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一篇具有反思意義的文章——俄羅斯一定是戰鬥民族?!想到中國就一定是熊貓?!

莫斯科中國論壇 | 想起俄羅斯就是戰鬥民族?想到中國就是大熊貓?

學術沙龍
 

作者:鳳凰網國際智庫

本文轉載自:鳳凰網國際智庫(ID:ifengtank)

尼采曾說過,偏見和無知相比,是距離真理更遙遠的東西。

一個國家經歲月沉澱、千年累積的厚重文化,最終淪為區區幾個標簽和符號,而當整個世界在各處豎起高牆,刻板印象和狹隘觀念的生長空間也更寬闊,自然也會在誤讀的沼澤裏越陷越深。

破除中俄兩國文化的誤讀,從兩國青年開始。10月12日,由鳳凰網和俄羅斯中國總商會聯合舉辦的2019“與世界對話”論壇中,一場麵向兩國青年群體的對談顯得尤為珍貴。

青年作家蔣方舟、原中國留俄學生總會主席,莫斯科大學法律係博士盧森通、俄羅斯國家金磚電視台主持人、出鏡記者唐晶聊起了“破除‘真實的謊言’——你真的了解中國/俄羅斯嗎?”

3位結合自己的領域,談起自己對俄羅斯的印象和感受。對於中俄之間不同的文化符號是否存在刻板印象,怎樣破除隔閡支了各自的招。

 

蔣方舟——俄羅斯文化如何教我“做人”?

 

我今天想聊一聊俄羅斯的文化所教給我的事情,而且我希望我的分享,能傳遞給各位之後,變成俄羅斯文化教給我們的事情。

俄羅斯有些大詩人很有意思,他們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做了非常多的事情,擁有非常豐富的人生,比如教給我很多的俄羅斯詩人——普希金。

我非常喜歡普希金,但是我在看《普希金傳記》的時候很沮喪,他寫了很多詩,闖過很多禍,愛過很多女人,但是他在成為俄羅斯第一文化偶像的時候,那個戰地作者有這的一句話評價,說“他深深傷害了我”。

那年,普希金隻有20歲,他已經作了非常多的詩,也同樣愛過很多女人。比如,他當時去一個地方遊玩寫作時,一位當地的主人寫信說,太吃驚了,普希金已經有三周沒有愛上任何一個女人了!

普希金教給我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在這點上也同樣非常感激我的母親),就是——某種意義上和社會標準下的優秀和不自由,其實是一種相互矛盾的概念。

從小在家、學校和所受的社會教育、接受到的所有經驗都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好孩子,要做一個優秀的人,要做一個自律的人,但是自律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你不再自由。所以我非常感激我母親,從小告訴我——你在學校裏,不要做一個“被老師盯上”的人,這個被老師盯上有2種含義,一種含義說你不要被老師約談、被老師盯上,第二種是你不要太優秀而被老師盯上。

她說比起當一個好孩子,我希望你做一個自由的人。直到現在。我回看到整個學生生涯,我非常感激她。

所以,我覺得在座的很多年輕人,在現在的標準下,我們已經不太會闖禍,或者說我們已經不太看誰在闖禍了。我們看到所有的青年偶像,包括明星,都是以勤奮,自律三觀正,這樣作為標榜,我們把這些人稱為學霸,但是在我們視野範圍內,我們已經很少去讚美一個自由的年輕人,一個自由的靈魂。

第2個我想說的是,俄羅斯的阿赫瑪托娃,她是一個女詩人,很有才華。她寫過一首詩,叫做“自己這樣簡單明智的生活”,裏麵寫了很多快樂的詩句,歌頌那些美麗的事物,但是後來,我發現她雖然教會我很簡單的生活,但是她並沒有找到自己的簡單生活。她的婚姻不幸,她的丈夫被槍決,她的兒子被關押,反反複複進監獄被關押了13年,包括她自己也被軟禁,她在軟禁期間也幾乎不被允許讀書,不被允許寫作。

所以,她這個詩歌怎麽流傳下來的(也是一個奇跡)。她住的地方有監聽設備,當朋友來做客時,她和朋友聊的都是一些正常的事,但是,其實她在給她的朋友寫小紙條,寫下她的詩,讓她的朋友背誦下來。

她就是在這樣如此殘酷的環境當中,非常堅韌地度過了她的黃金歲月。

在我們中國曆史上,也有很多人經曆過上述這樣的時刻。

比如說,梁思成的女兒回憶過,有一次,梁思成的書中掉下來一個紙片,上麵寫著“美麗”二字,梁思成恐懼地發抖,怕他寫著“美麗”的紙片別人發現。

而阿赫瑪托娃教會我,就是堅韌,我覺得這一點其實也可以分享給在座的各位,我今年30歲了,我發現自由是重要的,但是這並不是唯一重要的,同樣重要的還有堅韌。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化非常非常快的時代,這種變化帶來的危機感是多方麵的,一種是技術帶來的不確定性,你所做的工作會被取代,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會失去工作。我們隨時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帖子,講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企業不再使用80後,比如講互聯網企業工作者,到40歲就被辭退,所以,我們能感受到技術帶來很多不確定性。

而在這個不確定性當中,我覺得唯一能做的,或者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堅韌,具體地說就是不要去抱怨,或者不允許去抱怨,這個情緒也是我在俄羅斯文化裏麵學到非常重要的一點

阿赫瑪托娃有一句詩“我知道如何去愛”,其實我一直到前段時間我才理解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因為愛是需要勇氣的,意味著愛一切美好的東西,也意味著愛這些困苦,愛這些逆境,愛這些困難,甚至去愛這些恐懼。所以我覺得俄羅斯詩人教給我的,或者說俄羅斯文化能夠幫我去度過我所經曆的青年危機和中年危機,其實就是這兩點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自由和堅韌。所以我在這裏也分享給各位,因為我覺得你們來到這之後,給你們帶來第一步就是去擁抱這種過去的經驗,接下來,我希望你們去擁抱更豐富的人生。

親筆給習大大寫信,還得到回信的盧森通:不要辜負這個偉大時代

當時,我代表俄羅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給習主席匯報一下我們新時代的留俄學生的新麵貌。沒想到,很幸運地得到了習主席給我們莫斯科大學中國留學生寫的回信,這肯定不是給我個人的回信,也是給我們整個中國留學生的回信。

因為我們這個環節的主題是麵向青年一代,作為一個在俄羅斯有10年留學經曆的人,我在莫斯科度過了我的本科、碩士、博士,現在,我去北京大學繼續深造,這裏我也特別有感觸。從五六十年前,當時的盧斯特學長,一直到我們當代的留俄學生,我們在這裏生活學習,構建起中俄的友誼,和俄羅斯青年人一起互動。

11年前,當我來到莫斯科的時候,當時語言不通,所以來到俄羅斯之後,學俄語對我來說特別困惑,剛開始特別難,去和俄羅斯同學一起上課,我在講台下聽不懂俄羅斯同學說的內容。俄羅斯同學很幫助我,讓我不斷成長,不斷學習。

特別是2013年以後,我們國家和俄羅斯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經常來訪俄羅斯,普京總統、梅德韋傑夫總理也經常赴華。

所以,我們現在的留俄學生更是恰逢到曆史機遇,我也很榮幸能身處這一曆史的機遇中,來到俄羅斯學習。我相信,我們在座的很多同學,也都趕上了這個大曆史時代,大曆史背景,所以我想跟大家說我們是幸運的,我們也是背負使命的,我們堅定地背負著一個重要使命,我們也需要思考中國新一代青年應該做什麽,我相信我們的前輩已構建了一個良好平台,讓中俄關係越來越好,而我們這一代人需要思考如何把中俄的關係發展得更緊密。

從我個人經曆來講,2017年,為什麽我們想給習近平主席寫一封信,匯報一下我們留俄學生在俄羅斯的生活情況,我認為這其實也是在國家和時代大背景的影響下所產生的,一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俄羅斯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的一個重要國家。第二個原因在於我們新時代的留俄學生,在這邊學習俄語,構建中俄友誼的平台。在這種曆史的機遇下,我們給主席寫封信來匯報我們的生活狀況。在中國駐俄大使館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把這封信呈給習主席,在一個多月後,主席就給我回信了。當時,在整個留學生界,包括整個教育界,甚至全國都掀起了學習回信的高潮。我們留俄學生也是非常深刻地學習,並且思考如何更好地留學報國。

大使館教育處也在這一基礎上,成立了回國實習就業、創新創業的平台,包括在俄羅斯中國總商會的支持下,給我們大量資金幫助,讓我們很多以前沒有參加國內的一些科技產業的留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並且,我們也舉辦了很多學術會議,我們也邀請了大量俄羅斯的導師,我們中國博士生導師去中國開會,和中國進行學術交流,我們還開辦了很多大型講堂,包括馮玉軍老師昨天還在使館給我們留俄學生講新一代的中美俄關係。滿足了新時代留俄學生對知識、對學術追求的渴望。

通過國家的幫助,我們也構建起了整個中俄之間青年交流的紐帶。特別是俄羅斯的青年學生聯盟,他們的青年組織也在不斷去中國學習交流,大量的俄羅斯青年一代學習漢語,大量的俄羅斯新聞積極正麵地報道中國。這都是一個很好的轉變,特別是今年國慶70周年,俄羅斯國家電視台給中國提供了1949年建國的珍貴彩色視頻記錄,這都是象征著我們中俄之間的友好情誼。

我在俄羅斯,每年也都會去無償主動參加俄羅斯閱兵,今年我們中國70周年,我也有幸成為北大方隊的一員,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了群眾遊行。那一刻我就感覺到中國和俄國人民都有很深刻的愛國之心,都是那種濃厚的兩個民族對彼此祖國深刻的愛國之心,這支撐著兩個民族在這個世界上不竭努力,以及這兩個國家為了共同目標越來越靠近,一起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所以,在這個大背景下,我相信我們青年一代會大有作為。從我個人來講,我雖說經常在國內,但是我也在國內經常參與一些中俄友好交流活動。最近,我們兩國的青年也在進行合作和交流,非常感謝這個時代,但我也希望我們在座的這些同學們,不要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最後我想引用習主席給我們留俄學生的一句話來結束——讓青春之光閃耀在為夢想奮鬥的道路上。

何以破除中俄對彼此的刻板印象?

蔣方舟:我覺得這可能和網絡傳播有關係,因為網絡傳播總是會選舉一個最引人眼球,或者最好記的名詞去對一個複雜事物進行概括,比如說所謂的戰鬥民族,因為現在我們說戰鬥民族時,多多少少都帶著一些對這個所謂戰鬥意義的一些簡化,比如說它象征著彪悍、象征著不怕疼。

所以,當我們提到戰鬥民族時,我們腦海中想象的是一個特別簡單的,或者是有點喜劇的形象,但是,我覺得當你足夠了解它曆史的時候,你會發現它是非常複雜的。

比如說,我看芭蕾舞劇,那天天氣非常不好,但是我看到非常多的人,可能他們就是工薪階層,穿上了非常好看的衣服看一場芭蕾舞劇,他們沒有簡單著裝,我覺得這是一種對於美、對於典雅一種尊重。

盧森通:我經常回國,國內的朋友問我,俄羅斯是不是整天吃土豆牛肉,由此可見,這個土豆牛肉成了俄羅斯的代名詞,但是,在這邊生活我們就知道,其實俄羅斯的食品還是比較豐富的,除了土豆牛肉,還是有巧克力,有烤雞,有好多吃的。

俄羅斯對我們也有刻板印象,俄羅斯人每次問我,說你們中國人是不是什麽都吃?包括狗肉,他們對此還很感興趣。但其實我覺得,這還是一種文化差異。是一種片麵性,因為中國有14億人,俄羅斯有1.4億人,俄羅斯有100多個民族,中國有56個民族,所以說,可能是文化差異造就的。但是,現在隨著兩國交往比較深,兩國互相了解程度越來越深,這種印象慢慢也會改變。

如何破除誤讀?

我覺得首先從媒體層麵做起。比如,播放一些當代俄國或者中國的電視、電影包括新聞報道。第二是擴大互訪、留學交流,讓我們更多民眾之間能有更多機會互相接觸。還有,讓我們和國內更多的俄羅斯問題專家宣傳當今俄羅斯的情況,而不是說停留在幾十年前,我們對俄羅斯的印象,而是應該多講一些現在的故事。

我們可以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們可以唱《喀秋莎》,《紅梅花兒開》,但是這都是很早的歌曲了,都是上個世紀的東西。而現在進入新的時代,特別是兩國交流的新時代,我們更多需要一些當代精神上的東西,我覺得關鍵還在於我們青年之間的交流合作。

“這個民族厲害起來,連自己都刻板”

 

唐晶:一開始得知我們討論內容後,我就衝到街頭做采訪。首先,我想知道俄羅斯人自己對自己有沒有刻板印象,我當時利用自己記者工作之便,找了20個俄羅斯的朋友,他們說了幾個關鍵詞,認為自己民族性的答案是怎麽樣的,我得到最多的答案是“有文化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感覺到,我們對他們的文化概括得不全麵,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深刻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氛圍。

第二個關鍵詞是“受苦受難”,我們可以想象出在這麽嚴酷的環境裏麵,人類是怎麽樣生存下來,我在俄羅斯長期生活,都知道為什麽俄羅斯機製可以讓科學技術容易出現,所以,俄羅斯的一步一個腳印做得非常好。他們也期待自己的後來者能夠被繼續開發。

第三個就是,他們確實是在苦難中,會自己尋找溫暖的民族。所以說,這個民族厲害起來,甚至連自己都很刻板,從有標簽性的描述詞就可以看出來。

朋友們,都知道我經常穿梭於莫斯科的博物館,剛才老師他們也提到了,博物館是一個了解文化的好地方,現在大家來看,在博物館裏我們看到是這裏麵特別像劇場,因為那裏的研究員好不容易從土裏挖出來了一個寶貝,他非常期待能夠非常深刻、全麵地把自己這件寶貝當作故事來講述,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來體驗。

所以我發現俄羅斯的考古精神,就是這種研究和探索的精神,是非常好的一個東西。我知道在座各位是兩國文化的交流者,都是橋梁,但是怎麽能讓自己這個橋梁非常有效地發揮,當然是用這種考古精神,把自己專長發揮到最大。

考古精神是重點,因為這不僅幫助我們在每一個行業打破刻板印象,而且它還可以有更多好處,我記得蔣方舟老師說過一句話,對我影響很大——“多讀書,不然你三觀都是來自親朋好友的”。

來源:鳳凰網國際智庫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