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軍隊為什麽要突襲七千裏,滅掉一個西域漢人王國?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平平爹
前言
曆史上的新疆吐魯番盆地,曾有一個繁榮的西域古國,其名為高昌。高昌是一個由華人組成的國家,他們在眾多胡人的包圍下,大體上保持了漢人的風俗和政治體製。從五胡十六國時期開始,高昌在中華大亂,中原政權無暇西顧的情況,小心翼翼地維持著獨立的地位。但是到了唐朝,戰亂終歸結束,天下歸於一統,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將目光投向了高昌,投向了這個坐落於磧西要道的最後一個漢人政權。但是在唐朝的統一攻勢下,高昌統治者卻選擇了對抗,甚至不惜借助於外族的力量。
高昌與中原相距遙遠,氣候惡劣,同事還有外敵支持。唐朝所麵臨的高昌問題,並不比今天的台灣問題更好解決。然而,唐太宗卻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速消滅了高昌國,實現了中國的真正統一。那麽,唐太宗到底用了什麽方法呢?
一:西域的漢人王國
高昌是由漢魏遺留在西域的戍卒所建立,它位於磧西東端,扼守絲綢之路的咽喉,是一個擁有八座城池的華人國家。自晉末大亂之後,高昌國成為眾多漢人難民避難的港灣。高昌漢人在吐魯番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逐漸加強了高昌國的實力。高昌國曆經四代政權,並在公元460年進入了鞠氏高昌統治的時期。在鞠氏的統治下,高昌國政局穩定,並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期。
雖然高昌國深處胡人的聚居區,但是他們仍然在大體上保持了漢人的風俗和政治體製。
在高昌國,通用語言和文字為漢語,同時兼用胡語;典章文物,一如漢晉之舊製。同中原一樣,高昌也尊崇儒學,據《北史·西域傳》記載,高昌國城內曾掛有“魯哀公問政於孔子之像”;《周書·高昌傳》記載,在高昌國內人民皆誦讀《毛詩》《論語》《孝經》,政府也專門設置了學官。
雖然高昌人努力保持著漢人的風貌,但是在外族文化的熏陶下,也不可能避免地出現了胡化現象,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發型和服飾的變化。據史書記載,高昌男子均為辮發髡頭,著左衽之衣,就像胡人一樣。
由於高昌距中原十分遙遠,所以曆代政權皆服從於強勢的遊牧政權,比如柔然,比如鐵勒,再比如突厥。在隋朝時,高昌國被突厥所攻破,高昌人被迫臣服於突厥,並與之通婚,接受了突厥人的官號。雖然,高昌國與隋唐等中原政權有著友好的交往,但是從實質而言高昌仍是強勢遊牧政權的屬國,胡人君主們對於高昌有著隋唐無法企及的影響力。例如,高昌在隋朝時曾立誌於恢複華夏衣冠,但是這個行為立刻被鐵勒視為叛逆,並且令行禁止。高昌對遊牧政權的依附,對於中原政權的貌合神離,最終釀成了巨大的戰禍。
二:唐朝的“台灣問題”
唐朝建立後,中原在李淵、李世民兩代君主的統治下,逐漸恢複了活力。出於商業和軍事、政治方麵的考慮,唐朝希望通過經略西域來控製絲綢之路,並且降服西突厥在內的西域諸國。而在這個背景下,同為漢族又扼守絲路要道的高昌,成了唐朝爭取的重點對象。
從高昌的特點來看,與我國今天的台灣問題很像。從政治上看,高昌是漢魏的遺留政權,從某種程度上繼承了前代的法統。而唐朝,卻是脫胎於自北魏以來的鮮卑政權。降服高昌,唐朝便可更有效地聲明自己的正統性。從軍事和經濟的角度看,高昌國是唐朝經略西域不可繞過的位置。而台灣,也是現代中國進出於太平洋的要道,同樣也不可繞過。
與現代中國難以解決台灣問題一樣,高昌對於唐朝也十分棘手。若用強行用武力解決,那麽便會遇到兩方麵問題。一方麵,高昌和台灣一樣,地理位置險要,並且擁有相對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是那麽好解決;在另一方麵,它們兩者的背後都站有強大的“西方國家”,若強行開啟戰端,恐怕會遭到他們的幹涉。由於使用軍事手段的結果無法預測,所以從一開始,唐朝就想用和平的方式解決高昌問題,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
唐朝建立後,高昌王鞠文泰曾向唐皇示好,並且帶著自己的妻子宇文氏入朝。唐朝對於鞠文泰極盡籠絡之能事,不僅對鞠氏夫婦厚加賞賜,同時還賜予其妻李氏之姓,封常樂公主,入了皇室宗籍。
然而,鞠文泰對於唐朝的“示好”,不過是其蛇鼠兩端的秉性的掩飾而已。鞠文泰隻想享受唐朝給予的好處,卻絲毫不想履行對於唐朝的義務。在入朝後不久,鞠文泰便開始對西突厥“一邊倒”,並且幫助突厥人攻殺西域親唐勢力,同時阻截西域國家去往唐朝的使節。
對於鞠文泰來說,民族與大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龍椅。雖然西突厥是胡人,但是他們大體能讓鞠氏繼續坐穩高昌王的位置;唐朝雖然為同族,但崇尚大一統的他們可不能保證自己還能統治高昌。所以,鞠文泰為了自己的地位,義無反顧地投入了異族的懷抱。然而事實上,對於高昌人民來說,加入富裕的唐朝要比加入西突厥要有利的多。畢竟唐朝可以給他們援助,而西突厥隻會向他們索要貢賦。
麵對唐朝使節的斥責,鞠文泰甚至大咧咧地說:“鷹在天上飛,野雞在蒿草中竄,貓在堂前遊玩,老鼠安處於洞穴,各得其所,豈不快哉!”同時,鞠文泰還公然與唐朝分庭抗禮,不僅模仿中原設置百官,還勸說漠北的薛延陀政權不要服從於唐朝。
鞠文泰不斷出格的越軌行為,最終昭示著唐朝“統戰”政策的破產。當鞠文泰拒絕了李世民的入朝召喚後,戰爭的陰雲終於籠罩在西域大地之上。李世民下令,明年對高昌開戰,“武統”已經不可避免。
三:雷霆萬鈞克高昌
對於唐朝的進攻,鞠文泰可謂是自信滿滿。在他入朝於長安之時,曾仔細觀察沿途情況,發現當地早已民生凋敝,遠遠比不上隋朝之時。唐朝國都離高昌有七千裏,其中沙漠地區就有兩千裏,而且氣候冬冷夏熱。如果唐軍大舉出擊,恐怕不要二十天就會把糧草吃完。即使到達高昌,唐軍也不過是疲敝之師,可以輕鬆擊敗。然而,鞠文泰完全低估了唐軍的實力,更低估了李世民的魄力。
在決定攻打高昌之前,李世民曾受到了許多大臣的諫阻。這些大臣認為國家剛剛結束戰亂,不宜勞師遠征,特別是像高昌這樣遙遠的國家。但是,李世民卻力排眾議,決意對高昌發動遠征。貞觀十三年(629年)12月,李世民下詔討賊。他命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並協同契薛萬均、牛進達等名將,率領十五萬漢軍出征;同時,大將契苾何力率領突厥、契苾部落數萬之眾從征。一時間,“鐵騎亙原野,金鼓動天地,高旗蔽日,長戟彗雲”,自秦漢出師以來,未有如斯之盛。為了攻打高昌,李世民可謂是大花血本,而這也取得了奇效。
唐軍在李世民的全力支持下,可快便通過了磧西大漠。薑行本、牛進達等漢將突入羅曼山要塞,唐軍就地伐木製造攻城器械,並且迅速攻破了該要塞。在另一路,契苾何力的胡人騎兵風馳電掣般地突入可汗浮屠城,並且將之迅速攻破。
鞠文泰怎麽也想不到,唐軍居然來得那麽快,打得又那麽猛,一時之間計無所出,在急火攻心之際暴病而死。而鞠文泰心心念念的西突厥呢?他們一開始的確想聲援高昌,但看到唐軍強大的陣容後,也不得不選擇按兵不動。西突厥還犯不著為高昌這樣的小國傷筋動骨。
鞠文泰死後,其子鞠智盛繼位。他忙不迭地向唐軍請罪,並且向侯君集盛言高昌之所以叛唐都是其父的過錯。鞠智盛之所以選擇服軟,其實也是緩兵之計,他仍然幻想著來自西突厥的援助。但是經驗豐富的侯君集根本不吃這套,他對鞠智盛說,如果他真心歸降,那就請自赴軍門請罪。
鞠智盛見侯君集不中計,於是幻想著憑借城池負隅頑抗。然而唐軍攻城技術出色,他們首先填平了護城河,並且利用投石機猛烈攻城。鞠智盛見城破在即,為了保住性命,於是正式向唐軍投降。高昌從此滅亡,唐朝收取了當地的戶口版籍後在該地設置了西州。唐朝終於打開了通往西域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