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製裁台獨的經濟選項

摘自世界日報

可讓台灣民眾“有感”,且讓蔡政府施政目標更難達成的,當然是經濟壓力,它可能影響社會視聽,立即降低蔡政府施政滿意度,讓台灣經濟雪上加霜,進而影響政治與社會安定。而經濟壓力也有大小動作之分,小動作如繼續縮減赴台旅遊人數,對台灣旅館、巴士、導遊、周邊小吃和伴手禮產業造成壓力,或減少對台農產品采購、在海關更刁難台灣對大陸的水果出口,讓支持綠政府的南部農民嚐嚐後果。

然而,這些動作對綠政府是否有施壓效果?台灣南部當年有句話:“肚子扁扁,也要選阿扁”。除非生存已受嚴重威脅,否則這些民眾即使生活稍受衝擊,也不會輕易就範。這也是蔡英文政府的態度,經濟上的小動作,頂多影響零點幾的經濟成長率,衝擊不太大,能頂得住。況且,在“新南向政策”框架下,台灣可用“免簽”爭取更多東南亞旅客,來填補陸客減少;也可更投向日本,爭取更多對台灣的地震捐款心存感激的日本觀光客赴台旅遊。

 

那麽,什麽是經濟大動作呢?例如,停止向台灣購買大量麵板、電子零組件,轉而向韓國采購,這將顯著影響台灣經濟成長率,至少一到兩個百分點,讓企業界從“有感”到“很痛”,台商甚至加速向大陸投資來避免損失,進一步減少台灣的投資,讓經濟成長崩跌更多。

 

另外,當然也可能依“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退場機製”,通知台灣退出,除非台灣要求協商並獲共識,否則協議半年後自動失效。這將涉及大陸原來在“早收清單”中已撤除台灣521項對陸方出口貨品的關稅,當然也影響大陸對台出口的267項免稅貨品。相對之下,這項措施台灣會“痛感”,而大陸其實“無感”。而陸方向台灣開放的11種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及台灣向陸方開放的九種服務業,也必須撤除開放。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