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才剛在2018年3月22日簽下要對中國大陸600億美元商品征收關稅的總統備忘錄,對中美貿易戰開出第一槍,同時中國大陸也宣布對總值約3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收關稅作為報複,引發全球對中美貿易大戰的升溫恐慌。不料沒隔一周,美國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洛(Peter Navarro)又親口證實,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與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正與中國官員進行談判,欲化解中美貿易分歧。 中美貿易戰,特朗普剛開完第一槍轉頭就與中國大陸坐上談判桌,“為談而戰”的意圖以及藉由各種手段為自己爭取最優議價,台灣此間恐將成為更被動的棋子(圖源:VCG)
美方態度轉變之快速,以及變動的幅度,除令外界歎為觀止外,更是坐實了美國“為談而戰”的意圖。此同時,對於台灣來說,當前台美間因《台灣旅行法》的生效,以及美國從國務院副助卿黃之瀚到眾議院訪問團紛紛來台訪問,展現美國從政府部門到立法部門欲與台灣拉近關係的主動意願,讓台灣無法避免地,或者從外部角度看到的都是向美國靠攏的跡象,形成美國手中掌握一定成度“台灣牌”的現狀。
對比美方一係列動作,從2017年底特朗普簽署了包含建議台美軍艦互訪的“2018年度國防授權法”,到2018年3月《台灣旅行法》或參眾兩院無異議通過與生效,此其間美國也陸續針對進口洗衣機、太陽能電池以及鋼鋁產品增加關稅征收,一步步調高並累積中美貿易摩擦的氣氛,並在台美關係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美方又透過簽署對中國進口貨品加稅的備忘錄,將中美貿易戰聲勢大幅抬高,令外界不得不懷疑美方在“開槍時機”上可能有特別考量。 而不論美國對台灣和中國大陸間分別的“拉攏”與“開槍”動作是否刻意安排,如今中美貿易上了談判桌已成事實。上了談判桌,彼此間談論的就會是利益的交換與議價,這也是特朗普最為熟悉的部份。
而對台灣來說,危險之一在於特朗普的商人性格,道義與理想放兩旁利字擺中間,使用各種方式與手段達成其核心利益,那就是盡可能兌現其選舉時的承諾藉以拉攏其選民,為共和黨的期中選舉和自己未來的連任鋪路。而此情況下,台灣問題勢必成為特朗普在談判桌上用來與中國大陸討價還價的籌碼之一。
另一方麵,在當前台灣社會內所形成“台美關係一片大好”的聲勢,以及蔡英文政府在兩岸關係上的立場僵固導致難有寸進下,讓台灣能夠在中美兩強中間勉強擺蕩的空間被壓縮至微乎其微,這讓台灣在中美間的貿易談判桌上,能夠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主動性幾乎看不到。
此同時,台灣之於美國在貿易談判上所擁有的、以及能夠用來交換的籌碼也不多,例如美國豬肉的開放雖然是美方所期待,但對蔡英文來說卻不得不考量對台灣農業和消費者所帶來的衝擊與傷害。在中美兩強當前權力相爭所帶來的政策不穩定性下,台灣的主動性與手中所擁有的籌碼卻在一點一點地消失,蔡政府必須想辦法擺脫意識形態上的束縛,用更靈活的思路為台灣找出可能的模糊空間,才能在中美兩強博弈中保住些許的自主性,維護台灣本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