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廈門島外端有一條環島公路,走下公路就是沙灘大海。若天氣良好,站在島東的沙灘向外眺望,就能望見十公裏外的金門島。
1949年10月27日,數萬三野十兵團將士就是在這個沙灘東望金門,隱約能聽到炮聲隆隆,看到火光閃閃,那是二十八軍三個團的剩餘官兵正在灘頭與優勢敵人死戰。此時,他們被壓縮在古寧頭的一塊狹小陣地上,背靠大海,危在旦夕。
同袍兄弟就在十公裏之外,但沒有船,廈門這邊再多的部隊也支援不上去,隻能在沙灘上急得跳腳。
終於,遠處的炮聲安靜下來,登島部隊9000餘人全軍覆滅。消息傳來,整個廈門海灘上,皆是三軍悲慟之聲。
2018年的一天,我站在這片沙灘同樣眺望金門方向,烏雲蔽日、海浪滔滔,似乎就是回響了近70年將士們的嗚咽之聲。
?二
金門戰役作為我軍解放戰爭以來為數不多的敗仗被載入史冊。
後人評價此戰,筆頭多聚焦於雙乳山的慘烈、古寧頭的悲壯、缺乏船隻的遺憾。
有人說,金門之敗敗於情報不準、準備不足、演練不夠,這些原因不可謂不對。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麻痹輕敵。
十兵團自組建以來,渡長江、戰上海、進福建,一路大小城市攻無不克,沿途國民黨軍部隊大多不是投誠起義,就是望風而逃……全軍一路順風順水。打到後來,在很多人心中,隻要衝上去打一梭子彈,敵軍就自然會俯首就擒了。
正是出於這種心態,情報工作粗枝大葉所以才不準,作戰準備簡單粗疏所以才不足,演習訓練應付了事所以才不夠。
據載,就在準備實施金門登陸作戰前,十兵團一些指揮員還認為上去三個團是殺雞用牛刀;在極為緊張的船隻上,有的單位還帶上非打仗之用的錢鈔、生豬、桌椅等……讓人不免生疑:這究竟是去打仗,還是去生活?
??三
金門之戰一年後的1950年10月,當時的總政治部在“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上指出:“今後在部隊思想建設上有兩個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第一個即是“相當普遍地發生著和平麻痹情緒”。
當年這一分析,無疑有對金門之敗的反思。從二十八軍到十兵團再到三野,各級的檢討中,都有對“麻痹”二字的深刻檢討。而在更大範圍內的調查中,曾有這些文字痛陳這種思想的表現:思想懈怠、鬥誌不強;官兵軍事素養變差;官僚主義,滋長著若幹個人享樂、腐化墮落的惡劣現象等等。
答案顯而易見,如果一支部隊以這種狀態去作戰,是不可能獲得勝利女神的垂青的。
當年金門一敗,與其說敗於敵人,不如說敗於自己;與其說敗於戰場,不如說敗於懈怠。盡管這些問題在當年隻是很小範圍的初現端倪,但已經足給一支軍隊以最為深刻的教訓。
在那次“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之後,總政治部組織了遍及各部隊、聲勢浩大的“檢討戰鬥意誌、整頓戰鬥意誌”的教育活動,全軍“和平麻痹”的錯誤思想被及時遏製。緊接著,這支軍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找到了對如何才能取得勝利的新理解。
和抗美援朝之勝相比,金門之敗仿佛可以不足掛齒。但我堅持認為:若沒有金門之敗的警醒和反思,這支軍隊可能要付出更多的血的代價。
??四
今天,金門戰役已經過去快70年了。我站在那片海灘上,背後是“一國兩製,統一中國”的巨大牌子,而更遠處,是無數霓虹閃爍的高樓大廈以及海麵上巡邏著的先進軍艦——中國國力,這支軍隊的軍力已經今非昔比。
但若麵對新的敵人,這支軍隊是否有改變當年在金門戰役中命運的能力?這依然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應該承認,與當年那支裝備落後但是飽經戰火曆練的軍隊相比,今天的解放軍雖然武器裝備更加全麵先進,但也更受到一些“和平積習”的腐蝕。全軍已經有30多年沒打過仗,這在大國軍隊之中絕無僅有,現在官兵中很少有上過戰場的經曆。
承平日久,其弊必生。當年官兵們檢討反思痛陳的種種問題,其實今天依然能夠找到:精神鬆懈麻痹,戰備意識淡漠,打仗思想弱化,訓練脫離實戰,演習成了“演戲”……
但幸好,這支軍隊並沒有安於現狀。
從習主席勝戰之問開始,從關於戰鬥力標準大討論開始,從扭住“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開始,從朱日和永不消散的狼煙開始……這支軍隊再一次向“和平麻痹”四個字宣戰。
?五
2018年的一天,我站在這片沙灘向東眺望。
金門島再往東,應該就是澎湖、台灣和廣袤的太平洋。
海風呼嘯,海浪滔滔。
這支軍隊若能戰勝自己,就一定會完成涅槃走向強大。
屆時,一切先烈之英靈,皆可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