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 概要和全貌】

本帖於 2019-08-20 17:18:57 時間, 由普通用戶 弓尒 編輯

 

有關皖南事變 文章如網,很多,唯覺 缺少一個簡明扼要的,提綱挈領的概括和全景特寫。

愚下嚐試之,以期拋磚引玉,金玉爍出。【鵝 評按】

該事變發生於民國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戰爭時期 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部隊與新四軍之間的一次數萬人規模的中等戰鬥事件。這是 蔣介石 何應欽 顧祝同等國民黨壞蛋策劃已久(至少8個月)的一次,限共滅共行動,無論如何都要來的, 都會發生的。其結果則是兩樣,一是已成曆史,二是若,若,若能早些天就撤到江北,還有撤退方案路線擇優,是可以避免大的損失 或將損失減到最小。

此事變,新四軍的損失是巨大的!教訓是慘痛的!而且蔣幫國軍在麵對日寇已經侵占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的 抗戰關鍵時刻,給新四軍胸前背後插刀,實際上是幫助日寇,這種置民族危亡大義於不顧的民族敗類,必將被永遠地釘在民族的恥辱柱上!蔣介石,何應欽,顧祝同,上官雲相這幾個中華民族的敗類!

在皖南事變中遭遇突襲的,是新四軍軍部及直屬皖南部隊9000餘人。不是新四軍全部家當,當時新四軍還有 皖中 和 蘇南 分部, 新四軍未被一鍋端。

在皖南事變中,有2000餘人分散突圍後又先後聚攏回新四軍,有4000多名新四軍指戰員被俘, 2000餘人戰死,1000餘人失散。

當時,毛朱任彭 在延安,周恩來在重慶和蔣介石泡蘑菇,劉少奇 陳毅在蘇南,皖南 就是項英 葉挺 饒漱石

項英為革命捐軀,是烈士,值得尊敬和必須尊敬,但項英不是軍事家,打仗的確不在行,葉挺實際上不能放開手指揮戰鬥,而且,在1941-1-4,1-6 的去向和突圍打法會議上,項英還優柔寡斷,臨陣不決,開了7個小時的冗長會議,不但錯失時間先機,還未能采取比較正確的葉挺方案,項英方案不是最好方案。新四軍未能料到布袋緊鎖,包圍圈越來越小,而且顧祝同 上官雲相這次是予置死地而滅絕新四軍皖南全部力量包括軍部和一縱隊全部!突圍北上途中又遇到天降大雨幾天,新四軍天時地利人不和,難脫絕境。事後上官雲相在在一次慶功宴會上得意地說:“這次消滅新四軍,作戰非常順利,似有天助,正在作戰時,連下幾天雨,新四軍困在山穀,進退不得。” 

幸好一縱隊司令 傅秋濤 還頭腦靈活,快刀斬亂麻,從速(3小時內)做出戰鬥決策和突圍逃生方案,帶出了約2000來人。新四軍皖南部隊沒有被全殲。【鵝 評按】

 

1939年 周恩來 在安徽涇縣雲嶺 新四軍軍部

右起:葉挺、朱克靖、周恩來、傅秋濤、粟裕、陳毅。

 

File:New4suyu.jpg

1940年,曾參加南昌起義的新四軍幹部在皖南合影。

前排左起分別為周子昆袁國平葉挺陳毅粟裕

 

 

------------

新四軍的由來

 

 1937年8月根據國共協議,長征後留在南方的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938年1月在南昌成立軍部,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

同時成立中共東南分局和新四軍軍分會,項英任分局書記兼軍分會書記,陳毅任軍分會副書記。

 

1938年4月部隊集中整編完畢,分兵三路:

① 陳毅、張鼎丞等率領新四軍一、二支隊相繼進入滬寧線兩側,開辟了蘇南抗日根據地。

② 張雲逸率領 四支隊進軍皖中,建立了以藕塘為中心的江北根據地。

③ 軍部 葉挺 項英等 率三支隊留駐皖南 

-----------

1941年1月7日下午,新四軍軍部召開緊急會議,討論下一步行動。軍長葉挺堅決主張不惜犧牲打下星潭,向蘇南轉移。在形勢十分危急的情況下,新四軍領導層的會議一直從下午3時開到夜間10時,長達7個小時,失去了突圍的最後時機。這就是皖南事變中令人驚詫的“七小時緊急會議”。最終,葉挺的意見被否決,部隊按照項英的意見折回,經高嶺轉向太平。

7日下午至晚上,新四軍副軍長、政治委員項英在百戶坑主持召開由軍部領導和各縱隊負責人參加的緊急會議,在打不打星潭以及下一步究竟取何種方案的問題上,從下午3時斷斷續續一直討論到夜間10時,整整7小時,舉棋不定。項英本人既無具體意見,但又反對葉挺的方案。最後葉挺忍無可忍:“時間就是勝利,不能猶豫不決,不能沒有決心。我的態度是:即使是錯誤的決定我也服從,現在就請項副軍長決定吧。你決定怎麽辦就怎麽辦。”,,,,。

這一改變打亂了原定的行動計劃。麵對國民黨軍優勢兵力預有準備的伏擊,新四軍多次尋求突圍未果。

10日,各部隊先後退至石井坑浴血苦戰。葉挺一麵致電中共中央表示:“上下一致,決打到最後一人一槍,我等不足惜。”一麵致電蔣介石:“職奉命北移,到茂林即遭友軍四麵包圍,彈盡糧絕。如委座認為新四軍仍係抗戰部隊,而職等仍係抗戰軍人,則懇立即命令友軍解圍。”

12日,毛澤東急電在重慶的周恩來“向國民黨提出嚴重交涉,即日撤圍”。

周恩來在13日向國民黨提出抗議,但為時已晚。中共中央電告葉挺:“中央決定,一切軍事、政治行動由葉軍長、饒漱石(東南局副書記)二人總負責,一切行動決定由葉軍長下。” 葉挺組織部隊分批突圍,以保存實力。

14日,在饒漱石的建議下,為營救被困在山上的部隊,葉挺下山與敵談判,結果被扣入獄。

饒漱石見葉挺遲遲不歸,感覺凶多吉少,便組織部隊分頭突圍,曆經險阻,終於在17日下山,脫離危險。

 

---------

葉挺不情願地下山與國軍談判 插曲:

1941年1月12日,毛澤東等又明確指示“注意與包圍部隊首長談判”。所以,饒漱石代表黨叫葉挺下山談判。

1月14日,新四軍被困皖南。數九寒天,這麽多幹部困在這裏,不被敵人消滅,也會凍餓而死。正犯愁時,國民黨第108師的一位排長舉著白旗從山口跑來,聲稱“自家人不打自家人”,要新四軍“派一位代表出去商量辦法”。民主人士(敵工部長)林植夫和國民黨第108師素有舊交,自告奮勇前去談判,但他下山後就音訊全無。

饒漱石提議由葉挺下山去見一見老熟人——108師師長戎紀五,看看有沒有轉圜的餘地。葉挺回答說:“我們現在是敗軍之將,身無一卒,根本沒有條件談判。我是堅決不能去的,再去也是步林植夫的後塵。”

“敵人沒有放鬆的跡象,除非讓敵人得到一定的滿足,才有可能放鬆突圍。”饒漱石見葉挺不答應,又提出由自己去滿足敵人,保全葉挺。葉挺當然不會同意,沉默了一會兒,說:“是黨決定派我去,我就服從。”

下山前,葉挺一再對饒漱石說:“你是政治委員,是黨的代表,你將來要向黨替我證明,並不是我動搖。”

饒漱石拍著胸脯說:“不是你自己要去的,是黨派你去的。在座的同誌中隻要有一位能衝出去,都可以向黨中央報告。” 

(顧祝同、上官雲相、葉挺均是保定軍校六期同學) , 顧祝同是皖南事件的總策劃,上官是先鋒,要消滅的就是葉挺新四軍。什麽老同學,根本是敵人,葉挺一下山,上官就將他軟禁羈押,最後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在監獄裏關了近5年。。

---------

1941-1-18. 周恩來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的題詞: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為江南訓國難者誌 

----------

1月17日,這是皖南事變結束後的第三天,蔣介石在重慶軍事委員會辦公室裏,發布撤銷新四軍的通令:

……,據此,該新編第4軍抗命叛變,逆跡昭彰,若不嚴行懲處,何以完成民國革命軍抗戰之使命。著將國民革命軍新編第4軍番號即予撤銷,該軍軍長葉挺著即革職,交軍法審判,依法懲治、副軍長項英著即通令各軍嚴緝歸案訊辦,借伸軍紀,而利抗戰。特此通令。

 

皖南事件發生,除了國民黨遺老遺少們對蔣介石不快的質問,還有強大的國際輿論。

“莫斯科這幾天舉行了大遊行,抗議你們中國國民黨政府反對共產黨,殘殺新四軍的行為。”蘇聯大使一進門就直言不諱地表達了他非常不滿的情緒,臨走時又丟下了一句話。“我代表蘇聯政府奉勸蔣先生,要麽停止內戰,要麽我們停止援助。並且……要你償還過去的援助!記住,我們的援助不是無條件的!”

美國總統的電報致蔣:

“驚聞中國內戰開始,十分遺憾,為提高美元信譽,從現在起暫停對中國的財政援助。”

-------------

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受傷後,為了不拖累戰友而自殺。

3月12日,項英一行經近兩個月的轉移和隱蔽,到了赤坑山上的蜜蜂洞。項英和周子昆身上帶著大量作為新四軍軍費的金條,卻引來了殺身之禍。13日淩晨,副官劉厚總見財起意,槍殺了項英和周子昆,取走了他們的武器和隨身攜帶的黃金、銀元和金表。劉厚總隱姓埋名,“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52年被人認出,隨即被逮捕槍決。

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頑固派蓄謀已久的陰謀行動。9000餘人的皖南新四軍部隊,最後突圍出去的隻有兩千來人,新四軍軍部遭受重創。

 

為達到“全殲”新四軍皖南部隊的目的,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一係列的精心策劃。早在

1940年4月2日,顧祝同就電告蔣介石:已製訂了對新四軍皖南部隊“必要時擬斷予以製裁”的三條措施,準備用1個師又2個團的兵力“搗毀撲滅其涇縣附近根據地為主目的,並牽製其北渡,鉗製其活動”

4月5日,蔣介石就複電顧祝同:“查所擬三項辦法尚屬可行,仰切實督令遵照”。可見其剿滅皖南新四軍的陰謀布置之早,隻是由於時機不成熟和兵力不夠用,才未及早下手。

7月25日,顧祝同部署“製裁”新四軍計劃,並電告蔣介石。

12月10日,蔣介石密電顧祝同:“對江南匪部,應按照前定計劃,妥為部署”,屆時應立即將其解決,勿再寬容。為加強“圍剿”行動的組織指揮,蔣介石、顧祝同專門將反共積極、指揮能力較強的上官雲相由江西臨川選調到皖南,代替川軍係統、能力較弱的唐式遵,擔任皖南總指揮。同時抽調大批部隊,增加“圍剿”兵力。首先對新四軍皖南部隊構成東、西、南三麵包圍,爾後向北推進,將我軍壓縮至長江邊上,利用日軍封鎖長江和李品仙部在長江以北守株待兔,將新四軍一舉消滅在長江以南。【其實是四麵合圍,布袋陣勢】

 

---------

 

1941年1月1日,項英報告“我們決定全部移蘇南”,但沒說具體路線。

毛澤東於1月3日回電表示支持,希望項英盡快率部離開皖南險地

1月4日傍晚,皖南新四軍開始北移。5日晨,毛澤東獲悉皖南新四軍行軍至茂林並在原地休整時,就感覺到軍部對北移路線的選擇以及部隊在茂林停頓是一個決策性的錯誤,即於1月7日急電葉、項:“你們在茂林不宜久留,隻要宣城、寧國一帶情況明了後,即宜東進,乘頑軍布置未就,突過其包圍線為有利。”

1月6日傍晚,皖南事變的槍聲打響。隨後,毛澤東未能及時收到項英電報,在得知葉挺、饒漱石主動承擔起全軍領導責任後,毛澤東充分支持。

1月11日毛澤東致電劉少奇、陳毅:“你們轉來葉、饒電悉,葉、饒是完全正確的,望你們就近隨時去電幫助他們並加鼓勵。” 同時讓劉少奇轉電皖南新四軍全體同誌,肯定葉挺、饒漱石的領導,並決定一切軍事、政治行動均由葉軍長、饒漱石二人負總責,一切行動決心由葉軍長下

12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聯名致電葉挺、饒漱石,要他們在情況許可時分批突圍,並要他們注意與包圍部隊首長談判。同一天,毛澤東以中央書記處名義致電在重慶的周恩來、葉劍英,要他們向國民黨提出嚴重交涉,即日撤圍,"並向各方麵呼籲,證明國民黨有意破裂,促國民黨改變方針"。

13日,中共中央以朱彭葉項名義發表抗議通電,公開揭露國民黨頑固派在皖南製造反共事變,強烈要求“立解皖南大軍之包圍”。盡管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作出各方麵的努力,仍然不能挽救皖南新四軍的失敗。

----------

說,“項英不願新四軍北移”。這種說法是參考早期史料,特別是在1941年1月15日中央作出《中央關於項袁錯誤的決定》後,幾乎是一麵倒地批評項英不願意北移。其實,1月15日的中央決定,距1月14日皖南大規模戰鬥結束僅隔一天,許多情況還來不及搞清楚。而且這個《決定》最後一條說:“將項英錯誤提交黨的七大討論議處”,就是說還需要經過討論才能最後定論,但“七大”和以後的各次代表大會都未涉及到這個問題。總的看,項英在皖南事變中負有領導責任,但不能把新四軍北移、造成損失的責任全部推給他。

中央關於項袁錯誤的決定  -1941-1-15 (皖南事變翌日)

------------

【看官 記下: 1940年4月1日至5日期間,蔣 毛 雙方不約而同,甚至相互不知對方具體行動的情況下,一個做了剿滅新四軍,一個做了如果遇到蔣幫進犯如何反擊和突圍的具體警示和方案。 現在回首,天下真有這麽不可思議的巧合~ !--- 鵝 評注】

毛澤東和中央 皖南事變前 對新四軍 項英等的保衛新四軍安全 避免被國軍圍攻的 提醒指示:

麵對國民黨頑固派企圖在華中發動新的反共高潮(主要是對新四軍——注)的嚴峻局勢,在延安的毛澤東,再一次從關愛新四軍的立場出發,當即發出了“摩擦中心轉移至華中”的警告,並且及時作出了如下部署:“以淮河淮南鐵路為界,在此線以西避免武裝鬥爭,在此線以東地區應堅決控製在我手中。”“將來八路軍到達華中後,則應堅決爭取全部蘇北在我手中,陳毅部隊立即應當向蘇北發展。”毛澤東更是憂心忡忡地提醒處在國民黨軍隊三麵包圍下的皖南新四軍軍部,深刻指出“顧方有可能利用其優勢兵力向新四軍軍部地區進攻,因此軍部及皖南部隊應預先有所準備,以免遭襲擊,萬不得已時可向蘇南陳支隊靠攏,再向蘇北轉移。”(毛澤東、王稼祥1940年3月29日致朱德、彭德懷、項英、葉挺電)。

  毛澤東發出的這個警告,距1941年1月初皖南事變,要早九個月

  距上述毛澤東向新四軍發出的這個警告電報才不過三天,1940年4月1日,在為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起草的電報中,心急如焚的毛澤東要求八路軍立即抽調四萬至五萬人的兵力,在三個月內外到達華中,增援新四軍,創建新的敵後根據地。毛澤東此舉十分明顯:緩解皖南新四軍軍部的壓力!

  僅僅又過了兩天,1940年4月3日,一刻不停日夜牽掛著皖南新四軍安全的毛澤東直接致電項英,詢問新四軍軍部及皖南部隊被某方襲擊時,是否有衝出包圍避免重大損失的辦法?其辦法以向南打遊擊為有利,還是以向東會合陳毅為有利?渡江向北是否以絕對不可能?”等問題。稍後(1940年4月15日),毛澤東又電告劉少奇,項英:“顧(祝同)有對皖南江南我軍采取壓迫手段之可能,望項準備應付辦法,唯決不可能先動手,應取自衛原則為有利。”

 

----------

皖南事變後,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隨即整編為7個師和1個旅,新四軍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更加發展壯大。在中國共產黨的堅決鬥爭和國內外輿論的強大壓力下,

蔣介石不得不在1941年3月1日召開的第二屆國民參政會上表示“以後再亦決無剿共的軍事”,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實際上被打退了。此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的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動,對中國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

皖南事變發生後,國民黨當局控製輿論,企圖混淆視聽,掩蓋真相,將事變的責任推給新四軍。

1月1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汙蔑新四軍為“叛軍”,宣布“撤銷”其番號,進一步將反共高潮推向頂點。

皖南事變和國民黨當局的倒行逆施引起世界輿論嘩然。美國《遠東新聞簡報》評論說,

“1月17日重慶頒布解散新四軍的命令……據公布之解散理由,則為新四軍不服從命令與攻擊中央軍隊。但據最近各方麵發表之消息……則此次事變內容決不隻是所謂軍紀問題,而是告訴我們國共兩黨的摩擦,現在已達到了危險點……新四軍的部隊,已有十分之九渡過長江,留在長江南岸的不及一萬人,其中大半為非戰鬥員。這些部隊,在他們正在北調的行程中,卻被中央軍突然圍攻大肆屠殺……”。

菲律賓9個華僑團體聯名致電蔣介石:“解散新四軍,影響團結甚大。失地未複,禍起蕭牆,自損國力,複令敵寇坐收漁利,實深悲痛。懇請鈞座俯順下情,恢複新四軍,釋放葉軍長,以利團結抗戰,不勝企盼之至。”

印度尼西亞《民報》刊發評論《勿為親者痛仇者快》,

菲律賓《建國報》發表社論《槍口一致向外》……。

1941年1月20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軍委發言人名義發表談話,揭露國民黨當局的反共陰謀,抗議其武裝襲擊新四軍的暴行,要求國民黨當局以大局為重,取消1月17日的反動命令,懲辦禍首,釋放葉挺,廢止國民黨一政專政,實行民主政治。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軍民也紛紛集會,強烈聲討國民黨頑固派的罪惡行徑。八路軍、新四軍做好了隨時反擊國民黨頑固派武裝進攻的準備。

同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代理軍長(代理被拘禁的葉挺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

1月23日,新四軍將領向全國發布就職通電。25日下午,新四軍在蘇北重鎮鹽城隆重集會,宣告重建軍部。新四軍新軍部正式成立。新軍部以華中總指揮部為基礎組成,華中總指揮部的後方政治部改為軍政治部。

當天,會場布置得莊重而簡樸,主席台上臨時擺放了幾條木桌,上麵鋪了塊台布。會上,首先宣讀了中共中央軍委關於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接著又宣讀了新四軍領導人的命令和通電。

陳毅發表就職演說。他說:“皖南事變我們損失了老軍部,現在新軍部又建立了,皖南事變我們有幾千個指戰員犧牲,但我們今天還有9萬人的強大力量。”“有了民眾及抗戰軍隊一致團結的力量”,我們“一定有把握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重慶當局發出一個反革命命令,撤銷新四軍,我們置之不理。因為,我們擁護共產黨恢複新四軍的命令,我們拿革命的命令來反對反革命的命令,拿抗戰的命令打倒破壞抗戰的命令!隻要我們堅持抗戰,堅持鬥爭,最後勝利一定屬於我們!”接著,

劉少奇講述了皖南事變的經過,號召全軍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團結,堅持抗戰,提高警惕,隨時準備粉碎敵、偽、頑的進攻。

2月26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活動於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部隊也列入新四軍的建製,全軍擴編為7個師並1個獨立旅。

第1師由原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整編而成,師長粟裕,政委劉炎,政治部主任鍾期光。下轄1、2、3三個旅,活動於蘇中地區。

第2師由原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整編而成,師長張雲逸兼任,政委鄭位三,副師長羅炳輝,參謀長周駿鳴,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下轄4、5、6三個旅,活動於淮南地區。

第3師由八路軍第5縱隊整編,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憲,下轄7、8、9三個旅,活動於蘇北地區。

第4師由八路軍第4縱隊整編,師長兼政委彭雪楓,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下轄10、11、12三個旅。另轄肖縣獨立旅,活動於淮北地區。

第5師由原豫鄂挺進縱隊整編,師長兼政委李先念,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斌,下轄13、14、15三個旅。

第6師由江南所屬部隊整編,師長兼政委譚震林,參謀長羅忠毅,下轄16、18兩個旅,以及東路、西路保安司令部,活動於蘇南地區。

第7師由無為遊擊隊、第3支隊挺進團和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部隊整編,師長張鼎丞,政委曾希聖,參謀長李誌高,政治部主任何偉,下轄19旅和挺進團,活動於皖中、皖南地區。

獨立旅由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5旅組成,旅長梁興初(“梁大牙”,後來的 萬歲軍=38軍軍長),政委羅華生。

-------

1941年5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中原局與東南局合並,改稱中共中央華中局,同時成立新四軍軍分會,劉少奇為華中局書記兼軍分會書記,華中局委員為饒漱石、陳毅、曾山,新四軍軍分會委員為陳毅、饒漱石、賴傳珠、鄧子恢。

 

==========

毛澤東對各中央局,八路軍,新四軍 發電報緊急通知:

1940年12月31日 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書記處起草致中原局、東南局、北方局、山東分局、南方局、南方工作委員會和八路軍、新四軍各首長電。電報就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爭取時局好轉作出部署,指出:

蔣介石派遣李仙洲、湯恩伯、李品仙向華中、山東我軍進攻的決心已經下了,我黨我軍有舉行自衛戰鬥以打破這一進攻、爭取時局好轉的任務。除令江南部隊迅即北移,並從華北派遣一部加強華中兵力外,所有華中及山東的黨與軍隊必須緊急動員起來,為堅持抗日根據地打破頑固派進攻而奮鬥。

 

皖南事變發生後

 
在皖南事變中,新四軍軍長葉挺談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遭叛徒謀殺,軍部領導無一人幸免。
 
1940年10月,傅秋濤任新四軍皖南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皖南事變中,傅秋濤率部千百多人分頭突出層層重圍(另說近2000人,估計沒有那麽多)。換言之,傅秋濤部當斷即斷,決定突圍後,有計劃有安排,又隨機而變,將所屬一縱大部殺出了重圍。二縱,三縱則貽誤先機,又偏逢幾日的連陰雨,大部被打死打散或被俘,突圍出來的為數不多。敵前線指揮官 上官雲相(32集團軍總司令)上將,在後來重慶的慶功會上說:連著下了幾天大雨,天助成功。
 
傅秋濤(55上將)是突圍出來的新四軍最高領導人,一縱突圍出來的中高級幹部也是3個縱隊中最多的,除傅秋濤外計有:一縱政治部主任江渭清,一縱副參謀長吳詠湘;老一團團長熊應棠、團政委肖錫輝、政治處主任汪克明、政治處副主任黃吉明、團副參謀長劉世湘、團特派員張誌勇,老一團一營營長鄒耀堂、一營副營長張安國、二營營長汪其祥、二營副營長韓石生;新一團團長張銍秀、團政委丁麟章、代參謀長王得勝、政治處主任李彬山、政治處副主任徐誌明、團特派員溫華桂,新一團一營營長李元、二營營長丁桂山、三營營長鄭貴卿、三營副營長張誌輝;一縱特務營營長饒惠潭、特務營副營長陳棣華。
 
傅秋濤上將   江渭清省委書記   陳士上將
1959-10-1  天安門城樓上觀禮
 
 
---------------
 
 

 

新四軍 軍部地址 變動(皖南事變前後)

雲嶺(1938年8月2日――1941年1月4日)

  雲嶺新四軍軍部位於安徽省涇縣羅裏村。1938年8月2日,葉挺率新四軍軍部機關進駐雲嶺地區,中共中央東南分局也同駐雲嶺,項英於10月22日回到雲嶺。在此期間,新四軍召開了第二次政治工作會議和第二次參謀工作會議,以及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成立了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和新四軍江南指揮部。1939年3月23日周恩來到達雲嶺,代表中共中央向新四軍和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傳達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及向敵後發展的方針。11月7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抵達淮南津浦路西新四軍江北指揮部。1940年10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長何應欽、白崇禧發出“皓電”,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12月下旬,顧祝同命令第三十二集團軍總司令上官雲湘為總指揮,秘密調集8萬餘人,包圍皖南新四軍部隊。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部撤離雲嶺。


  鹽城(1941年1月25日――1943年1月10日)

  鹽城新四軍軍部位於今江蘇省鹽城市建軍西路126號,原為泰山廟。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宣布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部隊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並於25日在鹽城正式成立新的軍部。同年7月11日,為便於指揮反擊日偽軍的夏季大“掃蕩”,新四軍軍部撤出鹽城,先後移駐左家莊(今江蘇省建湖縣建湖鎮)、劉家舍(今江蘇省阜寧縣南部)、陳集以及鄰近的侉周莊(今江蘇省阜寧縣阜城鎮西南13公裏處)、停翅港(今江蘇省阜寧縣阜城鎮西南17公裏處)、單家港(今江蘇省阜寧縣阜城鎮西北20公裏處),1942年3月20日重駐停翅港,12月25日撤離。在此期間,中共中央東南局與中共中央中原局合並,改稱中共中央華中局,劉少奇為書記。1941年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3月19日,劉少奇赴延安,由饒漱石代理華中局書記和新四軍政治委員。7月21日,中共中央軍委同意新四軍軍部建議,第五師暫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多謝前輩、 -青鬆站- 給 青鬆站 發送悄悄話 青鬆站 的博客首頁 (863 bytes) () 08/20/2019 postreply 20:04:1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