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旅行法:島內應該冒冷汗,而不是興奮

《台灣旅行法》:中美大國間的虛實遊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濱哥哥】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3月16日簽署了鼓勵美國與台灣“官員”互訪的《台灣旅行法》(HR535,U.S.-Taiwan travel Act)。美國白宮新聞發言人辦公室16日下午發布聲明,特朗普當天簽署了5個法案,其中包括上述法案。而按程序,該法案即使不經總統簽署,仍會在3月16日淩晨0時自動生效。

500

《台灣旅行法》法案

《台灣旅行法》為何一定會通過

《台灣旅行法》作為一個國會的法案,當參議院與眾議院都三讀通過的時候,此時的特朗普有三個選擇:1)簽字同意;2)否決退回兩院;3)不簽字也不否決,拖一個月自動生效。

而在美國曆史上,當一個法案兩院都無異議通過的時候,美國總統都會大概率簽字通過。即便是否決退回兩院,隻要國會2/3同意也會通過,更何況是在三讀的時候“無異議通過”的情況。因此該法案在美國兩院三讀無異議通過的時候,基本上可以斷定最後通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而特朗普親自簽字通過法案,也說明了在中美博弈,特別是貿易問題上,台灣牌已成為其中一張牌出現在牌桌上了。

500

特朗普(圖/白宮官網)

這裏需要理清美國的政治概念。

《台灣旅行法》在國會中屬於國會意識決議(Sense of Congress Resolution,見上上圖劃線處),當眾議院、參議院或整個美國國會的成員希望發出嚴厲的信息,陳述或表達意見時,他們就會試圖通過一項國會意識決議。

這種決議不會製定法律,也不會具有法律約束力去約束美國的行政部門行事。他們通常用於政治勸說,如2017年1月的決議就譴責了布什派遣超過2萬美軍進入伊拉克;或者是影響美國的外交事務,如表達美國人民對於外國政府的意見等。無論決議所使用的語言如何具有威脅力,其依然是美國政治外交的手段之一。其具體的影響在於美國行政部門的具體行動上才能體現。

因此《台灣旅行法》就是這麽一個存在——美國國會給總統提出建議:“建議美國放開與台灣互訪的限製”。在遣詞用字上也是“鼓勵(encourage)允許台灣高級官員進入美國(Enter the United States)”,而不是“拜訪政治中心華盛頓(Visit Washington DC)”,這種“抽象性原則”表述。其關鍵就在於具體的行政部門會落實到哪裏,而這就不是本法案所能決定的了。

從曆史傳統上看,早在二戰時期,國民黨政府就與美國打交道,即便國民黨政權敗退台灣後,與美國議員的聯係交往上也未曾斷過。價值觀上美國認為台灣是民主社會,具有相同價值觀,同時台灣為達目的也會采用種種手段給議員實惠。因而這種涉及到反華的國會決議法案也不是什麽新鮮事情了。

自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國會的反華聲音從來就沒斷過,《與台灣關係法》的出台、取消中國的貿易最惠國待遇、李登輝訪美等等諸多中美衝突焦點的背後,都有國會的策劃和推動。丁孝文在其所著《走進國會山》(2004年7月出版)一書中寫道:“近5年,(美國)國會平均每年提出80多個涉華議案,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其中95%以上的是批評、指責中國,或者是對白宮的對華政策表示不滿的。”

故而,國會議員們隻需要從選民及利益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出法案,然而美國具體的行政部門依然需要從國際局勢、中美關係的長遠發展等戰略高度來思考問題,選擇行動烈度。

即:即便法案簽署生效了,其依然是美國外交手段的虛晃一招;其實質性的危害在於白宮具體的行動。美國國會通過反華法案,而美國國務院降下“中華民國國旗”,就說明了這點:說的與做的有時候並不一致。

這種虛招,美國常用,而且很多。

特朗普為何簽字

台灣牌是美國對華博弈的其中一張牌,其目的自然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商人本性的特朗普早在2016年12月11日在美國福克斯新聞網上接受采訪的時候就表示過:“如果我們不跟中國在其他問題上做交易,這包括貿易,我不知道為何我們就得受製於‘一個中國’政策”。

而特朗普的親自簽署,就是跟中國表明:在接下來的中美經貿博弈上,台灣牌將是其可以動用的一張牌,他是掌握了主動權的。

特朗普自上台以來,在美國的戰略收縮的同時,也在最近開始進行了貿易戰的動作大戲。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糾紛,目前還沒上升到正式的貿易戰上。但是,倘若中國在經貿方麵無法做出令美國滿意的讓步,亦或是減少對美采購,那麽台灣牌就是一張最後的籌碼。畢竟前麵的南海牌已經難以奏效了——軍艦南海航行,菲律賓放棄南海判決,南海諸國不想成為棋子對華鬥爭。

500

《台灣旅行法》相當於國會打開了一個門,在白宮沒有選擇使用之前,這決議就是一張沒有任何效力的紙。而在白宮選擇對此有所動作之時,它才有用。而目前特朗普就相當於拿著一張廢紙跟中國表示:“我可能會對台灣有所動作了,中美貿易的問題,你是否要妥協一下?”

這就是為何國會的這項法案會成為惡心中國的一項決議了。它不執行時,是一張廢紙,是虛招,但是又具有威脅的意味。所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16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就此事表態稱,《台灣旅行法》有關條款盡管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它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博弈是虛實之間的過招,中美之間的博弈也是如此。雙方會通過虛虛實實的招數來獲取實際的利益。美國國會通過的《台灣旅行法》便是其中的虛招,而特朗普正是想通過這個虛招來獲取中國的退讓,換取實質的利益,即以虛換實。

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台灣問題不是可以交易的問題,台灣作為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存在所謂的交易。倘若特朗普可以簽署國會通過的一張紙來換取實質的利益,那麽特朗普同樣可以依樣畫葫蘆,讓國會坐在辦公室動個筆,投個票,再來寫一份新的對台法案,讓中國無限退讓。

因此,明眼人都能看到,我們不可能為此出賣什麽實質的利益給美國,當然外交上的抗議與譴責是必須的,這是態度問題。而我們的反應烈度隨著美國的具體動作而逐步升級,隻要美國或台灣任何一方執行了這個方案,那麽更高層級的動作必然到來。

我國駐美公使李克新對美方通過“國防授權法”就清晰表明過這種虛實博弈的態度:“我可能要感謝你們美國朋友”“《反分裂國家法》,我還真沒有時間,沒有機會用,如果你把軍艦派過去就啟動了我這個《反分裂國家法》。我告訴你,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軍武力統一台灣之時。”

這便是虛對虛,實對實,終究靠實力對話。

對於台灣,這意味著什麽?

作為棋子,是沒有選擇的餘地的。台灣在中美關係中被當成討價還價的籌碼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而且,這個籌碼的分量隨著兩岸的實力天平的傾斜而越來越輕。一旦引發危機,受衝擊最大的還是台灣自己。

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美國不斷退出國際事務上的領導者地位,美國政府、民間,從上到下,無論是否反中,都一致認定中國是美國未來的競爭對手,特別是“石油人民幣”的出現更是在挖美國的霸權根基。

將來的局勢無論是進入“新型大國關係”還是“修昔底德陷阱”,兩國之間的和平與對抗都不會少,而《台灣旅行法》便是對抗政策中微不足道的一例。

對於台灣而言,若是因此妄想自己是美國重要夥伴而輕舉妄動的話,必然要接受更嚴重的打擊。1995年李登輝訪美後引發96年台海危機,特朗普與蔡英文的一通電話引發的“斷交”危機,航母繞台與戰機巡航常態化,台灣想必還曆曆在目。而為了獲取美國的支持,他們又將付出怎樣的代價?是美豬的開放,還是軍購的加大?

在《台灣旅行法》出台之前,台美之間也存在著美國環保官員以“環保”議題到訪台灣,而台灣地區領導人也曾經過境美國。而《台灣旅行法》通過後,反而降低了觸發大陸對台動作的條件:根據需要,這些官員的到訪可以認定符合《台灣旅行法》實施內容,即便你說不是。

被擺到台麵上的台灣,就意味著失去了以往的模糊性安全傘,之前可以模糊處理的事件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操作。台灣有識之士應該感到冷汗而不是興奮。

500

台灣必須清晰地認識到,什麽叫“口惠而實不至”。假如美國真不是把台灣當棋子,它就應該幫台灣打開國際空間。但試問,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法案》,可台灣能去嗎?大家心知肚明。

而我們也必須意識到,什麽是虛,什麽是實,不要輕易掉入美國劃下的虛擬戰場。美國連台灣牌也打出來了,說明牌桌上的籌碼所剩無幾了。

政治是為經濟服務的,無論是從大陸獲取實質的貿易利益還是從台灣獲取軍購利益。

日本策動了釣魚島國有化,他們說中國輸了,結果中國現在在釣魚島常態化巡航。

南海仲裁案出來,他們說中國輸了,結果現在大自然依舊“鬼斧神工”,中菲漁業友好。

洞朗問題白熱化了,他們說中國輸了,結果現在中國建好了要塞,官兵愉快過年。

現在,《台灣旅行法》通過了,他們還是說中國輸了,然而,你要玩虛,我們也玩虛,但你不要妄想用虛招來換取實際利益。

倘若要實對實,我們也可以拭目以待。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