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兩德統一的原因(ZT)

淺析兩德統一的原因


發布日期: 2014-05-13 發布: www.xzbu.com  

 

 

  2014年3期目錄       本期共收錄文章20篇
   
 

  [摘 要] 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即東德)並入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德國完成統一。兩德分裂四十多年,政治經濟等方麵存在很大差異,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統一,緣於兩德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本文立足三個基本方麵來闡述兩德的統一原因及對兩德在統一的過程中西德的做法對於中國兩岸關係的影響。此外,對於東德社會主義的研究,也可以讓我們對當年蘇東社會主義的失利有更加清楚的認識,從而為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積極有益的經驗。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6/view-5154447.htm
  [關鍵詞] 東德;西德;兩德統一;原因
  【中圖分類號】 D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179-2
  上世紀三十年代,納粹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戰後德國一分為二。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兩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美、英、法、蘇達成二加四條約,統一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四個占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後,德國繼續留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此後德國的經濟發展體現出了持久的活力,在國際事務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筆者在綜合多方麵研究的基礎上,將兩德統一麵的原因歸納為以下三方麵:
  一、根本原因――兩德經濟實力的差距
  (一)國內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內部動因
  1.資源環境的差異。兩德資源分布存在很大差異。東德位於歐洲大陸中心位置,國土麵積僅為西德的1/3,自然資源貧乏,“全境出鐵量僅占1.3%,煤占2%,鋼占7%”。而“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鑄造產品出自西部地區”。由於地理形勢的影響和相對缺乏工業原料,東德強烈依賴於區域之間的經濟聯係。聯係一旦被切斷,其生產的物質條件和經濟發展速度必然會受到影響,而事實是上東德不僅拒絕了歐洲複興計劃的援助,而且也未能參加整個歐洲經濟整頓和傳統貿易關係的重建工作。1961年“柏林牆”的建議雖有效的阻止了勞動力的外流,卻也阻隔了與西方的聯係。這對東德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消極、長遠的影響。相比之下二戰時期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集中在西部。1936年德國西部地區在全國整個工業產值中占61%,其中原料和基礎材料生產占66%,基礎設備生產占61%,東部寥寥無幾。戰後的西德又承襲了戰前德國的絕大部分工業設施,因而西德擁有的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資源,經濟重建與東德相比處於高水平起點。
  2.人力資源的差異。戰後西德擁有大批專業技術人才,這些人才成為西德複興的“非物質資本”。而東德,從建國之初就不斷有公民往西邊逃跑,這與不習慣,不認同新的社會製度,新的意識形態和新的生活方式有關,加上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後,剝奪一部分人的財產,促使一些有產者的西逃,人們不滿足於東德的現狀,而向往西德的消費文化水平。因此,到1961年柏林牆修建之前,從東德跑到西德的總人數達260萬人之多,大量人口的湧入,使西德勞動力資源特別豐富,並改善了勞動力分布不均的狀況,提高了競爭力,許多具有專業知識及管理能力的難民湧入,參與了西德的重建。
  (二)戰勝國對德國經濟政策是影響德國經濟的外部原因
  德國無條件投降後,美、蘇、英、法四國為徹底摧毀德國戰爭潛力,對德國施行“非工業化政策”,通過拆遷德國工業設備作為盟國的戰爭賠償,將德國經濟改造成農業經濟。但很快的意識到“遏製德國的工業將非常有害於歐洲複興計劃”。而東德在盟國製定索取賠償計劃之前,蘇聯就開始拆遷了120家工廠,“至1948年初為止,總計拆除了1900家工廠,其中1700家為完整的工廠。由於拆遷和戰爭的影響而造成的損失,使生產能力下降了40%”。而且蘇戰區經濟損失慘重,此外蘇聯還要求無償使用德國專家和技術人員以及戰俘。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置態度,使東德的社會經濟遠遠落後於西德,且蘇聯的政策嚴重影響了東德重建。二戰後美蘇冷戰白熱化,局部戰爭的爆發為西德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據統計,西德1951年第四季度工業生產水平比1949年同期增長了1/3,就業人數從1360萬1420萬,1951年下半年外貿第一次出現順差,半年出口額幾乎可以平衡全年進口額。這就使西德迅速積累大量資本,擴大了市場占有額,為自身經濟的騰飛做好了準備。而東德經濟卻在蘇聯的高壓下緩慢發展。
  二、直接原因――兩級失衡的國際政治局勢
  二戰後,美蘇兩分天下,互有攻守。在這種情況下,北約非但不能容忍統一後的德國成為蘇聯的盟友,也不願其成為阻止自身東進的政治緩衝地帶。因此,美國與北約默許、鼓勵並直接幫助實施西德的統一計劃,甚至幻想兩德統一之際迅速消滅全球範圍內的“赤色”共產主義力量。與此同時,自身內外交困的蘇聯也逐漸放棄了對東歐國際事務的有效幹預,使東德在麵對整個西方世界的壓力時處於極為被動的局麵。二十世紀末,世界格局的演變打破了兩個超級大國一統天下的局麵。盡管聯邦德國還留駐北約,但隨著經濟地位的提高及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雙方完全依附關係逐漸改變,逐步走上了獨立發展經濟的道路。民主德國方麵也懂得獨立的走本國特色道路,全社會各方麵也有別於蘇聯高度集中地政治經濟體製。世界格局多極化為兩德獨立解決本國事務提供了機遇。冷戰末期,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德國的統一在以和平發展為主旋律時出現。也可以說,兩德統一是時代格局變化的“孕育兒”。
  以“緩衝”“對話”為基準特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也為兩德統一創造了“對話氣氛”,為美、蘇、英、法四大國在德國統一問題上盡量取得一致意見而創造了條件。兩德各為其主,西德追隨美國,拒不承認東德的“哈爾斯坦主義”政策,企圖孤立民主德國,而東德則築“柏林牆”予以反擊。這使兩國之間喪失對話的機會,隨著國際政治氣候的逐漸變暖,兩國間的交往開始鬆動和頻繁起來。西德轉行“新東方政策”力圖與東德實現關係正常化。而東德也加緊與西德的經濟往來活動。應該說兩德對話和交往的不斷加深與世界政治氣候變暖有很大關係,同樣美蘇之間即使冷戰相互對攻,也可能對兩國關係中最敏感的德國問題坐下來對話,這都會促進德國統一。正是有了這些態度上的變化,才有了波恩,莫斯科關於德國統一的“2+4”會議的順路召開。美、蘇、英、法在緩衝與對話的作用下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客觀上為兩德的統一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三、間接原因――民族、個人及其他為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民族意識因素
  德意誌人同屬日耳曼人,相互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和社會生活把德意誌民族的各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創建了德意誌國家及第一個德意誌王朝。在19世紀拿破侖的擴張中,德意誌民族陷入了更分裂的境地,直到俾斯麥統一德意誌,幾個世紀的動蕩戰爭使德意誌人培養了濃厚的民族情感,以相同的種族,語言,文學,藝術等為基礎的共存共榮思想根深蒂固。兩德統一是德意誌民族大多數人的共同願望,德國是在20世紀40年代末分裂為不同社會製度的兩個國家,但德意誌民族並未因此分裂。1972年11月兩德簽訂“基礎條約”規定兩國“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正常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
  德國統一前西德已成為東德第二大貿易夥伴,這些往來反映了兩德人民渴望統一的心聲,促進了兩德統一進程。兩德在社會文化上的密切互動,解決了分裂雙方人民之間人道上的問題,增強了兩德人民的了解,德意誌民族的情感的維護有力的推動了兩德統一的步伐。
  (二)個人因素的客觀促進
  在德國統一過程中,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和西德總理科爾的個人主觀決斷也起了重要作用,客觀上加速了兩德統一的進程。1985年後,戈爾巴喬夫在內政外交方麵推行“新思維”改革,在政治事務中推行自由和不幹涉內政的原則,大力宣揚“新思維”中的“公開性”“多元性”與“民主和自由”。同時他表示,盡一切努力讓德國在和平的道路上發展,蘇聯的表態讓德國統一前景明朗起來。同時西德總理科爾適時出擊,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大業。1990年初,科爾力排眾議,在對東德貨幣兌換問題上做出讓步,為盡早建立起貨幣聯盟創造了條件,促成了1990年7月1日《經濟統一條約》的最後簽訂,掃清了統一的最後障礙。至此,西德最終實現統一,走上了完全獨立發展道路。
  四、兩德統一對我國的啟示
  德國雖然統一,但二十多年過去了,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東部失業率居高不下,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隨著兩德的統一,民主德國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命運從此終結,這其中的原因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應該思考的。首先,西德統一的客觀曆史史實向我們證明,盡管存在社會製度,意識形態與外部幹涉等諸多困難,隻要能充分利用和把握國際形勢的變化,大膽把握和抓住機遇,就可能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其次,實現國家統一我們要堅持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對各種複雜因素進行分析,仔細權衡,在考慮內政外交的具體情形下,始終堅持用非武裝手段解決國家分裂,完成統一。再次,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從根本上還有賴於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隻要立足當前實際,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提升自身經濟實力,國際威望,文化親和力,在地緣政治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下,努力實現我國的統一大業。
  五、結語
  兩個德國的統一,是在內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曆史的必然趨勢,德國人民為了祖國統一的不懈努力,加之領導人的努力推動是德國統一中必不可少的人為因素。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兩各地區經濟的懸殊,進一步推動了德國和平統一的步伐。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的前提下,我國統一大業也刻不容緩,兩岸人民翹首企盼,台灣地區是中國永遠不可分割的部分,兩個德國的統一以鐵的事實告訴我們,和平統一才能順應曆史潮流。
  參考文獻:
  [1]鄭亞.淺析兩德統一模式的深層原因[J].遼寧:遼寧科技學院報,2007,9(3).
  [2]劉德斌.國際關係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牛長振,李芳芳.德國統一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啟動[J].國際展望,2011,(3).
  [4]肖輝英.德國東部經濟的改造與反改造――步履艱難的私有化進程[J].德國研究,1995,(1):12.
  [5]肖輝英.兩德統一的關鍵一步[J].世界曆史,1995,(5):14.
  [6]李華.究竟是什麽推到了柏林牆[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21).
  [7]潘其昌.走出夾縫――聯邦德國的外交風雲[M].中國科學出版社,1990.
  [8]楊靜.德國政治體製轉軌的背景因素分析[J].學術交流,2010,(1).
  [9]薑安.兩德統一原因探析[J].外國問題研究,1991,(1).
  [10]吳友法,等.當代德國――命途多舛的世界新秀[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11]王夢.德意誌因素在德國統一中的作用[J].求是學刊,2009,(7).
  [12]吳友法.簡析德國統一後困境的症結及機遇[J].華中師範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2).
  [13]王建民.關於建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架構問題的幾點意見[J].亞洲縱橫,2009,(1).
  作者簡介:朱維冬(1993-),男,漢族,甘肅涇川人,隴東學院曆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陝甘寧邊區史。
  馮保魁(1992-),男,漢族,甘肅禮縣人,隴東學院曆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區域史。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