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與劉阿鬥

來源: Waterinn 2018-02-09 07:04:0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215 bytes)

蔡英文與劉阿鬥

之所以把他們倆人放在一起議論,乃是因為他們倆人麵臨的處境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根據《三國誌》卷三十三《蜀誌·後主傳》裴鬆之的注引,諸葛亮每次出兵上表道別,後主劉禪都要降詔作答,告誡丞相,所以興“仁義之師”,目的在於“禁暴誅亂”“討逆伐凶”,並三番五次向孔明強調王者之師“有征無戰”“有伐無殺”“有誅無戮”“有討無屠”。他提出了一句著名口號,叫“寧可漏網三千,決不枉殺一人”。

在諸葛亮,蔣琬,薑維等賢臣的苦撐之下,劉阿鬥的蜀漢政權何償不想統一華夏?後來曹魏力量不斷崛起強大,兩者力量對比懸殊,蜀漢的劉阿鬥又何償不想尋求獨立,偏安一隅?隻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誰能抗拒?

劉阿鬥雖然幼弱,但頭腦畢竟清醒。當薑維軍破,鄧艾鐘會大軍兵臨成都城下之際,地北王劉諶主張寧為玉碎,血戰倒底,但劉禪不納其議,而用樵周之言,封府庫,籍吏民,率領文武百官,擡棺自縛,出城歸降,明言願以己之生命,換得2300萬蜀漢臣民平安。

在體育競賽的擂臺上,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說辭:勝利者得冠軍,但失敗者未必不是英雄。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於戰爭,這說明體育競技某種程度上是戰爭的另一種形式。在戰場上,我們也常聽到“失敗的英雄”,或“雖敗猶榮”這種說法。拿項羽與劉邦來說,盡管項羽最後敗給劉邦,並且丟了性命,丟了?姬,丟了烏錐馬,也丟了他帶出來的江東八千壯士,但後世人們隻聽見稱頌項羽為英雄,而劉邦為無賴。千年之後的美女作家,也隻吟“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卻不奏“至今念漢王,躍馬越邯溝”。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呢?因為他已經承認失敗,承認“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即使逃過江東,組織與劉邦的對抗,除了多死數千萬人外,毫無勝利的希望。為了一場毫無勝算的戰爭,而無謂犧牲千萬人的性命,隻會是惡魔,決不會是英雄。所以項羽成就英雄美名的最佳選擇,便是結果自己的性命,以保全千萬人的性命。

項羽的例子,證明了承認失敗,接受命運,仍然可以是英雄。

劉禪在大軍壓境,兵臨城下之際,為了保全2300萬四川人民的性命,選擇投降,早日結束不可能贏的戰爭,我認為比起項羽來,是更加偉大光榮正確的英雄。他的英雄壯舉,事實上也獲得了他的敵人的承認和尊重:他本人被封為“安樂公”,怡享天年,他的後世子孫五十餘人封侯。這種待遇,恐怕也是那些戰功卓著的開國功臣所望塵莫及的吧?

今天,蔡總統的處境及臺灣割據政權所麵臨的局勢,比起霸王項羽和阿鬥劉禪來雖然有些類似,但無疑要幸運得多。類似,是因為“以武拒統”沒有絲毫勝算;幸運,是解放軍尚未大兵壓境,蔡總統也尚未被圍垓下。

然而,恐怕正是因為如此,才是蔡總統及其政府未雨綢繆,策劃臺灣易幟,全麵歸順的最佳時機。

不要以為不戰而降,麵子上下不來。當年張學良少帥東北易幟,被封民族英雄;九一八不戰撤退,仍是“抗日將軍”,因為那是權衡利害,避免無價值死亡,保存血脈種族的最佳選擇。

蔡總統據說是有倭人血統的,那就請想一想倭國的天皇吧!1945年的時候,在美帝“胖妞”和“小男孩”的淫威之下,倭國麵臨亡族滅種的威脅。為了保存大和倭族的血脈和人種,拯救億萬倭人的性命,天皇英勇無畏毅然決然地簽下並廣播了《投降詔書》,無條件投降英美,於是不但保存了日倭民族免於絕種,自己及家族也保留了天皇的地位。蔡總統請想一想:如果當年天皇拒絕簽署那紙《投降詔書》,哪裡會有現在流著倭人血統的你呢?

說到美帝,那就順帶議論一下南北戰爭吧。這是一場國家統一之戰,而國家統一是不計代價的,這就是為什麼哪怕死五百萬人,林肯總統也要把戰爭進行到底。

現在人們都把林肯總統尊為美國的民族英雄,殊不知真正的美國民族英雄正是那位代表南軍簽署投降書向北軍投降的李斯特將軍。當年他若拒絕投降,而是帶領南方聯邦血戰至最後一人,誰知道現在世界上還有沒有美國?有沒有你的美國博士文憑?

還有那個麥克阿瑟將軍,率領武裝到牙齒的十八國軍隊,仗著世界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氣勢洶洶,張牙舞爪,進犯鴨綠江,沒想到成了雄糾糾氣昂昂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手下敗將。算算死不起人了,隻好在板門店簽署投降書,向誌願軍投降。但他至今仍然被稱頌為美軍的英雄,為何?因為他的投降讓幾十萬美軍將士免於白白送死。

由此可知,勝利還是失敗,玉碎還是瓦全,戰死還是投降,都不是區分英雄和狗熊的決定性因素。識時務者為俊傑,在最正確的時間作出最正確的選擇,挽救最廣大軍民的性命,避免毫無勝算毫無價值的死亡和犧牲,才是人類最應該尊敬的英雄。

看看劉阿鬥的兒子北地王劉諶吧!看看明朝的崇禎皇帝吧!不肯投降的結果,自己自殺了也就罷了,輕於鴻毛,為什麼要先殺妻子兒女皇後公主呢?他們有什麼罪,憑什麼不給他們留條活路呢?如此自私和猥瑣的“英勇”,豈非死得比鴻毛還輕?

與林肯製止美國分裂的南北戰爭一樣,今天,習近平主席解放臺灣,統一中國的鬥爭同樣是不計代價的,其“六個任何”的表述,再清楚明白不過了。

不過,根據國家民族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習主席仍會首選劉阿鬥“征而不戰”,“伐而不殺”,“討而不戮”,“誅而不屠”的英明決策。但這英明決策能否實現,選擇權卻在蔡總統手裏。

蔡總統甘冒“槍林彈雨”的勇氣固然可佳,可一聯想到要無端賠上數百萬臺軍將士的性命,乃至毀滅2300萬臺灣人民的和平與福祉,這個“勇氣”與北地王崇禎相比,是不是太無恥而且毫無價值?

所以,擺在蔡總統麵前的光明前途,隻有一條:那就是向劉阿鬥學習,向倭國天皇學習,向李斯特將軍學習,向麥克阿瑟學習,該投降時就投降,不作無勝算的抵抗,不使廣大軍民無價值地犧牲。

國家統一完成之後,仿效劉阿鬥獲封“安樂公”的待遇,習主席應該也會封蔡總統一個“安樂婆”的爵位,世襲罔替。

就算迷戀“槍林彈雨”,非死不可,至少也像項羽那樣,把首級贈予某故舊親朋去邀個功,別再“過江東”去禍害他人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