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陸赴台遊客(以下簡稱“陸客”)減少引發了兩岸的關注。不少遊客會擔心大選過後的台灣氣氛發生變化,旅行體驗不會太好。而梳理先前陸客在台奇葩經曆,發現商家宰客、認同隔閡、綠媒抹黑等因素阻礙了民眾的正常交流。
台灣“大選”後一個多月,台灣旅遊業界有傳聞稱赴台陸客已經減少兩成,更有人估計320後將減少六成。
“今年開始,你發現身邊的陸客變少了嗎?”台灣華視24日以此為主題播出一期電視節目。記者走訪台北一家頗受陸客團歡迎的牛肉麵店,好光景的時候該店一餐可以賣上500碗,但今年開始,有時一餐隻賣100碗。

台灣方麵表示:歡迎陸客來台
而根據媒體所做的保守計算,如果陸客減少一半,台灣境外觀光收入將減少近兩成。
影響如此重大,民進黨不得不出麵回應。蔡英文政策辦公室執行長張景森表示:他說,大陸團客確實有減少跡象,但國台辦說原因是市場因素;業者談到,團客減少或許是官僚因素,因為上麵並沒有政策決定,下麵基層單位觀風向,對陸客來台事宜變得較消極。
陸客為啥減少?恐怕是在擔心民進黨勝選後,島內氣氛驟變,會給旅行帶來許多不快。而梳理2008年陸客團隊遊開放以來,陸客已經在台灣遭遇了不少奇葩事。有被無良商家當成搖錢樹的不快,也有因身份認同而感覺到的異樣,還有被居心不良的媒體肆意抹黑,這都在提醒大陸人,現在赴台旅遊,情況是更好還是更糟?
不法商家利欲熏心 回收剩飯給陸客食用
雖然大陸人在台灣旅行已經相當普遍,但很多時候僅僅被視作有購買能力的消費者,除去進行交易之外,更深層次的交流並不多。這也才有了一些小販所說的:“隻見人潮不見錢潮。”
陸客被宰的新聞不在少數,就連島內媒體都看不下去大呼:“寶島風光完全沒體驗到。”

經常有陸客被宰的新聞
要是不好好消費,攤販就開始數落。2015年4月29日,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有攤商指陸客雖多,六合夜市許姓攤商表示,雖然夜市人潮依舊強強滾,但逾八成客源是陸客,他們很聰明,都先單點後再由大家分食,一趟下來每個人都可吃到多種美食,但攤商隻見人潮沒賺錢潮。更誇張的是,六合夜市常見四五個人占據一桌吃50元新台幣的東西,甚至有10名陸客隻吃1盤蚵仔煎。
在士林夜市經營鐵板燒、烤魷魚的戴先生表示,陸客很多,但隻有一半會消費,因為團客大都已在其他地方用餐。士林夜市地下美食街賣牛排的黃孝敏也說,陸客多半是“到此一遊”,團客常“左下右上”繞一圈上個廁所就離開,隻留下衛生紙,而不是人民幣。
也有部分黑心商家利欲熏心,給大陸遊客留下很差的印象。
2013年1月,以接待大陸旅行團知名的台灣台東縣太麻裏白沙灣餐廳,被離職員工爆料,指回收剩菜再用拚盤轉給後到的大陸遊客團食用,估計近月來逾萬人吃下回收的菜肴。

遭曝光將客人未吃完的剩菜做成拚盤供大陸旅行團食用的台東太麻裏白沙灣餐廳。圖片來源:台灣《聯合報》
一名白沙灣離職員工爆料,餐廳將客人吃剩下的菜脯、鹹魚、豬肉、雞肉等菜肴回收,重新拚盤後,再拿給下一批大陸旅行團吃。爆料者還提供手機錄像的14分鍾影片,隻見從外場回收的醃蘿卜,隨即被分裝進4個鐵盤,再分裝至其他盤子,連沾醬都照樣端出。
“太惡心了!這是讓我吃別人的口水嗎?”來自山西、河南、江蘇的大陸遊客直呼“太誇張了”,又慶幸地表示“還好我們都沒在那家用餐”。
街頭遭遇認同隔閡 女生說“你們中國人真討厭”
今年春節期間赴台旅行的胡女士抱怨,當前台灣社會的氛圍有些過於政治化,讓她的觀感體驗大打折扣。胡女士介紹說,台灣人民還是一如既往地熱情有禮,但或是因為“大選”剛結束,幾乎人人都聊政治,聊國民黨,聊蔡英文。“旅途中接觸很多司機,感觸最深的莫過於司機對於台灣政治的關注,在南部高雄,出租車司機一路上給我們介紹,盡管他很熱情,可是聊天中你總會有種揮之不去的異樣感,因為司機經常會這樣表述‘你們中國’怎樣怎樣。”

新北市九份,遊人如織
胡女士還講了一件讓她氣憤的事:在新北市的九份,一條小街上擠滿了觀光客,人挨人難免會碰到對方,一個二十多歲模樣的女生當麵對她說:“你們中國人真討厭!”胡女士回應:“你不是中國人嗎?”對方回答:“我不是。”胡女士追問:“那你是哪裏人?”這個女子沒有回答就被人群擠開了。
還有人在遊記中這樣記錄自己的無奈:台灣人把赴台的國內遊客稱為“陸客”,這稱呼雖無貶義,卻不難看出兩岸文化的那種割裂和生疏。跟台灣人聊天大概就能聽出他們對中國的立場:有兩岸往返旅遊或工作經曆的台灣人,習慣稱呼中國為“大陸”;而很多土生土長地本地人則更喜歡叫“中國”,稱台灣為“民國”。他表示:“在電子市場谘詢退稅時被工作人員稱為外國人的經曆實在是令我不爽。”
令人不快的還有一些挑動矛盾的做法。今年年初,有陸客在花蓮用餐時,等太久,跟老板抱怨:“你把錢退我,我不吃了,有什麽了不起的”,員工除了道歉外也說明還有其他人等更久的,而老板直接響應:“出來啊,錢退給他,要多少錢退給他,這裏是台灣你搞清楚啊,強國人有什麽了不起,出去!出去!”。大陸遊客:“你說什麽東西啊”。老板:“台灣話聽不聽得懂,中國人有什麽了不起”。
對此,有很多台灣網友也認為老板做的不妥。有人認為:“顧客等得不爽,態度沒有太好,老板被嗆得不爽,硬要挑起台灣vs大陸,態度也好不到哪裏去。很不欣賞這種態度的服務業業者。”
另一種特殊的陸客是“陸生”。
有陸生談起自己被孤立的感覺:“當我真正抵台,真正開始在台灣的生活時,我才驚覺,陸生不能在台工作,哪怕是在學校打工助學。陸生不能納保,在台所有醫療費用都要自費。陸生不能考台灣的證照,陸生畢業不能留台工作,陸生不能……陸生有太多不能,原以為外籍學生都是如此待遇,後來才知,除了陸生,外籍生、港澳學生都沒有“三限六不”的製約。我第一次有種被孤立的感覺,被孤立在“島中島”的憂傷。我常在想,台灣的學生叫台生,台灣境外的學生叫外籍生,而陸生像是活在另一個平行空間的外來物種。”
這名陸生還表示:“即使離開台灣已有一年餘,卻還牢牢記得在高雄被出租車司機追問是不是不會過紅綠燈,在台北被問是不是沒有見過摩天輪,在台中被問是不是沒體驗過快捷巴士。諸如此類,太多太多,這些預設我都會善意地理解為部分人對現在的大陸的不理解。”
綠媒捕風捉影 陸客躺著中槍
不得不承認,在泛政治化的環境裏,有時陸客躺著都中槍。
2014年10月19日,台灣多家媒體報道,有5名大陸遊客在台北101大樓知名餐廳“鼎泰豐”用餐時,一名隨行3歲男童內急,家長讓其直接在餐廳兒童椅上尿在塑料瓶中。因尿液灑到桌上菜肴,孩童母親要求餐廳免費更換菜肴,遭到拒絕。
台灣《蘋果日報》次日刊載網友提供的101美食街餐桌前一位母親與一位脫下褲子的男童照片,報道標題為《沒公德心101又見陸童桌邊尿尿》。新聞中,這名 “撒尿兒童”實為台灣人,其母親姓紀。紀女士否認自己的孩子在飯桌上撒尿,稱當時有水弄濕了孩子的褲子,脫褲子是為了給孩子“整理儀容”。
由此可見島內綠媒對陸客刻板印象之深。
還有陸客被不稱職的導遊帶溝裏的。
2016年2月18日,發生了陸客在阿裏山茶園便溺的事件。茶園女主人黃太太說,上午10時許有輛遊覽車來到家門前,下來2、30名陸客,男陸客在路旁便溺、抽煙,5、6名女陸客走進茶園,她以為她們要逛茶園,沒想到接著她們竟然脫褲子就地便溺,她立即喊叫製止。
陸客向她道歉時,說是導遊跟她們講可以在茶園上廁所,後來導遊有前來道歉,但沒有感受到道歉誠意。她說,隻要打聲招呼家裏廁所會借使用,而且不到500公尺處就有公廁,為什麽非得進入人家的茶園隨地便溺?茶園主人說:“這是什麽台灣旅行社、什麽台灣導遊!?叫大陸來的貴賓到茶園上廁所!!
然而,許多情況隻是雙方在文化習慣不同造成的誤解,抑或媒體的誇大。
翻閱旅行日誌或者相關論壇,可以看到兩岸普通人之間更多的交流。
一位叫做“喜形於攝”的網友這樣描述他的經曆:在台東的羅東鎮,一個小攤的女攤主,得知我從大陸來,非常高興。給我盛好陽春麵和小菜,執意留下我坐坐聊天。 “你們大陸的媳婦很厲害,對老公公不好,我們台灣的媳婦可不敢呢,好像也是你們遼寧的”。 就好像是我家的閨女嫁過去似的。這就是台灣人普通人的大陸概念,雖然不太準確,但還是那麽地認同。最後算賬時,硬是抹掉了120台幣的零頭,收了我100 台幣。
有遊客在參觀中正紀念堂時,與一個普通的國民黨士兵閑聊,他這樣描述這位士兵:“他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裏,對中國的傳統以及文化,如數家珍,近年在中國內地複興的國學,從他的言行裏能感受到早已形成行為規範的底蘊。”

在中正紀念堂執勤的儀仗隊士兵
也有非常nice的出租車司機,另有遊客描述道:在台北最後一晚,我倆乘出租車去飯店。上車後司機一搭話居然是一口“京片子”,雖不很標準,但在滿耳朵都是台灣腔的城市突然耳聞熟悉的北方口音,還是倍感親切。途中當我說到使用Google地圖導航時,司機跟我講了這麽幾句話:“不要看地圖,外國人才看地圖。咱們都是中國人,講話都能聽懂,哪裏不清楚張嘴問就是嘛,來這裏還看什麽地圖?!”
隨著時間的推移,陸客在台灣人眼中的形象也有很大改善。年初,有台灣網友在臉書“靠北乘客”發文,比較兩岸遊客的差異。他認為與台灣旅客相比,大陸旅客至少比較懂得尊重人。
對於陸客來台影響台灣旅遊質量和人民生活環境的說法,《時報周刊》反駁稱,請網友自己看看:元月陽明山飄雪吸引大批本地客,事後卻留下滿地垃圾,“我們自己摸著良心想想看,究竟誰對台灣環境與生活質量傷害較大?”
目前,對於政治、經濟、社會意義均非常重大的陸客問題,民進黨也不敢怠慢,張景森表示:民進黨的政策與執政縣市都歡迎兩岸觀光發展,“我們是歡迎陸客的”。
在競選期間,蔡英文一再強調“陸客的總量絕對不會減少”。然而值得觀察的是,蔡英文正式執政後,能否提升陸客的旅行體驗,促進兩岸旅遊互利發展,保障兩岸人民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