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銀複本位到金本位 牛頓的“錢”塵往事
艾薩克·牛頓(Isaac·Newton)被譽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百科全書式的“全才”。他的“萬有引力定律”為“日心說”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使自然科學的研究掙脫了宗教的枷鎖。“萬有引力”學說傳入中國後,成為戊戌變法的重要理論來源。那麽,作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牛頓與貨幣之間又存在怎樣的淵源?
“金本位”終結白銀貨幣地位
1696年3月18日,時任財政大臣的朋友查爾斯·孟塔古寫信告訴牛頓,現時英國皇家造幣廠總監的職務空缺,於是3月底牛頓移居倫敦,成為了皇家造幣廠的總監。
1698年夏,重鑄貨幣工作完成,由於他在工作中表現了出色的管理才能,升任鑄幣局局長——管理帝國貨幣業務的最高長官。
17世紀末,大英帝國流通中的貨幣主要是銀幣,金幣的使用並不多。按照政府規定,1個吉尼金幣等同於1英鎊,相當於1磅重的白銀(1英鎊的最初含義就是1磅的白銀)。1703年鑄造發行的吉尼金幣,正麵是安妮女王的左側像;背麵是不列顛國家的十字徽記及年份,重8.35克,含金量0.917。
在牛頓掌管鑄幣局的時代,正逢英法九年戰爭時期,國家若以降低銀幣成色的方法發行新幣,再以新幣支付軍費債務,便可用較少的白銀償還較多的欠債,但民眾對政府的這種“小聰明”很快察覺,坊間流言四起,銀幣價值一落千丈,人們紛紛拋出銀幣換取黃金以保值,使市場金價在短期內相對於銀幣急速上漲,流通中的銀幣數量驟減,英國政府為穩定民心不得不再次鑄造和發行新銀幣,以增加市場中的銀幣數量。
其實,銀幣不僅僅被銷融私藏民間,還被運出海外。當時黃金和白銀同時作為貨幣存在,需要製定這兩種金屬貨幣在英國的比價時,牛頓犯了一個錯誤。他把黃金定價過高,而白銀定價過低。於是很多人購買白銀,並將其出口,轉而把黃金賣給造幣廠,使英國損失了大部分白銀。這其中涉及到“金銀兌換比”,中世紀跨國商品交易尚不發達,各國金銀兌換比尚未統一,巨大的套利空間隨之初現端倪。由於當時大量白銀流失(主要被運到中國),鑄幣局很快發現無銀可鑄,銀幣重鑄活動以失敗告終。實際上,金銀複本位的問題不解決,國內外吞噬白銀的黑洞還會繼續存在。
由於自身決策的失誤,在經過廣泛考察和深入思考後,1717年9月21日,牛頓向英國議會提交了一份貨幣報告:提出徹底放棄金銀複本位製,讓黃金作為唯一貨幣標準;將英國的黃金價格定為每盎司(純度0.9)3英鎊17先令10便士。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定價決策。牛頓的這份報告被政府采納,英國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在歐洲國家中率先走上了金本位幣製的道路。一百年後,英國以法律的形式將這個價格固定下來,便誕生了世界貨幣史上重要的金本位製。金本位就像不列顛女神一樣為英國的物價、匯率以及英鎊的穩定性保駕護航。
大英帝國實施金本位後,綜合國力長期雄踞世界第一,引起了其他後起之秀的工業國家競相模仿。那些經濟決策者們認為,金本位能夠確保金融體係穩定,進而為國家工業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牛頓或許不會想到,他的這份建議更為深遠的影響是:黃金逐步終結了白銀在世界範圍內的貨幣地位。
牛頓紀念銅章及銅幣
1727年3月20日牛頓與世長辭。為了紀念牛頓的功勳,英國皇家造幣廠於當年發行了一枚牛頓紀念銅章。此章正麵是牛頓的左側像,上書“IsaacusNewtonus”,為艾薩克·牛頓姓名的拉丁文拚法;背麵拉丁文“FELIXCOGNOSCERECAVSAS”意即樂於求知萬物緣由,中間是知識女神的坐姿像,手持太陽係的星圖,下方為羅馬數字的年份1726年(牛頓逝於公元1727年3月31日,即儒略曆1726年3月20日)。直徑52毫米,為雕刻家J·克拉克的作品,這是近300年曆史的原版大銅章,殊為難得。
牛頓逝世後,留下了大量的財產,以及總量約為2500多萬字的手稿,其中不乏錢幣和造幣廠方麵的文章、文件和書信。牛頓的書稿及財產繼承人是他的外甥女凱瑟琳-巴頓,凱瑟琳-巴頓死後,牛頓的書稿和財產又被凱瑟琳-巴頓的女兒普茨茅斯伯爵夫人所繼承,所以牛頓手稿也被稱為“普茨茅斯手稿”,如今這些資料大多數保存於英國國家檔案局。
1793年適值牛頓誕辰150周年之際,英國鑄造發行了一枚半便士的紀念銅幣,該枚紀念銅幣正麵是牛頓的左側像,左右的文字即艾薩克·牛頓爵士;背麵為商業之神墨丘利的權杖和向下倒出財寶的羊角與桂樹枝,上下鑄有麵值及年份(都是英文)。
有意思的是在牛頓死後很長一段時間,其形象都是短發,直到19世紀才開始出現其頭戴長長假發的形象。1978至1982年期間,英格蘭銀行發行的一鎊券背麵就是牛頓的半身像,票麵上牛頓戴著齊胸長的假發,腿上放著書稿。這是否代表他年輕時期的科學家形象?而短發形象則是他中老年時期擔任鑄幣局長的模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