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1:解析“一中各表”

台灣 1:解析“一中各表”

中國古代一則關於一個街頭小販的寓言故事無意間給後世傳入中國的現代哲學的一個重要抽象概念提供了一個形象、生動而又準確無誤的意譯詞一一“矛盾”。

逝者東去,世易時移,從“之乎者也”到新新人類的網絡語言,中國人的表達工具總是走在曆史的前沿。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有多少青澀的詞藻,被匪夷所思地創造,朝氣蓬勃、輕佻而又任性地昭示著時代的變遷;又有多少曾經時髦的語匯,一如老去的紅顏被薄情地離棄,永久地幽禁在泛黃的書頁裏。可是“矛盾”,一個誕生於兩千多年前、由兩件冷兵器的名稱組合而成的“骨灰級”的詞匯,卻無可替代地永駐於時代的潮頭,印證著不朽的傳奇。

然而世事終究無常,在二十、廿一世紀之交,聰明的中國人又一次在無意間創造了一個與“矛盾”一詞意趣相仿、有得一拚,雖未必有能力取而代之,但完全有資格替而代之的新成語。這,就是時下非常耳熟的“一中各表”。

既然“一中”何需“各表”?若是“各表”即非“一中”。“一中各表”,彰顯了台灣政治處境的尷尬一一似獨非獨、拒統難獨;道盡了當時國民黨內心的糾結一一不想離婚、又不願同房。其中意味豈是冰冷的“矛盾”一詞了得?

大陸講“九二共識、一中原則”,台灣講“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兩者差異一目了然。可見“九二共識”隻是個盒子,裏麵到底裝了什麽?各自認知不同,大陸堅持是“一中原則”,而台灣認定是“一中各表”。世人多以為,是共產黨斷章取義、歪曲事實。殊不知實質上,是國民黨自相矛盾、自悖糾結。

“一中各表”源於“九二共識”、但並非出自“九二共識”,也即“九二共識”中並沒有“一中各表”這個成語表達,完全是事後單方麵的提煉歸納。“九二”會談紀要的文字表述是:兩岸都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對一個中國的內函定義,兩岸各自進行“口頭”表述。注意!“一中”可是“原則”,而“各表”隻是“口頭”。彼此豈可平等而語?兩者何曾並列而論!

大概是基於“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的鬥爭原則,在“馬習會”後、在習近平把“九二共識”一一當然裏麵裝的是“一中原則”一一諭為“定海神針”的情勢下,一向不承認有“九二共識的綠色台灣人也一夜之間也都把“一中各表”掛在嘴上。仿佛“一中各表”是能夠拔除“定海神針”的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殊不知,無論是想統還是要獨,抱住“一中各表”都是自我纏繞、作繭自縛。

台灣有人認為這其中有模糊空間,能給未來保留更多選項機會,說白了就是獨立的機會。然而就語言邏輯而言,“一中各表”等同於“自相矛盾”,就是一個死結,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並無任何模糊空間。更何況,台灣未來會有多少機會取決於台灣未來能有多大相對實力,而不取決於今天預留了多少模糊空間。維持現狀,得過且過,固步自封,坐失時機。百姓本固缺遠見,政黨豈可乏卓識!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