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我在“我的中國”和“兩岸交流”上針對CCTV五四晚會的一個鏡頭發表了一些評論。引來一些網友的跟貼,我全麵看了一下現在匯總在此一並答複。
就是這樣的一個鏡頭
這個鏡頭引起了部分網友的反應。他們甚至做了其他的聯想。包括對我的筆名意義的猜測。因此在說明前我先說明一下我的筆名“主要矛盾”的由來。
(1)筆名“主要矛盾”的由來:這個筆名在文學城我至少使用了15年(如果這裏的管理者有記錄的可以查到)以上了。當初來到這裏發現這裏的網友都是在為一些事情二不停地討論。但主要的問題卻被忽視了。因此我用這個筆名提醒這裏的網友:不要跑題,要抓住主要的議題來討論!真的不是想和什麽名人進行關聯。更談不上是毛的好學生之說了。其實跑題的問題在我這篇評論的跟帖中就很明顯。我隻想對CCTV的鏡頭進行評論但現在已經跑到對我筆名的探討上了。這不就是跑題了嗎?
(2)一個筆名為500miles的網友告訴我:北洋大學成立的時侯(1895年),北洋政府(1912-1928)連胚芽還沒影呢。Ta似乎想告訴我北洋大學和北洋政府沒有關係,我在亂聯係。幸虧看到TA的更貼我才認真地在維基百科上找了找北洋大學的信息。才發現TA說得沒錯北洋大學確實是1895年成立的(這是我的失誤),同時發現成立時並不用北洋大學的名字而是用“北洋大學堂”。是滿清政府成立的學校。從滿清到民國學校雖然學校的名字改成了“國立北洋大學”後改稱“北洋大學”但一直是國立大學。下麵是維基百科上的資料:
國立北洋大學(英語:Peiyang University),簡稱北洋大學、北洋,初名北洋大學堂,是1895年10月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時任津海關道盛宣懷上奏光緒皇帝得到批準在天津建立的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官辦高等學府,校訓為實事求是。1912年,更名為北洋大學校,次年更名國立北洋大學。
現在上學的人都應該知道官辦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吧?我們看一下北洋大學的曆史就知道它的成立就是在滿清政府批準下完成的。以後不論是滿清還是北洋政府以及民國政府知道1949後的中華人名共和國政府都有資助過這個大學。在天津有兩個大學北洋大學(現稱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隻有北洋大學(現稱天津大學)是官辦大學而南開大學從開始就是私立大學。很巧的是南開大學從成立到現在一直沒有改變過名字。這樣的北洋大學(現稱天津大學),你說和北洋政府沒有關係大家能相信嗎?
(3)有網友說:那個亭是“天津大學百年校慶紀念亭”。但為什麽不在正麵直接光明磊落地寫出“天津大學百年校慶紀念亭”這幾個字而要用”北洋紀念亭“這幾個字來裝點門麵呢?網友中有天津大學校友的朋友回校時可問一下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彭一剛院士(他是主持建造這個北洋紀念亭的主持設計者)。聽聽彭一剛院士怎麽說為什麽給這個亭子起名字叫北洋紀念亭。就應該清楚北洋大學和北洋政府的聯係了。其實我也很想知道但我不是天大的學生。
(4)在其他論壇上有網友把我的評論和六四進行了連接。甚至拋上了VOA對北京大學學生的街坊。但是看了之後我發現很多學生已經不知道六四了。對此我給了一下的回複。
可悲!現在的年輕人對六四完全沒有了解,這也是可以理解。原因是因為現在的生活比較好了,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了。這一切變化都是在中共的帶領之下實現的。人民已經看出了中共的製度是對國家發展及人民生活有好處的。隻要跟著走就可以了。因此關心政治的人少了。尋求中國出路的人也少了。所以對政治製度的要求也不象以前隻有“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這一條路了。這在五四時期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到了六四時期,我相信參加六四的人大多是看不到中國出路的一群人,他們當時隻能認為西方的德先生(民主)才是最好的,才是最能給人民帶來好生活的出路沒有其他可選的出路。所以會去追隨六四的學運!而現在人們大多對此沒有興趣了。所以對“德先生(民主)”也就沒有什麽興趣了。反而對五四時期提出的賽先生(科學)更有興趣,。因為賽先生(科學)可以幫助中國更上一層樓。所以在大陸的大學裏會發現很多學生都在準備留學攻讀除政治之外的課程。特別是科學!
關於五四運動期間的“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我會在另外新的一篇文章中闡述。這裏就不談了。
我也認同滿清政府,北洋政府,民國政府資助中國學子的行為。不論怎樣這些政府都對培養中國精英提供了幫助。值得給讚!
以上這些都不是我發針對CCTV五四晚會的一個鏡頭評論的中心。我發這篇評論的中心是針對CCTV的。我覺得CCTV不應該在紀念五四的晚會上出現北洋的紀念標誌物!對於“北洋”這兩個字中共是不喜歡的否則怎麽會在1949後將北洋大學改成天津大學呢?49年中共政府治理大陸時有很多大學如清華,複旦,南開都沒有改過名字。為什麽隻有北洋要改名了。大家有沒有考慮過這是為什麽嗎?另外中共對媒體的把控是很嚴格的。在我的記憶力中共就叫停過電視片《河殤》。而且是很快就叫停了。現在這個北洋紀念亭出現在五四晚會上是匪夷所思的。不是嗎?
這個帖子我也會在”我的中國“發出。我希望中國人的事情由中國人自己去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