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鷹派泰鬥:回歸對台灣是最明智的選擇 | |
http://www.CRNTT.com 20160523 |
米爾斯海默用其現實主義理論框架係統分析了台灣問題的未來走向,並給出了三種可能的結果:台灣發展核武器以保持事實“獨立”、台灣發展傳統威懾以牽製大陸、台灣最終回歸走上“香港道路”。在他看來,最後一種結果最為可能。觀察者網劉楚楚翻譯全文如下: 對於台灣而言,中國大陸的持續崛起意味著什麼呢?這不是今天的問題。也不是明年的問題。台灣真正需要麵對的困境隱藏在數十年後,那時的中國大陸將遠遠比現在強大。 當下的中國大陸並未擁有令人矚目的軍事實力,它的軍隊和美國相差甚遠。如果中國政府現在決定和美軍一決雌雄,那將是巨大的錯誤。換句話說,中國被現有的國際權力平衡所壓製著,而這一權力平衡顯然是有利於美國的。 但權力並不是靜止不變的。真正的、常被忽視的問題在於,當未來中國大陸掌握更多的相對權力且經濟和軍事實力與美國旗鼓相當時,國際權力平衡將不利於台灣和美國,到了那時,世界會變成怎樣。本質上說,那將是一個中國比現在少受許多限製的世界。那個世界也許看起來是可怕的,甚至是不詳的,但這就是可能到來的世界。 我堅定地認為,中國大陸的持續崛起將對台灣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絕大多數都是負麵的。中國大陸不僅將更強大,它也將繼續致力於讓台灣“回歸”成為它的一部分。而且,中國將試圖像美國主導西半球一樣主導亞洲。這意味著就算無法徹底消除美軍在亞洲的軍事存在,中國也會盡力去削弱它。美國當然會強烈抵製,並會不遺餘力地牽製中國增長的實力。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隨之而來的國防安全競爭將對台灣不利。時勢不在台灣這一邊。 接下來,我想談談之後美國、中國大陸、台灣之間可能出現的局麵,給讀者一個參考。 理想情況下,大多數台灣人希望他們的“國家”獲得法理“獨立”,成為國際體係中合法的“主權國家”。在過去的六十五年中,對台灣身份的強烈認同感——不同於對中國的身份認同感——在台灣興盛起來,“獨立”變得格外吸引人。大多數將自己看作“台灣人”的民眾都傾向於擁有自己的“民族國家”。他們對於成為中國的一個省毫無興趣。 根據台灣“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報告,在1992年,僅有17.6%的台灣民眾認同自己為“台灣人”。截止至2013年6月,這一百分比攀升到了57.5%,占總人口中的多數。僅有3.6%的受訪者隻把自己視為“中國人”。另外,2011年台灣“國家安全”調查發現,如果中國大陸不會因為台灣宣布“獨立”而攻打台灣,80.2%的台灣民眾會支持“獨立”。另一個近期的民調顯示,大約80%的台灣民眾把台灣和中國大陸看作不同的國家。 然而,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都無法正式“獨立”,因為中國大陸不會容忍這樣的結果。事實上,中國已經擺明立場,如果台灣島宣布“獨立”,它將對台灣發起戰爭。中國2005年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明確指出,如果台灣走向“法理台獨”,“國家將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並未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奧巴馬曾表示,美國“完全支持一個中國政策”。 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所能期待的最好結果就是保持現狀,即“事實獨立”。實際上,選舉研究中心在2013年6月所進行的調研顯示,逾九成台灣民眾贊成無限期、或盡可能再久一點地保持現狀。 (對美國而言,)可能出現的最壞結果則是在由中國政府製定的條款下(台灣)和大陸統一。當然,統一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其中一些比另一些好一點。也許統一中最好的結果是台灣取得高度自治,類似香港現在所享受的待遇。中國的領導人將這種解決方案稱為 “一國兩製”。儘管如此,這個方案對大多數台灣人依然缺乏吸引力。正如西密歇根大學副教授王元康所說:“即使情況樂觀,台灣公眾中,反對統一的仍占壓倒性多數。如果這一趨勢有什麼改變的話,就是長期的數據顯示民眾對統一的支持率下降了。” 簡而言之,無論最終的政治安排如何,較之變成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其實更願意“事實獨立”。然而,對於台灣而言,關鍵問題在於,隨著中國大陸不斷崛起,它是否還能避免統一,同時保持“事實獨立”? 那麼中國大陸這邊呢?它對於台灣問題是怎樣的看法呢?兩套邏輯左右著中國大陸對於台灣問題的看法,一套有關國家主權,另一套則有關國防安全。不過兩套邏輯都指向同一個結果:統一。 國家主權方麵,中方立場直截了當,毫不含糊。中國大陸堅定地要讓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對於中國的精英階層以及中國民眾而言,台灣決不能成為主權國家。它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隻是在1895年被可恨的日本奪走了——那時的中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台灣必須重新回歸成為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正如胡錦濤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上所說:“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 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統一是中國國家身份認同的核心要素。中方決不會在這一問題上妥協。的確,中國政權的合法性與確保台灣不變成主權國家並最終回歸之間緊密相連。 中國大陸領導人堅持必須把台灣拿回來,越早越好,並希望能和平解決。同時,他們也明確表示,萬不得已時不排除動用武力的可能。 國防安全方麵,中方立場則不這麼明確。這方麵的問題和中國的崛起分不開。更明確的說,它圍繞著一個簡單卻意義深遠的問題:隨著中國不斷崛起,它在亞洲將如何行事?顯然,這一問題的答案對台灣有著巨大影響。 要預測崛起中的中國會如何對周邊國家以及美國行事,唯一的辦法是借助大國強權政治理論。依賴理論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沒有事實依據,因為那些事件還沒有發生。托馬斯·霍布斯(觀察者網注:英國政治哲學家)說得好:“當下隻在本質上存在,過去的事情在記憶中存在,而未來的事情完全不存在。”所以,要猜想世界政治舞台上未來會發生什麼,除了依賴理論外我們別無選擇。 在我自己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家行為體重視自身安全,國家之間爭奪權力。每個大國的終極目標都是最大化自己在世界範圍內的權力份額,並最終主導整個體係。在實踐中,這就意味著那些最強勢的國家尋求在各自所在的地區建立霸權,同時確保自己的對手沒有主導其他地區。 更確切來說,國際體係有三個典型特點。第一,國家是無政府狀態下的主要行為體,它們之上不存在更高權威。第二,所有的大國多多少少都具備有進攻性的軍事實力,即它們具有攻擊彼此的能力;第三,沒有國家能確切知道其它國家的意圖,特別是它們的未來規劃。比如說,我們完全不可能知道德國或日本在2025年對它們的鄰國有何打算。 在這樣一個別國可能懷有惡意、也可能具有強大攻擊能力的世界中,各國傾向於互相提防。這種恐懼源於一個事實:在這個無政府形態的體係中,對於各國而言,當災禍來敲門時,找不到一個可以求救的守夜人。因此,各國意識到在這樣一個體係中,保住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可能比對手強大。一個國家越強大,就越不可能被其他國家攻擊。比如,沒有美國人會擔心受到加拿大或墨西哥的攻擊,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沒有強大到想和山姆大叔幹一架。 然而大國們並不滿足於僅僅成為強大的國家,它們的終極目標是成為霸權國家——也就是國際體係中唯一的超級大國。 在現代世界,成為一個霸權國家究竟意味著什麼?對於任何國家而言,獲得全球性霸權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想要在全球範圍內維持權力,並將權力遙遠地投射到其他大國所掌控的區域,是很困難的。一個國家所能期待的最好結果是成為區域性的霸主,主導它自己所在的地理區域。美國自大約1900年起就成為了西半球的區域性霸權國家。然而,儘管美國已明顯是如今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國家,它仍非全球性霸權國家。 取得區域性霸權的國家有更長遠的目標:它們希望阻止其他國家複製自己的成功並成為其他地區的霸主。換句話說,區域霸主不希望看到同等水平的競爭者。它們所希望看到的是,其他地區的控製權由幾個大國瓜分,這樣這些國家之間就會互相競爭,無法集中精力、動用全部資源來對付自己。總的來說,對任何大國而言,最理想的局勢就是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區域霸主。美國如今就處於這樣顯赫的地位。 根據這個理論,崛起中的中國未來將可能如何表現呢?簡單地說,中國將試圖像美國主導西半球那樣主導亞洲,成為區域霸主。中國將努力拉開自己和鄰國之間的權力差距,特別是和印度、日本、俄羅斯。中國希望自己強大到亞洲其它國家都無力對其形成威脅的程度。 中國不太可能為了發動戰爭或征服其它亞洲國家而追求軍事優勢——即使中國完全可以做到。相反,中國更可能向鄰國明確什麼行為是可接受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這種做法和美國如出一轍。 不斷崛起的中國也有可能嘗試將美國趕出亞洲,就像19世紀時美國將歐洲強國趕出西半球一樣。中國可能會提出中國版“門羅主義”,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那樣,我們應該對此做好心理準備。 這些政治目標對中國極具戰略意義。北京希望與軍事上處於弱勢的日本、俄國為鄰,就像美國更喜歡與之接壤的加拿大、墨西哥軍事力量較弱。哪有頭腦正常的國家會希望自己所在區域有另一個強國呢?所有中國人都應該還記得,在過去的兩百年裏,日本強大而中國弱小時發生過什麼。 另外,一個強大的中國怎麼會容忍美國軍隊在其後院行動呢?畢竟,如果其它強國將軍隊派到西半球時,美國也會勃然大怒。這些外來軍隊肯定會被看作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這一邏輯也適用於中國。美軍就部署在自家門口,中國怎麼可能感到安全呢?按照門羅主義的邏輯,要提升中國的安全,不就應該將美軍勢力趕出亞洲嗎? 我們有什麼理由期待中國會表現得和美國不同呢?難道中國領導者比美國領導者更有操守?或者道德更高尚?比較不民族主義?或者對本國的生存比較不關心?當然都不是。正因為都不是,所以中國很有可能步美國的後塵,試圖成為區域霸主。 那麼,這對台灣意味著什麼呢?答案是,中國大陸將試圖割裂台灣和美國之間的緊密聯繫,使台灣中立。不過,對於中國大陸來說,這樣做的最好結果就是讓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並且,中國大陸也必將為此事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 實現統一能在兩個重要的方麵為中國提供戰略優勢。首先,北京能夠吸收台灣的經濟、軍事資源,從而使亞洲的權力天平進一步向中方傾斜。其次,台灣可以有效地成為一艘位於中國海岸線邊的巨型航空母艦,獲得這艘航空母艦能夠增強中國對西太平洋投射軍事力量的能力。 簡而言之,基於民族主義和現實主義邏輯,中國大陸都有結束台灣事實獨立、促成民族統一、將台灣納入中國的強烈動機。這對於台灣而言無疑是個壞消息,特別是當亞洲的權力天平已正向中方傾斜,台灣很快將無法對抗中國大陸。所以,問題明顯在於,麵對崛起中的中國大陸,美國會否保證台灣的安全。換句話說,台灣能依靠美國來保障它的安全嗎?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美國在亞洲地區的目標,以及這些目標與台灣的聯繫。區域霸主會不遺餘力地阻止其它大國在它們所在區域成為霸主。對於任何大國而言,最好的結果是成為國際體係中唯一的區域霸主。顯然,從歷史上來看,美國正按照這一邏輯行事。它容不下同等實力水平的競爭者。 在20世紀,曾有過四個強國具有成為區域霸主的實力:1900年到1918年間的德意誌帝國,1931年到1945年間的軍國主義日本,1933年到1945年間的納粹德國,冷戰時期的蘇聯。這些國家都曾試圖趕上美國在西半球所取得的地位,這並不令人驚訝。 那麼美國是怎樣反應的呢?在擊敗和瓦解這些野心勃勃的霸主的事件中,美國都扮演了關鍵角色。 1917年4月,當德意誌帝國幾近獲得一戰勝利並統治歐洲時,美國參戰。德意誌帝國在1918年11月崩潰,美軍起到了扭轉乾坤的作用。20世紀40年代初,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不遺餘力地推動美國參加二戰以挫敗日本統治亞洲、德國統治歐洲的野心。1941年12月,美國參戰,協助摧毀了這兩大軸心國勢力。直到1945年,美國決策者依然為限製德國、日本的軍事實力殫精竭慮。最後,到了冷戰時期,美國有條不紊地採取措施阻止蘇聯主宰歐亞大陸,並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將蘇聯掃入了歷史的垃圾堆。 冷戰結束後不久,喬治·H·W·布什(老布什)政府備受爭議的《1992年度國防規劃導引》被洩露給了媒體。這份文件大膽地宣稱美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並將繼續穩坐高位。換句話說,美國不容許出現能與之抗衡的競爭者。 同樣的信息在喬治·W·布什(小布什)政府發布的、著名的《2002年度國家安全戰略》中再次出現。這份文件受到的批評很多,特別是其中關於先發製人發動戰爭的主張。但對於美國要牽製崛起中的大國並在國際權力平衡中保持自己主導地位的宣言,卻無人反對。 總之,一個多世紀以來,為了某些合理的戰略原因,美國通過努力取得了西半球的霸主地位。自從獲得了區域主導權後,它開始竭盡全力阻止其它大國控製亞洲或歐洲。 因此,如果中國試圖主導亞洲,美國的反應幾乎是毫無疑問的。可以預計的是,美國會竭力牽製、削弱中國,最終使它不再有能力在亞洲稱雄。大體上,美國很可能像冷戰中對付蘇聯那樣對付中國。 中國的鄰國也必然會對它的崛起感到害怕,所以它們也會盡己所能阻止中國獲得區域霸權。的確,已經有大量證據顯示,印度、日本、俄國以及相對較弱的新加坡、韓國、越南,都對中國的優勢感到擔憂,並正在尋求牽製中國的方法。最終,它們將會加入由美國領導的均勢聯盟來牽製中國,就像冷戰中,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甚至中國加入美國陣營來牽製蘇聯那樣。 台灣要如何在這樣的局勢中立足呢?冷戰初期,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權從中國大陸撤退到台灣島。從那時起,美國和台灣親密的關係便開始了。然而,如果台灣被中國大陸或其它軍隊入侵,並沒有條約規定華盛頓有義務幫助台灣。 但不管怎樣,美方都有強烈的動機讓台灣在製衡中國大陸的聯盟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如前所述,台灣擁有大量的經濟、軍事資源,仿佛一艘巨型航母,可用來控製對中國極其重要的東海水域。美國自然希望台灣的價值能為己所用,而非為中國所用。 其次,美國對於台灣的承諾無可避免地關係到它在該地區的信用,這對於美國決策者而言意義重大。因為美國距東亞大約有6000 英裏遠,它必須努力讓亞洲盟國們——特別是日韓——相信,如果它們受到中國或朝鮮的威脅,美國將會施以援手。重要的是,美國必須讓日韓相信自己可以依賴美國的核保護傘。“延伸威懾”很棘手,整個冷戰期間美國和它的盟國都曾試圖解決此問題。 如果美國切斷和台灣之間的軍事聯繫,或者在危機時未能保護台灣,美國的其他盟友會得到一個強烈信號——他們不能依賴美國的保護了。美國會盡全力避免這一結果,相反,他們希望保住美國作為一個可靠夥伴的好名聲。這也意味著,美國無論如何都會保護台灣。 儘管美國有足夠的理由把台灣拉入製衡中國大陸的聯盟,我們也有理由認為這樣的關係不會持久。首先,下一個十年中的某個時候,美國將無法幫助台灣抵抗中國大陸的攻擊。要知道,那時中國的軍事實力遠比現在強大。 另外,地理位置也會幫中國大陸很大的忙,因為台灣離大陸太近而離美國太遠。如果中美之間要在向台灣出兵方麵競爭,中國大陸可以贏得毫不費力。此外,在雙方爭奪台灣時,美國肯定不願意在中國大陸與中國軍隊作戰,因為他們害怕中國會動用核武器。這種保守也會使中國占有優勢。 或許有人認為,在不遠的未來,想讓台灣繼續牽製中國大陸很簡單:讓美國的核保護傘覆蓋台灣。然而,這條路走不通。因為就算台灣被中國大陸拿下,美國也不會出動核力量。台灣不是日本,也不是韓國。所以,對美國而言,明智的選擇是根本不將其核威懾力量延伸到台灣。 美國最終會放棄台灣的另一個原因是:台灣問題是個極其危險的導火索,可以輕易引發中美之間的戰爭,而這是美國不希望看到的。美國的決策者們明白,全中國都關心著台灣的命運,如果美國表現得像在阻礙兩岸統一,中國人會震怒。而如果美國和台灣建立密切的軍事聯盟,實際上就是在阻礙統一,中國大陸民眾絕不會視而不見。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中國的民族主義。這股強大的力量強調中國過去積貧積弱時,美國等大國如何蹂躪中國,如何掠走了香港、台灣等中國領土。如此就不難想象台灣危機會最終爆發、繼而上升為真槍實彈的戰爭時的場景。畢竟,在這些危機中,中國民族主義必然是一股挑起事端的力量,而且中國大陸在某一時刻必將擁有足夠征服台灣的軍事實力,這些因素都使得戰爭的來臨更加可能。 如今的台灣是中美軍事競爭中的導火索,它比冷戰時期超級大國之間的任何導火索都危險得多。一些評論家將台灣與冷戰中的柏林相提並論,但當年的柏林並非蘇聯的神聖領土,而且它對雙方而言都沒有多少戰略意義。台灣則不同。由它而起的戰爭一觸即發。而且美國終有一日將不再有能力保護台灣。考慮到這兩點,美國決策者很有可能最終為了戰略目的而放棄台灣,允許中國大陸迫使台灣接受統一。 說了這麼多,是想指出,在未來的幾十年間,美國對台灣的態度可能顯得有些“精神分裂”。一方麵,美國有強烈的動機將台灣納入麾下以牽製中國大陸。另一方麵,隨著時間推移,美國會愈來愈覺得與台灣保持親密關係得不償失,而且所“失”可能是巨大的。當然,近期內,美國仍將保護台灣,並將台灣視作戰略資產。但這樣的關係能保持多久並無定論。 到目前為止,我們關於台灣問題的討論一直從美國的角度出發。然而,麵對中國大陸的崛起,台灣領導人和台灣民眾的選擇也將對台灣的命運造成舉足輕重的影響。幾乎毫無疑問,台灣在未來的最高目標會是保持與中國大陸的相對獨立。在未來的十年間,這一目標應該不太難達成,主要因為台灣基本上確定仍能與美國保持密切關係。美國在這段時間內也有強烈的動機和強大的能力來保護台灣。但過了那個時間點,台灣的戰略形勢會顯著惡化,這是因為那時即使台灣有美國軍方保護,中國也能征服台灣。並且,如前所述,美國是否會長期支持台灣還是個問題。 麵對如此慘淡的前景,台灣有三條路可選。首先,它可以發展自己的核威懾。核武器是終極的威懾,一座台灣核武器庫毫無疑問會大大降低中國大陸進攻台灣的可能性。 20世紀70年代,台灣曾致力於此,因為當時它害怕會受越戰波及而被美國拋棄。然而,美國勒令台灣停止核武器研發。80年代,台灣曾試圖秘密製造原子彈,但再次被美國發現,隻得中止。未能成功製造原子彈對台灣而言當然是不幸的,因為如果它擁有自己的核武器庫,保持“獨立”的前景會光明得多。 毫無疑問,在亞洲權力天平徹底傾向中國大陸之前,台灣還有時間製造核武器。但是問題在於,中美都會反對。美國反對台灣製造核武器不僅因為這會引起日韓效仿,還因為美國政策製定者非常不希望盟國擁核,因為核戰爭最終可能會牽連到美國。說白了,如果台灣引發了衝突,而這場衝突導致美國遭受大型核攻擊,沒有哪個美國人希望看到這一幕。 中國大陸堅決反對台灣取得核威懾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北京清楚地知道,這會使征服台灣變得困難,甚至成為泡影。中國也將意識到,台灣製造核武器會推動東亞地區的核擴散,這不僅會削弱中國對這一地區的掌控力,還會增加普通戰爭上升為核戰爭的可能性。基於這些原因,中方很可能清楚明白地表示,如果台灣決定研發核武器,它便將摧毀其核設施,甚至可能發動戰爭來攻克這座島嶼。簡而言之,台灣早已來不及研發核武器了。 台灣的第二條路是發展常規威懾。當中國大陸的軍事實力比美國和台灣加起來還要強時,台灣要如何讓核武器之外的威懾物發揮作用呢?成功的關鍵將不在於打敗中國大陸——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中國大陸在獲取最終勝利前,付出慘重代價。換句話說,中國大陸必須經歷一場曠日持久的血戰才能征服台灣。是的,北京最後仍然會獲勝,但那將是皮洛士式的勝利(觀察者網注:付出極大代價獲得的勝利)。如果台灣向中國大陸放出狠話,說即使軍隊在戰場上戰敗,抵抗仍會繼續,這一策略將格外有效。想到台灣可能變成另一個新疆或者西藏,中國大陸將倍感威脅,威懾必定起作用。 這條路和德國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Alfred von Tirpitz)著名的“風險策略”類似。一戰時期,德意誌帝國就採用了這一策略。當時,提爾皮茨承認,德國海軍無法擊敗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但他認為,柏林有能力建立起一支能重創皇家海軍的部隊,這樣英國就會害怕和德國交鋒,威懾英國的作用也就達到了。而且,提爾皮茨還認為,這支“風險艦隊”或許還能成為德國在外交上製衡英國的籌碼。 這類傳統威懾也存在許多問題。從長遠來看,這一策略能否在台灣奏效還很難說。首先,這一策略建立在美國和台灣並肩作戰的前提上。很難想象美國會選擇參加一場不僅注定失敗、並且損失慘重的戰爭。而台灣自己是否願意打這場仗也是未知數,因為這場仗主要會在台灣的土地上打,而不是在中國大陸的領土上。這必然造成台灣屍橫遍野、滿目瘡痍。而且無論如何,台灣終將失敗。 另外,走這條路還意味著台灣將不停地和中國大陸在軍備上角力,這將衍生一場激烈且危險的軍事安全競爭。換句話說,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將始終懸在台灣頭頂。 最後,儘管我們難以預測,在遙遠的未來,中國會強勢到什麼程度,但有可能中國大陸最終會非常強大以至於台灣連來自大陸的一次突襲都難以招架。如果隨著中國大陸逐漸發展成為超級大國,同時美國保護台灣的承諾效力減弱,這種情況就更可能成真。 台灣的第三條路是踐行我所說的“香港策略”。走這條路的話,台灣將注定失去“獨立”,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然後,台灣要努力確保這一轉變能和平地完成,並努力從北京手中獲得盡可能多的自治權。這一選項現在看來並不討喜,在至少未來十年間恐怕也都會如此。但在遙遠的將來,當中國強大到可以輕易征服台灣時,這一選項可能就會顯得比較有吸引力了。 那麼,現在台灣還剩何路可走?核武器行不通,因為不管是中國大陸還是美國都不會容忍一個擁有核武裝的台灣。“風險策略”式的傳統威懾過於理想化了,不過隻要中國大陸沒有強大到可以輕而易舉地拿下台灣,這條路就還有意義。當然,要讓這一策略生效,美國必須繼續保護台灣,而從長期來看這還有待商榷。 一旦中國大陸成為超級大國,對台灣而言,放棄保持事實獨立的希望,轉而實行“香港策略”或許是最明智的選擇。這當然絕不是一個吸引人的選項,但正如修昔底德所言,在國際政治中,“強者為所欲為,弱者委曲求全”。 到目前為止,很清晰的一點是,台灣是否會被迫放棄獨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未來幾十年中,中國的軍事力量將可怕到什麼程度。台灣必然會盡己所能拖延時間,維持政治現狀。但如果中國繼續以驚人的速度崛起,台灣將注定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有一種情況可以使台灣避免如此命運。說白了,所有台灣人都應該盼望在未來若幹年中,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速度驟然減慢,內部政治問題嚴重,中國大陸從而必須將注意力都集中在國內。如果那樣的話,中國大陸將不再追求區域霸權,美國也能如現在一樣地保護台灣。本質上,對台灣而言,保持“事實獨立”的最好辦法是讓中國大陸經濟和軍事疲弱不堪。不幸的是,台灣不具備讓這種夢想照進現實的能力。 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崛起,大多數美國人和亞洲人都認為這是個好消息,因為隨之而來的貿易和其它經濟往來將讓每個人更富裕、更高興。用中國政府的話說,中國將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大國,它的鄰國們沒什麼好怕的。許多台灣人也曾持有這樣樂觀的看法,其中一些人至今仍這樣認為。 他們錯了。通過和大陸進行貿易並使它成長為經濟強國,台灣幫助創造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歌利亞(觀察者網注:Goliath,《聖經》中被大衛王殺死的巨人)。這個巨人懷有修正主義的目標,包括終結台灣的“獨立”,使之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總而言之,對台灣(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台獨”分子——觀察者網注)而言,一個強大的中國大陸不僅僅是一個難題,還是一場噩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