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我趁參加“上海-台北城市論壇”之際,專程走訪了台灣高雄港。1995
年上海提出建設深水港之時,上海港在全球港口年吞吐量排名中名列第19位, 台灣的
高雄港正是競爭對手之一。而此時,上海港的集裝箱年吞吐量已突破3,000萬標箱,成
為全球第一,高雄港則開始尋求新的功能轉型了。那天,我身在高雄港,思緒卻已飛到
了上海洋山港。
從設想提出到建成開港,洋山深水港建設前後整整十年,黃菊同誌當時曾感歎地講,真
是“十年磨一劍”。此後,洋山港又用了不到十年時間,一躍成為集裝箱運輸世界級大
港。“滄海變桑田”,要不是黃菊同誌領導的上海市委、市政府緊緊依靠黨中央、國務
院,超前謀劃,精心布局,堅定不移地推進這項重大的戰略工程,今天的東北亞又會有
怎樣的航運格局呢?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如今洋山港建成開港已十年,上海港的集裝箱
吞吐量更是達到3653萬標準箱,其中洋山港就占了50%,被稱為長江經濟帶龍頭上的龍
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