏由此不喜歡這個嬰兒,可以理解。所以把他名為“寤生”。
薑氏愛老二共叔段,想讓老頭把他封在“製”這個地方,據說那個地方是戰略要地,好像是“虎牢關”一類的地區,武公不許,把他封在“京”這個地方。
待莊公即位後,共叔段在封國內大肆擴軍,想發動軍事政變,其母作內應開城門。他幹的太露骨,許多人都知道他的意圖。人家也在等待時機收拾他。
後來,終於有了合適的機會,莊公把他一下就收拾了。對待薑氏,莊公把她流放到“城穎”。
遂置薑氏於城穎 ,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穎考叔為
穀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嚐
小人之食矣。未嚐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 我獨無。” 潁考叔曰:
“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
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
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薑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
遂為母子如初。
莊公對他老娘發誓說:“不及黃泉,不相見也。”不久他就後悔了,那畢竟是他老娘,再說,他弟弟已被收拾了,威脅已消除了。可是他想起他當初發的誓,他就猶豫了。為何他猶豫了呢?很明顯,在當時的社會中還有或殘存的一種觀念就是:君子應當遵守自己的誓言。否則,將會被笑話。當莊公把他的想法告訴了穎考叔時,他立即想出了個主意:若挖個隧洞到有水的地方,在那裏相見,既沒違背誓言(這實際是利用了漢語的表麵意思,故意歪曲了本意),又達到了母子相見的目的。
最有趣的是,穎考叔為什麽沒說,這有什麽擔心的,什麽誓言?讓它見鬼去吧。而是想出這個變通的辦法呢?原因隻能是,他認為赤裸裸地違背誓言,將會付出名聲上的代價,也就是說在當時的鄭國,對誓言的遵守是一種君子行為,反之,則會被人恥笑。這說明古老的道德法則對當時的某些人還有一定的約束力。
請不要說鄭國在國際之間的作為如何像個潑皮無賴,那是後來的事。
孔子曾說過,在被威脅下發的誓言,鬼神不聽。那意味著,孔子認為正常情況下發的誓言還是要遵守的。
有人可能覺得有點滑稽,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若人類的語言所表達的東西和真實的存在沒有任何關係,某人或某個權力機構的鄭重承諾,在他本人和別的人看來,完全是一段無意義的聲頻的簡單拚湊在一起。在聽的時候,雙方都沒把那些話當作一回事。那樣的社會就變得極其可怕了。什麽人津津樂道的三國的什麽人物的所為,其中大部分大概就是那個樣子。
對那樣的社會,我不知道別人如何,反正我是絕對不願意生活在其中。
請閱讀我的更多博客文章
要想參與政治,先要閹了的南漢小朝廷
糠糟之妻不下堂,自己卻下堂了
作三級片表演而被殺的東漢公主
人人都痛恨貪官嗎?
當不了馬夫,就別作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