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深度專訪:李鵬析台灣涉外關係

來源: crn2005 2017-05-23 23:38:3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368 bytes)


      中評社香港5月24日電(記者 臧涵)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5月20日即將就職滿一周年,這一年裏台灣政治亂象頻發,"外交”碰壁,經濟發展幾乎無起色,社會群體之間衝突不斷,兩岸關係更是跌到低穀。最近,蔡英文要求跟特朗普“二次通話”被拒,世界衛生大會(WHA)的邀請信苦等不到,在內政、兩岸、外事三路受挫的情況,民調顯示,蔡英文的滿意度僅剩下三成。

      對此,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秘書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鵬接受中評社采訪,對蔡英文就職以來的“美台”、“日台”、“新南向政策”等涉外關係做了詳細解讀。

      李鵬表示,特朗普上台後,經過中美一係列直接、深入、有效的溝通,特朗普不僅了解到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中國對美國的重要性,也知道了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敏感性,因此他對台灣問題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變化,中美之間的台灣問題的緊迫性趨於平緩,但是,在中美關係中台灣問題依舊非常重要且敏感,大陸方麵需要提高警惕。

   李鵬提到,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隨著中美關係不但深入地發展,未來台灣的地位和角色隻會變得越來越弱,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影響也會逐漸變小,台灣方麵想要“挾洋自重”會越來越困難。台灣方麵的小動作不可能撼動中美關係的大局,即便美國方麵想給兩岸關係發展設置某些障礙,也很難阻擋兩岸交流交往的大趨勢,因為大陸已經在兩岸關係中占據了絕對主導的地位。

      對於台灣“國際空間”逐漸縮小,台灣方麵在涉外領域出現的衝突和對立,李鵬認為,責任完全在台灣方麵。不是大陸要“限縮”台灣的“國際空間”,而是民進黨當局不懂得珍惜馬英九時期得之不易的“國際空間”,甚至企圖利用“國際空間”製造“一中一台”,蔡英文的這種行為和想法遭到大陸的反製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此外,對於日本與台灣之間的關係,李鵬指出,日台關係是“外強中幹”。今後不排除會出現日台之間的各種“破例”,對這些破例我們要提高警惕,但同時我們也要有戰略自信,無論日台怎麽“破例”,都不可能突破中日、中美和美日關係的基本框架。

      以下是專訪全文:

      台灣問題在中美之間依舊敏感

      中評社:美國特朗普政府上台前,許多跡象顯示美國的中國政策路線似乎正走向對抗趨勢。特朗普甚至曾一度用一中政策、台灣問題及貿易保護主義,試圖與中國周旋獲取以“美國優先”的國家利益。此前,台灣總統蔡英文與特朗普通電話,可說是台美斷交後曆史性對話,不少人以為這是“聯美抗中”戰略奏效。然而,正當中美關係即將直轉急下後,雙方關係因首度開啟“習特會”又盡速回溫。這是否意味中美關係已走向所謂“新型大國關係”,而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已趨平緩呢?

      李鵬:特朗普上台以後的中美關係可以用“開局良好”來形容。之前,也就是特朗普在選舉期間和上台之前發表了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甚至還做出了一些不負責任的行為,這裏麵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第一他是出於選舉的考量;第二個方麵是因為他對中美關係缺乏深入了解。

      但是當特朗普上台後,經過中美一係列直接、深入、有效的溝通,特朗普不僅了解到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中國對美國的重要性,也知道了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敏感性。為什麽特朗普會有這樣的轉變?主要還是因為他意識到,一個良好的中美關係符合他“美國優先”的政策主張,是符合美國現實的國家利益的。

      對於,“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這個表述,特朗普政府雖然還沒有直接提及,但無論是蒂勒森,還是特朗普,實際上都已經接受了“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而台灣問題向來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之一,自然也適用這一內涵。

      曆史證明,台灣問題如果處理不好的話,有可能會使中美之間產生衝突和對抗,因此,中美雙方都有責任妥善處理好這一問題。而妥善處理這一問題的前提就是,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尊重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核心利益。

      目前中美之間的台灣問題的緊迫性趨於平緩,但在中美關係中台灣問題依舊非常重要且敏感,因此我們要提高警惕。特別是當民進黨上台後,島內的“台獨”分裂勢力一直蠢蠢欲動,蔡英文既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遏止“台獨”分裂勢力的蠢蠢欲動,這給台海和平穩定帶來不確定性和一定的風險,對此中美雙方都不能掉以輕心,對於未來台灣問題的發展情況我們還是要未雨綢繆。

      蔡對中美關係有誤判

      中評社:蔡英文早前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願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特朗普則稱不想。蔡英文為何選在這個時機表達要再和特朗普總統通電話?她這樣做會對兩岸關係產生什麽影響?

      李鵬:蔡英文表示還會與特朗普通話,其實反映出兩點:一是,蔡英文並沒有從上次與特朗普通話中吸取教訓。俗話說的好,“吃一塹,長一智”。上一次蔡英文呢與特朗普的通話,讓台灣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比如大陸與聖普複交,而且最終並沒以達到她所期待的“台美關係實質突破”,反而讓特朗普充分意識到台灣問題的敏感性,一個中國政策的重要性,對蔡英文來說,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第二,蔡英文表示還會與特朗普通話還反映出她對國際情勢和中美關係的不了解和誤判。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在美國佛羅裏達州海湖莊園同特朗普總統舉行會晤,中美雙方在一係列問題上達成共識,特別是在解決朝鮮核問題上雙方進行了密切溝通,就像特朗普自己說的,他不可能在這個時候給中國找麻煩。對於這樣的一個形勢,蔡英文卻故意視而不見,一廂情願的表示願意與特朗普通電話,實際上是給特朗普找麻煩,出難題。

      蔡英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樣的態度,其實是想借此向美國表忠心,反映出她“挾洋自重”的心態,這一定會給兩岸關係帶來負麵和消極的影響。

      美台間的小動作影響會越來越有限

      中評社:兩岸皆視“美國因素”為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重中之重”,蔡英文提出維持兩岸現狀之論述,頗受美方肯定。您認為,在中美台三角戰略關係互動中,台灣是一個什麽樣的位置?在中美關係重上正軌,追求合作雙贏的大格局下,美台關係未來會如何發展?

      李鵬:我不認為存在所謂的“中美台三角戰略關係互動”,台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中國的內部事務,它從屬於中美關係,台灣方麵在這個關係中不是相對獨立的一角。中美關係和台美關係是兩個不同層次上的關係,因為中美關係和台美關係的分量、影響和性質都是不同的。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隨著中美關係不但深入地發展,未來台灣的地位和角色隻會變得越來越弱,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影響也會逐漸變小,台灣方麵想要“挾洋自重”會越來越困難。

      此外,雖然台美關係在某些點上還會有所發展,無論是台灣方麵還是美國都還會搞些小動作,企圖幹擾和影響中美關係大局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但從麵上看,從整個戰略層麵看,這些小動作所能夠產生的效應隻會越來越有限。

      我認為,台灣方麵的小動作不可能撼動中美關係的大局,在美國無論誰當總統也不會傻到因為美台關係而犧牲中美關係。美國方麵,即便想給兩岸關係發展設置某些障礙,也很難阻擋兩岸交流交往的大趨勢,因為大陸已經在兩岸關係中占據了絕對主導的地位。

      蔡“三新”主張忽悠成分居多

      中評社:“習特會”後中美元首互動趨好,即將上任的美駐華大使表態要遵守“一中”。在此情形下,蔡英文提出“兩岸關係互動新主張”——“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對此,您如何看? 

      李鵬:蔡英文所提的“三新”,其實跟她以前提的很多概念一樣,都是模糊不清的,裏麵忽悠的成分居多。因為她都講的是“應然”,兩岸關係應該怎麽樣,大陸應該怎麽樣;但她卻不提“實然”,絕口不提她不接受“九二共識”這個事實,不講清楚兩岸關係性質的這個核心問題,這才是導致當前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的根本原因。

      我認為,蔡英文提“三新”,最根本的目的是混淆視聽,推卸責任,希望用一些華而不實的辭藻來欺騙台灣民眾,欺騙國際社會。她現在一直向美國方麵訴說她在兩岸政策上已經展現了善意,做出了妥協,但並沒有得到大陸的積極回應,她這麽做就是企圖以一種“悲情”和“委屈”的姿態,想要得到美國的同情和支持。但是,我認為,影響兩岸關係的決定性因素並不是美國,而是大陸,大陸是不會被她這種伎倆所蒙蔽的。

      蔡故伎重演 效果大不如前

      中評社:5月22日登場的世界衛生大會(WHA)網路報名8日截止,台灣未收到邀請函。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8日指出,民進黨政府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為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設置障礙,責任完全在民進黨政府。另外,不久前,台灣曾以“中華台北”身份參加的國際民航組織大會也將台灣排除在外。對此,您怎麽看?

      李鵬:民進黨當局無法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和國際民航組織大會,症結到底在哪裏?我想台灣當局心知肚明,大陸方麵也已經將原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隻要民進黨當局確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就上述問題進行協商,就完全能夠解決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和國際民航組織大會的問題。

      然而,民進黨當局舍棄這些不談,大肆炒作這件事情,指責大陸“打壓”,製造悲情,背後的政治動機絕不是他們所說的“貢獻國際社會、影響台灣民眾權益”,而是為了轉移島內施政不力、維持兩岸現狀破局的焦點,企圖將責任推卸給大陸。當時,民進黨當局在陳水扁時代就是如此操作,現在蔡英文故伎重演,其實效果已經大不如前。

      台“外交”困境屬意料之中

      中評社:從甘比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與台灣斷交,到尼日利亞要求台灣的駐尼機構摘牌並遷出首都,頻傳的“斷交潮”掀起陣陣輿論的波瀾。對於台當局涉外部門 “中國大陸阻撓台國際空間的事例”這一說法您如何看? 台灣國際空間的不斷縮小說明了一個什麽問題?

      李鵬:大陸在涉外領域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基於在國際上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考慮,從而避免出現“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情況,這是大陸一以貫之的立場,無論是馬英九執政還是蔡英文執政時期,都是這樣的。

      隻是在馬英九執政期間,雙方確認了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並能夠就台灣參與國際活動問題進行協商,所以能夠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澄清誤會,從而兩岸形成了良性互動。但是當蔡英文上台後,由於其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雙方就失去了協商台灣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的基礎。

      因此,台灣方麵在涉外領域出現的衝突和對立,責任完全在台灣方麵。不是大陸要“限縮”台灣的“國際空間”,而是民進黨當局不懂得珍惜馬英九時期得之不易的“國際空間”,甚至企圖利用“國際空間”製造“一中一台”,蔡英文的這種行為和想法遭到大陸的反製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日台關係“外強中幹”

      中評社:自民進黨去年“520”上台後,台日關係明顯升溫。最近日本政府提升訪台官員層級在中日關係之間掀起波瀾。如何看待日台關係的“越來越熱”?未來日台關係還會不斷破例嗎?

      李鵬:蔡英文上台後,希望通過發展與日本的關係來抗衡大陸,日本也希望發展與台灣的關係來遏製中國的崛起,拉開兩岸的距離,這麽說來,雙方可謂是“一拍即可”。因此,台灣與日本之間的關係看上去熱鬧非凡,各種“破例”動作不斷。

      但從本質上看,日台關係是“外強中幹”。為什麽呢?對日本而言,日台關係既從屬於中日關係,也從屬於日美關係。日本在台灣問題上很難完全犧牲中日關係的大局,也不可能違背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考慮。我覺得今後不排除會出現日台之間的各種“破例”,對這些破例我們要提高警惕,但同時我們也要有戰略自信,無論日台怎麽“破例”,都不可能突破中日、中美和美日關係的基本框架。

      “新南向”若要成功需融入“一帶一路”

      中評社:5月5日,台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接受新加坡、印度等6國媒體訪問,再次推銷“新南向政策”。您如何看待繞開中國大陸的“新南向政策”?早在蔡英文提出“新南向政策”參選時,就有多位專家指出,應吸取前車之鑒,正視區域經濟整合趨勢,善用當前中國大陸推動的“一帶一路”政策,才是推動“新南向政策”成功與否的關鍵?對此,您怎麽看?

      李鵬: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從推出之初就不被看好,過去一年時間的運作也證明是不成功的。蔡英文推動新南向的目的,不僅包含經濟的考量,也有政治的動機,核心就是想要擺脫大陸對台灣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從而削弱兩岸的經濟聯係,這也是“新南向政策”為什麽要繞開大陸的根本原因。

      但實際上,今天中國大陸在東南亞的影響,是台灣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同大陸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相比,“新南向政策”基本上是小打小鬧,成不了氣候,東南亞國際和印度對此心知肚明。

      從這方麵來看,我認為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要想成功,隻有融入到大陸“一帶一路”的大戰略中去。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很多在東南亞投資的台商已經“用腳投票”,主動與“一帶一路”戰略對接。對此,台灣當局如果還是意識形態當頭,不改變推行“新南向政策”的心態的話,我想這項政策的失敗是可以預期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