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成東方的以色列

來源: 謝盛友 2020-09-29 12:34:1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735 bytes)

 

台灣將成東方的以色列

以色列與台灣一樣時時麵臨「存亡之戰」。

以色列國是位於中東地區的一個主權國家,1948年5月14日獨立建國,人口900餘萬,主要人口為猶太人,以希伯來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以色列位於亞歐大陸交界處,自古為各民族交匯之處。其國家位處阿拉伯半島西北角、地中海東岸和紅海亞喀巴灣北岸,與巴勒斯坦領土(約旦河西岸地區、加沙地帶)交錯相鄰,北接黎巴嫩,東北鄰敘利亞,東與約旦接壤,,西南則為埃及西奈半島。

以色列領土範圍不大,根據聯合國1947年巴勒斯坦分治決議,以色列麵積1.52萬平方公裏。經過四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目前實際控製麵積約2.5萬平方公裏。地形和氣候相當多樣。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創新中心為特拉維夫,而耶路撒冷則為其法定首都、各政府機構所在地(國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外國使領館駐特拉維夫。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主權在國際上有爭議。

以色列所居領土曆史上曾為多個國家統治。包括古埃及、新亞述帝國、新巴比倫帝國、波斯帝國、希臘馬其頓帝國、哈斯蒙尼王朝、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十字軍、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及大英帝國。1918年,奧斯曼帝國一戰戰敗,退出該地區,隨即阿拉伯部落紛爭。1922年,國際聯盟委托英國托管。受猶太複國主義興起和反猶主義影響,二戰後,大批猶太移民遷入。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確定支持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支持以巴分別成立獨立國家,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則由國際管理。聯大決議使當時實際隻控製了巴勒斯坦6%的土地和隻占巴勒斯坦人口1/3的猶太人得到了巴勒斯坦地區56%的土地(約1.52萬平方公裏),而已經控製了巴勒斯坦94%的土地和占巴勒斯坦人口2/3的阿拉伯人僅得到43%的土地(約1.15萬平方公裏)。

1948年5月14日,世界猶太複國主義組織及猶太援以協會主席戴維·本-古裏安宣告“猶太國家在以色列家園建立,稱為以色列國”,將於托管期結束之時起開始運作。5月15日零時,英國對巴勒斯坦的托管終止。以色列建國次日,鄰近的阿拉伯國家便集結了軍隊發動第一次中東戰爭爭奪前巴勒斯坦托管地,與以色列軍隊交戰,後雙方戰線沿當今被稱做“綠線”處停戰。約旦占領了綠線至約旦河的地區,並於1950年宣布將其並入約旦王國,約旦認為此地所有的阿拉伯人為約旦國民。

根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數據,以色列人口於2019年已達到900萬,為世界唯一的猶太人占多數國家,其中約75%為猶太裔,20.8%為阿拉伯裔,人數達177萬(包括德魯茲派和多數東耶路撒冷阿拉伯人)。絕大多數阿拉伯裔以色列人為定居的遜尼派穆斯林,少數為半定居的內蓋夫貝都因人;其餘則為基督徒和德魯茲派。其他少數族裔包括馬龍派、撒馬利亞人、多姆人和羅姆人、非裔希伯來以色列人、其他撒哈拉以南非洲人、亞美尼亞人、切爾克斯人、越南船民等。以色列亦有一定數量的來自非洲和亞洲的外國勞工和政治庇護者。

依根據《以色列基本法》,以色列為“猶太和民主國家”。以色列為代議民主製國家,采用議會製、比例代表製和普遍選舉製。總理為政府首腦,議會為立法機關。以色列為一發達國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2014年其名義國內生產總值排名世界第37。該國具有較高水平的勞動力,為全球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其公民擁有高等教育學曆的比例亦為世界最高之一。其生活水平為中東最高和亞洲第四高,其人口預期壽命亦居世界前列。

台灣究竟是什麽?

這個問題聽上去很簡單,但台灣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地方。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處境能與這裏相比。

台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原住民族在17世紀中葉以前一直居於主體民族地位;隨著漢族不斷從中國大陸移入與墾殖、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台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台灣曆史上曾經曆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戰後時期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中國國民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後,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造成兩岸分治的局麵,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台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台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而由此原因再加上一中原則,而導致現今“台灣”常成為中華民國的通稱。

曆經1860年台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係列的經濟建設,加上國際上冷戰對峙的格局,使台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台灣奇跡”,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發達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台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麵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台灣以移民為主的人文結構,亦帶來多元的政治觀點,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台灣文化就在明鄭、清朝的統治與西方列強的衝擊中經曆了多次大變動,近代則因為日本的統治而發展出了日治台灣文化,之後在日本進行戰爭的擴張下推廣為皇民化運動直到二戰結束為止,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隨著1987年戒嚴時代結束,台灣逐漸淡化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中國國民黨及民主進步黨兩黨為首的政黨政治、統獨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加之以印尼和越南新住民的定居,新增出台灣主體意識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台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的麵貌。

“世界自由民主聯盟總會”是由“亞洲人民反共聯盟”發展而來。“亞洲人民反共聯盟”成立於民國43年,由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大韓民國總統李承晚、菲律賓總統季裏諾共同倡導。民國56年擴大發展為“世界反共聯盟”(簡稱世盟)。民國79年世盟第二十二屆年會決議自民國80起改名為“世界自由民主聯盟”。民國80年世盟第二十三屆年會決議成立“世界自由民主聯盟總會”。“亞洲人民反共聯盟中華民國總會”亦隨之更名為“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中華民國總會”。“世盟”並於民國82年加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UN DPI/NGO)成為正式成員,擁有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分會。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1950年代之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和新加入聯合國的第三世界國家普遍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大會與安理會的中國席次。1952年,中華民國向聯合國控告蘇聯。1961年,中華民國默認蒙古加入聯合國。1971年,中華民國宣布退出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據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取得原由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之後自1993年起,中華民國試圖重返聯合國皆未成功。目前絕大部分國家和中華民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部分國家有在台灣設立代表機構,與台灣保持經貿、文化乃至政治上的往來。由於此種非實質交流模式在1972年日台斷交、透過交流協會等變通形式維持兩者間關係後,成為多國發展對台關係時加以援用的藍本,因此又得名“日本模式”(Japan Formula)。

2016年5月,蔡英文政府上任采用“踏實外交”政策,在其兩岸政策上不承認九二共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啟新一輪的外交攻防。自2016年5月蔡英文就任中華民國總統至2019年9月,先後有7個國家同中華民國斷交並基於一個中國政策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或恢複外交關係。

截至2020年3月,全世界有170個國家或地區給予持中華民國護照的中華民國國民免簽證、落地簽證或電子簽證待遇,這其中包含了目前中華民國的所有邦交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標題:
  • 內容(可選項): [所見即所得|預覽模式] [HTML源代碼] [如何上傳圖片] [怎樣發視頻] [如何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