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兵團搜索進入了抗美援朝戰鬥序列

回答: 傅作義模式讓程潛、陳明仁很難辦淡黃柳2017-07-30 08:17:42

 

 

1950年11月,周恩來總理在一次宴會上宣布:傅作義先生在抗美援朝開始時,就積極擁護毛主席這一英明決定,並提出綏遠起義部隊參加抗美援朝。現在經毛主席批準,成立第二十三兵團,部隊即行開赴河北整訓,然後入朝。接著周總理問他派誰當司令員,傅即推薦董其武任司令員。次年9月,第二十三兵團搜索進入了抗美援朝戰鬥序列。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兵團傳奇

  (2017-06-28 07:45:55)
  分類: 軍隊資料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兵團傳奇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是我軍數字序列番號最大的一個兵團,由綏遠起義的國民黨軍組成,是解放戰爭末期我軍解決國民黨軍殘餘力量三種方式中的綏遠方式最直接的勝利成果,具有重要的曆史代表意義。該兵團經過不斷整訓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考驗,徹底轉化為真正的人民軍隊。
 
綏遠起義
 
1949年春末夏初,隨著太原、大同、安陽、新鄉的相繼解放,華北地區的國民黨軍僅剩綏遠的董其武部了。根據中共中央的決策,對綏遠的國民黨軍,采取了等待覺悟、和平合作和團結改造的方針,通過各方麵的工作,以和平方式解決綏遠問題。
 
當時,綏遠的國民黨軍有:華北“剿總”駐綏遠部隊指揮所、第9兵團部、第111軍軍部,號稱8萬餘人(實際6萬餘人),收縮在歸綏(今呼和浩特)、包頭等地。這些部隊裏,有董其武的基本部隊5、6個師旅,約3萬餘人,主力是獨立7師,支持和擁護走人民道路。屬西北鄧寶珊部2個師,1萬餘人,綏遠起義後隨鄧寶珊調赴甘肅。有地方雜牌部隊約6、7個師旅,2萬多人,多係土匪、皇協軍、地主武裝收編,他們明爭暗鬥,軍紀敗壞,是起義的阻力。還有一股就是9兵團司令官孫蘭峰率領的從張家口逃來綏遠的殘部,同劉萬春111軍一部及整編騎兵12旅共1萬人,他們反對和平,但又不得不顧及老長官傅作義的麵子。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兵團傳奇
 ◆23兵團司令員董其武。
 
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投向人民,對綏遠國民黨軍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廣大中下層官兵渴望和平,不願再戰,上層分子也開始發生分化,有些人建議向西撤退,有些人叫囂以武力頑抗,但作為國民黨華北“剿總”駐綏遠指揮所主任和綏遠省主席的董其武將軍則堅定主張走和平解決的道路。董其武是一位正直將領,具有強烈的愛國心和民族感,是傅作義的得力助手和心腹。
 
盡管綏遠一隅的國民黨軍隊成分複雜,對和平解決的態度不一,但畢竟都是傅作義的舊部,在傅作義北平和平解放的榜樣影響下,爭取和平解放綏遠的條件是存在的。為此,中央軍委於1949年2月12日致電華北軍區、中共晉綏分局,指示:“對董其武部用改編方法徹底改造並在綏遠全境建立人民政權,須在我軍占領蘭州、寧夏,以兵力由寧夏進占五(原)、臨(河)之後。目前應讓其原樣存在,彼此互不侵犯。”3月5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提出了解決殘餘國民黨軍的天津、北平、綏遠三種方式,並指出:“綏遠方式,是有意地保存一部分國民黨軍隊,讓它原封不動,或者大體上不動,就是說向這一部分軍隊作暫時的讓步,以利於這部分軍隊在政治上站在我們方麵,或者保持中立,以便我們集中力量首先解決國民黨殘餘力量中的主要部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之後(例如在幾個月,半年,或者一年之後),再去按照人民解放軍製度將這部分軍隊改編為人民解放軍。”黨中央據此提出了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各項具體政策,由華北人民政府和傅作義互派代表在北平開始談判。與此同時,綏遠前線我軍部隊停止了向董其武部的進攻,主力部隊由歸綏城東的陶卜齊、旗下營一線後撤60公裏;停止了瓦解敵軍的工作,以緩和敵對情緒,便於綏遠當局進行內部工作。還把北平和平解放的一部分軍官(1200名)送回綏遠,加強對董其武部的爭取工作。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兵團傳奇
◆董其武在起義通電上簽字
 
經過幾個月的談判,擬定了《綏遠和平協議》(草案),內容包括劃界駐軍、平綏鐵路全線通車、人民幣在綏遠全境流通、互派聯絡員等條款,又經過傅作義做工作,征得董其武同意後,雙方在6月8日正式簽字生效。7月中旬,華北人民政府派員進入歸綏城,組成聯合辦事處,與綏遠當局進行聯絡商談。國民黨政府為阻止和平解放綏遠,不斷派遣人員入綏威脅利誘,一些上層分子堅持與共產黨為敵,策動部隊嘩變逃跑,以種種手段破壞和平協議,甚至發生武裝槍殺駐綏辦事處工作人員的事件。由於華北軍區堅持中共中央的正確方針,團結以董其武為首的大多數進步軍官,挫敗了少數反動分子的破壞陰謀,使綏遠的形勢繼續向好的方麵發展。
 
為促使綏遠早日解放,8月末,中共中央委托傅作義赴綏遠協助董其武組織起義,再三爭取那些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甚至手上帶有血債的高級軍官,保證隻要起義,一切既往不咎。在全國勝利形勢的影響和共產黨政策的感召下,1949年9月19日下午,董其武、孫蘭峰等39名綏遠軍政首腦和各族代表,在包頭市舉行起義簽字儀式,聯名通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華北軍區聶榮臻司令員、薄一波政委,宣布率全體官兵和各級行政人員光榮起義,正式脫離依靠美帝國主義的蔣介石、李宗仁、閻錫山等反動派殘餘集團,堅決走到人民方麵來。綏遠的和平解放,是人民解放軍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情況下,不用戰爭而用和平的方式獲得的巨大成功。
 
部隊解放軍化
 
綏遠解放後,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團結一致,力求進步,改革舊製度,實行新政策,建設新綏遠”的指示,華北軍區於1949年12月初,組織了第一批軍政人員進入歸綏。中旬,綏遠軍區機關進城。13日,中央軍委任命傅作義為綏遠軍區司令員,薄一波兼任政委,董其武、姚喆為副司令員,綏遠省委書記高克林兼副政委。20日,奉中央人民政府命令,成立了綏遠省軍政委員會,以傅作義為主任,高克林、烏蘭夫、董其武、孫蘭峰為副主任。1950年1月1日成立綏遠省臨時人民政府,以董其武為主席。同時,將起義的軍事機關分別編入綏遠軍區各個機關,建立了歸綏、包頭2個警備司令部和集寧、薩縣等6個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兵團傳奇
◆23兵團政委高克林。
 
對於起義部隊的整編,在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批準將綏遠國民黨軍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2個軍6個步兵師及1個騎兵師,共約4萬餘人,歸華北軍區綏遠軍區領導。當時鑒於起義的騎兵部隊過多,董其武要求再多編3個騎兵旅,中央軍委也照準了。整編從1950年2月21日開始,4月底結束。部隊改編情況及幹部配備是:
 
以原第111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軍,軍長劉萬春、政委康健民、副軍長王建業、張惠源、參謀長樊折桂、政治部主任李遠,軍部駐包頭市,下轄第106、107、108師及1個直屬騎兵旅。
 
以原獨立第7師為基礎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7軍,軍長張世珍、政委帥榮、副軍長衛景林、馮梓、參謀長化博知、政治部主任張遜之,軍部駐五原,下轄第109、110、111師及1個直屬騎兵旅。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兵團傳奇
◆1949年12月,綏遠軍政委員會全體委員就職合影。前排:傅作義(左六)、董其武(左三)、高克林(左五)。
 
以原騎兵12旅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4師,師長鄂友三、政委白正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強自珍,師部駐武川北小井村,下轄1個獨立騎兵旅和3個騎兵團。原騎兵第11旅改編為獨立騎兵旅,旅長陳秉義、政委強自珍(兼),駐武川。
 
為了對起義部隊進行改造,使之成為人民軍隊,華北軍區選調近2000名政治幹部到起義部隊工作。綏遠軍區首先舉辦了由軍、師、旅級起義將領和選配政委參加的高級訓練班,統一上層的認識。接著,團、營、連各級政治幹部相繼下到部隊,他們排除了種種幹擾和阻撓,本著團結改造的方針,從聯絡感情、宣傳政策著手,發揚民主作風,實行經濟公開,提高士兵在政治上的地位,取得了廣大士兵和中下級軍官的信任,在部隊中開始建立政治工作製度,執行革命軍隊的各種條令、條例。與此同時,綏遠軍區還成立軍官學習班,前後訓練了連以上軍官4638人,進行了係統的人民軍隊的教育。經過一段艱苦的工作,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日漸擴大,部隊進一步純潔,保證了改造工作的順利進行。在部隊解放軍化的進程中,還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較好地完成了軍事訓練和剿匪等任務。
 
衡水整編
 
1950年11月,在經過一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實際鬥爭考驗,綏遠起義部隊從軍事技術、政治素養、組織成分、武器裝備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全國與綏遠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及抗美援朝戰爭初期階段節節勝利的鼓舞下,廣大中上層軍官要求進步的呼聲越來越高,紛紛請求開出綏遠,參加抗美援朝。
 
黨中央通過華北局與華北軍區命令董其武率各軍、師、旅長赴京接受新的使命。華北軍區召開了研究綏遠部隊問題的會議,周恩來總理在會議期間予以接見,對一年來綏遠各方麵工作的進步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鼓勵,並宣布中央軍委的決定:將起義部隊組成人民解放軍第23兵團,開出綏遠易地整訓,創造條件準備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為貫徹執行軍委指示,綏遠軍政委員會決定,從綏遠軍區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三大部門中,各抽調60%的人員著手組建兵團機關。軍委命令向部隊傳達後,官兵們情緒非常高漲,許多人流著熱淚說:“組建23兵團是黨中央對起義部隊的最大信任、支持,也是大家的最高榮譽,一定要用實際行動回答黨對我們的關懷。”
 
1950年12月下旬,綏遠部隊分批乘火車開出綏遠,經北京南下到達河北衡水地區,兵團機關駐景縣龍華鎮。部隊到達河北後,23兵團領導機關正式組成,同時成立了兵團黨委和軍政委員會。軍政委員會為兵團的最高權力機關,主席董其武、副主席高克林、秘書長王克俊,委員有邊章五、姚喆、裴周玉等。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兵團傳奇
◆董其武在綏遠919起義1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
 
1951年1月11日,在景縣龍華鎮召開兵團成立大會,裴周玉宣讀了中央軍委組建第23兵團的命令及兵團首長的任命。兵團司令員董其武、政委高克林、副司令員姚喆、邊章五、副政委王克俊、參謀長邊章五(兼)、政治部主任裴周玉、副參謀長袁慶榮、後勤部部長張升初。1月26日,在接到綏遠部隊順利開拔情況的報告後,毛澤東閱後立即揮筆批轉傅作義審閱,稱:“23兵團進步如此之大且快,可為慶賀!”
 
1951年2月,兵團軍政委員會在師以上幹部緊急會議上,傳達了中央軍委對剛組建的23兵團的要求:半年內完成部隊軍事訓練、整編、補兵等任務,做好赴朝參戰準備。根據軍委指示精神,23兵團首先開展了為期40天的自我教育活動,進一步統一了認識,檢舉揭發了一批隱藏的特務、反革命分子,純潔了隊伍。其次,根據部隊師、旅、團單位多,官多兵少的現狀和現代化戰爭的要求,經華北軍區批準,兵團軍政委員會決定在留強去弱,主要保存傅作義、董其武老部隊底子的前提下,適當照顧起義時其它“山頭”部隊曆史,撤銷6個師、旅,騎兵全部下馬,整編為4個步兵師。
 
據此,36軍於1951年4月撤銷了108師和直屬騎兵旅,整編為106師和107師。36軍代軍長王建業、政委康健民。37軍撤銷了111師和直屬騎兵旅,整編為109師和110師。37軍軍長張世珍、政委帥榮。騎兵第4師及師屬騎兵旅撤銷,官兵編入37軍各師。原108、111師機關保留,為空架子師,負責接收全兵團編餘的年老體弱的官兵及家屬、子女的管理。兵團還抽出十幾萬元基金,在北京籌建子弟小學。另外,挑選編餘幹部裏身強體壯者1500餘人組成兵團教導大隊(師級),作為預備幹部,以補充部隊抗美援朝的需要。
 
整編後,部隊精幹了,戰鬥力提高了,但缺員嚴重,每個師隻有五六千人。因此,中央軍委決定從湖南、江蘇、河南征集了2萬名新兵補充部隊,為部隊增添了新鮮血液,也大大改變了部隊的成分比例。經過幾個月的政治、軍事整訓,23兵團的思想麵貌、技術本領與戰術水平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為抗美援朝,戰勝美國侵略者,增強了勝利信心。
 
赴朝參戰
 
1951年8月20日,中央軍委命令:23兵團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第23兵團,限10天完成一切準備工作,開赴朝鮮參戰,以加強誌願軍的反擊力量。這是在戰火中進一步考驗和發展綏遠方式成果的好時機,也是黨中央對這支起義部隊的信賴和給予的極大榮譽。赴朝的兵團領導班子和編製配備基本上是原套班子原套人馬。8月28日,軍委又給23兵團補充了1萬名新兵,全兵團(含兵站、運輸部隊)實力達到6萬人。
 
9月3日, 23兵團奉命從景縣開拔北上。9月8日,兵團軍政委員會到達遼寧安東後,接受了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的指示:當前兩個月內,23兵團主要擔負朝鮮境內泰川、院裏、南市3個機場的修建與後方警戒。
 
9月9日下午17時20分,兵團先頭部隊跨過鴨綠江。按照計劃,由36軍率106師、107師之319團去價川郡,修建院裏機場;37軍率110師、109師之325團進入龜城郡之近郊,修建南市機場;兵團率兵直、107師(欠319團)、109師(欠325團)到泰川郡,修建泰川機場。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兵團傳奇
◆23兵團部隊在泰川郡修建機場。
 
9月18日前,各部隊分別到達施工地,受到朝鮮當地政府和群眾的熱烈歡迎。為統一領導,根據誌司指示,23兵團成立了修建委員會,董其武為主任,高克林為政委,姚喆、楊尚儒(誌願軍空軍後勤部部長)、金元鳳(朝鮮檢閱相)為副主任。院裏、南市、泰川機場依次劃為第1、2、3工區,分別成立修建委員會分會。每個工區除兵團部隊外,均配屬有對空掩護的高炮部隊、汽車團及空軍的技術大隊,共2萬餘人。
 
機場是在時間緊迫、敵機轟炸襲擾下,冒著生命危險,夜間進行搶修的。當時施工部隊一無經驗,二無技術,三無圖紙,四無機械作業,五是材料短缺,困難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有人產生了願意參加前線打仗,不願意參加施工的想法。但經過動員後,這種想法很快得到糾正,而且都爭先恐後要求去完成最艱險的任務。自9月19日正式開工以來,部隊表現出忘我的勞動熱情和高昂的戰鬥情緒,“施工現場就是戰場”成為全體指戰員的行動口號。師、團領導幹部都深入現場就地指導,還同大家一起挑砂石、打水泥。大家都認識到:多挑一擔砂石,多打一塊水泥板,就是射向美帝國主義的一顆子彈。每天從太陽未落山就進入工地,勞動十四五個小時,到第二天太陽出來很高,還不肯回去。看到部隊這種任勞任怨、不怕困難的革命英雄氣概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董其武心中無比激動和興奮。
 
經過23兵團廣大幹部、戰士的艱苦奮鬥,南市機場於10月20日、泰川機場於10月29日、院裏機場於11月4日,先後提前修建完成。全兵團共投工107萬餘個,完成3條長2000米、寬60米的跑道,停機坪8個,飛機掩體193個,滑行道、聯絡道、推機道及附屬工程30餘項。23兵團將完成修建機場的情況報告給中央軍委、華北軍區、朝鮮政府,他們都回電表示祝賀。中央軍委的回電中稱:“23兵團入朝執行修建任務,雖在敵機連續轟炸阻撓下,終於超計劃地完成了任務,甚好。”朝鮮政府也授予董其武、高克林等6名領導同誌各以自由獨立二級勳章一枚,以示熱愛和感謝。
 
部隊在休息整頓之後,又開始了軍事訓練,積極準備開赴前線參加戰鬥。1951年11月下旬,由於戰場局勢發生了有利於我方的變化,為緩和朝鮮運輸與供應緊張,中央軍委命令23兵團回國整訓。當月底開始,23兵團分兩路從安東、長甸河口返回國內,12月上旬進抵河北定縣地區。
 
69軍的光榮
 
1952年2月,23兵團根據中央軍委製定的《軍事整編計劃》和《關於集體轉業部隊的命令》開始整編,至5月中旬結束。期間,將36軍軍部撤銷,37軍軍部調歸中央財委改為建築工程部,106、109師分別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築工程第1、2師,隨其調出。107師和110師合編為1個國防重裝師,用107師番號,由兵團直轄。空架子108、111師和龍華留守處合編為兵直學習團,擔負兵團編餘人員的教育訓練任務。兵團教導大隊改編為文化速成小學。此外,中央軍委將調至華北軍區的原二野10軍之28師撥歸23兵團建製,該師和107師,互相對調了3個建製營。
 
28師的前身是1938年12月組建的八路軍129師抗日先遣縱隊,開辟和堅持了冀南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期間,參加過上黨、豫皖邊、魯西南、挺進大別山、淮海、渡江等戰役和進軍大西南,因番號編在二野師級部隊序列最前,有“劉鄧大軍第一師”之美譽。28師的調入,使23兵團的政治素養與戰鬥力都得到了極大的加強,並帶來了解放軍老部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對部隊以後的建設起到了帶頭和先鋒作用。
 
1952年12月23日,華北軍區根據中央軍委12月15日的批複意見,下達隊字第779號命令:根據部隊今後正規化建設的需要,決定撤銷第23兵團番號,改為第69軍番號,下轄第28、107師。1953年3月3日,中央軍委任命董其武為69軍軍長,定為正兵團級,裴周玉任政委,馬衛華、張世珍任副軍長,曾威任副政委,袁慶榮任副參謀長。後來有一次,董其武到北京開會,毛澤東主席問他對任69軍軍長職務有什麽意見?董回答沒有。主席解釋道:“按說正兵團級應任大軍區的副職為宜,但這樣就沒有兵權了。所以,還是讓你當軍長,直接帶兵,不離開老部隊,有職有權,當軍長好!”董其武與同樣是起義將領的陳明仁和陶峙嶽均為正兵團級,他們在1955年9月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和一級解放勳章。尤其相似的是,董其武和陳明仁都曾任過兵團司令員,所在兵團都縮編為軍,並長期擔任軍長職務。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三兵團傳奇
◆23兵團改為69軍後掀起練兵熱潮。
 
1953年11月,69軍軍部從定縣移防保定,各師部隊移防清風店至鬆林店一線。保定當時是河北省的省會,是首都的南大門,軍事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在這裏駐防,守衛北京,無疑是對69軍的巨大信任和器重。
 
69軍組建後,在五六十年代,部隊在軍事訓練、生產施工、搶險救災等方麵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更換蘇式裝備和營房建設結束後,部隊掀起了大規模的練兵熱潮,軍事素質有了明顯提高。107師坦克自行火炮312團的訓練成績,達到了“全能全優團”的標準,1958年國防部給該團記集體一等功,軍委裝甲兵授予“裝甲兵的一顆衛星”錦旗。28師炮兵585團代表北京軍區在1959年軍委炮兵組織的全軍地麵炮兵團比武考核中,獲得總分第一名。1964年全軍大比武時期,69軍又湧現出被北京軍區授予“張振生班”榮譽稱號的28師83團通信連兩瓦報話班先進典型,其“快密通話法”被總參在全軍兩瓦無線電分隊推廣。這些成績引起了軍委首長的注意,先後有葉劍英、陳毅、劉伯承、賀龍、羅榮桓、聶榮臻等6位元帥到69軍視察,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是69軍建軍史上最光榮的時刻。
 
此外,69軍積極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先後參加了1958年北京十三陵水庫建設、1963年天津、保定地區抗洪搶險等重要活動。戰士謝臣在抗洪搶險中為搶救落水女童英勇獻身,1964年1月22日,國防部授予謝臣“愛民模範”稱號,授予他所在的28師82團3營炮兵連5班“謝臣班”稱號。
 
1967年2月,為加強戰備,69軍奉命調防山西,執行三支兩軍任務,軍部駐太原。1969年10月,又移防晉北重鎮大同,擔負我國北方第一線防禦任務。同時,所轄28師、北京軍區第6工區、107師依次改番號為陸軍205、206、207師。至80年代初期,69軍還領導有北京軍區坦克7師、守備1師等部隊。在大同期間,69軍立足準備打仗,長期堅守,艱苦創業,在生存條件極為艱苦的情況下,毫不放鬆軍事訓練,國防工程和陣地設施建設也得到很大加強。1985年10月,北京軍區精簡整編,駐大同的69軍和由臨汾北上的28軍合編為陸軍第28集團軍,撤銷了69軍番號和建製,綏遠起義部隊編成的23兵團、69軍至此結束了光榮的曆史使命。其最早的兩個師205師(原28師)編入28集團軍,1998年改隸內蒙古軍區,縮編為摩步旅,2003年撤銷,保留1個營(含“謝臣班”)調入摩步82旅。207師(原107師,起義部隊最純正骨血)編入65集團軍,1998年縮編為摩步旅,2003年撤銷,保留軍區著名英模集體“文化工作先進連”(原107師319團2連)調入193師。
 
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春23兵團整編組建重裝107師時,原107師320團改建為師戰車團,當年底調給華北軍區直屬,後赴東北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機械化師,再後調入成都軍區,分編為13軍和50軍的坦克團,1985年12月,兩團與39師師部合編為陸軍第13集團軍坦克旅(後裝甲旅)。2017年開始的“脖子以下”軍改中,這個旅與別的部隊調整組建為陸軍新型作戰旅,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轉載請注明轉自《黨史博采》

所有跟帖: 

並非作戰 -soccer88- 給 soccer88 發送悄悄話 soccer88 的博客首頁 (17485 bytes) () 07/30/2017 postreply 23:25:0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