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明白人啊:一個台灣人眼中的世界金融zt

來源: alafaya 2015-06-26 20:31:5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46614 bytes)
一個台灣人眼中的世界金融

介紹王孟源先生   
長於台南,清大學物理係畢業,哈佛大學物理碩士及博士,後轉往金融界,曆任巴黎銀行研究主管,瑞士聯合銀行經理,瑞士信托經理,現已退休。業餘興趣在於研究經濟,軍事和曆史。   
經本人同意後在本貼吧轉載他的博客文章,他本人博客地址: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

我在台南鄉下長大,上的一直是公立學校,讀的也隻是當時的標準課本:內容不多,全憑死記。所以除了我自己喜歡的詩詞古文和數學物理之外,其他的科目十分枯燥無味,我隻是純為考試而讀書,對曆史的態度也是如此。尤其台灣的曆史課本編寫人水準極差,不但要為政治服務,即使是與當權政體無關的事,也是隻寫表麵、敷衍了事。一直到在清華的第二年,修了《中國曆史》,教授提到了陳寅恪的關隴集團理論,用來解釋武則天一生政治鬥爭的內幕,我才第一次看到,原來探索曆史幕後的真相可以這麼有趣:隻要從深一層想,了解曆史人物的環境和動機,他們所經曆的事件就忽然活了,他們所作的選擇也有了道理;而這些幕後的環境和動機又常常在不同的時地重新出現,因此表麵上無關的一群隨機事件,其實會有脈絡可循。這就和學習基礎科學的經験很相似了:亦即研究得越深刻,理論的通用性就越廣。所以從大二開始,我對人類的曆史,有了新的認知和興趣;離開物理界、改做金融之後,更對團體與個人之間的互動有了較深的體験,從此不但可以學習曆史學家的觀點,分辨出各種理論是否有價值,有時自己也可以形成新的見解。

美國在19世紀末期就已經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不過美國那時大而不強,靠的是廣大的領土和眾多的人口(這和現在的中國類似,隻不過中國的領土不是剛剛殺了幾十萬原住民搶來的),真正在尖端工業技術上挑戰英國的是另一個新興工業國家:德國。西歐在18世紀工業革命後成為世界霸主,到20世紀初在經濟、科技、政治和軍事上有著根深蒂固的全麵壓倒性優勢。而孤懸大陸邊緣的英國自14世紀開始的百年戰爭起就靠保持西歐的分裂來謀取最大利益,在19世紀初的反拿破侖戰爭獲勝後更騎在歐洲列強的背上而成為世界霸主。德國如果稱霸西歐大陸,英國的世界霸權也將煙消雲散,於是英國自1902年的英日同盟起(參見前文《美國的東亜戦略史》),忽略了美國的崛起而專注於遏製德國(美國的現代霸權自1970年代起,開始依賴美元的石油定價權,所以沙丹.胡笙侵略科威特、企圖稱霸中東,對美國的全球霸權有致命性的威脅;結果美國也是花了將近20年專注於用兵伊拉克,忽略了中國的崛起,重蹈英國的覆轍),其結果就是1914年開始的一次大戰。經過四年的嚴重戰爭耗損之後,西歐各國數敗俱傷,對世界的支配性控製開始動搖;尤其是孤懸海外更遠、有麵對兩大洋的地緣戰略優勢的美國獲益最大,隱隱成為世界霸主的儲君。

【金融】【戰略】美元的金融霸權(一) 作者王孟源
我在前幾篇談戰略的文章裏,好幾次提到美元是現代美國霸權的基礎,也是中共要打撃美國霸權的終極著力點。其實很多人都有這個印象,可是因為經濟和金融專業性很高,細節很複雜,因果關係往往出人意料,所以美國到底是如何利用其金融霸權在全球榨取不義之財,一般的解釋常常似是而非,或者不盡詳實。當然我對這些成千上萬的騙術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在這裏隻就我所看到那一小部分說一說。   在整個19世紀,國際金融所用的主要貨幣是英鎊。到1890年代(這個時期的經濟資料不太可靠,所以也有說是1910年代的),美國的國民生產毛額已經超過了大英帝國的總和,但是在此後的50年,英鎊仍然是金融界的第一貨幣。這固然是受英國政治外交力量的影響,也有市場的惰性關係,但是其主要的原因是“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也就是大家都用的東西自然特別方便,即使它並不是最好的。當初微軟的視窗作業係統,就是靠這個效應吃下了整個個人電腦的市場。不過英國雖然因英鎊的地位而受益,特別是可以用很低的利率來融資,在大部分的時間裏,它占的便宜是有限的,這是因為當時的世界以金本位為主,霸權國家也不能亂印鈔票。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國勢的衰頹再也掩蓋不住了。在諾曼地登陸後,德國投降已經隻是時間問題,於是美國召集了所有44個同盟國的代表,在1944年七月於新罕普夏州的渡假勝地Bretton Woods的一家豪華旅館裏開了三個禮拜的會,會談的主題就是戰後的國際金融體製。參加會談的國家雖多,其實真正的話題是英鎊該如何為美元讓位,所以實際上是美國代表懷特(Harry Dexter White,四年後就被發現是蘇聯的間諜,隨即很及時地“心髒病發”而死亡)和英國代表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大名鼎鼎的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間的角力,其他的國家隻是在旁幫美國掠陣。當時英國的戰時經濟全靠美國接濟,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凱因斯知道不可能再維持英鎊的國際地位了,因此他無私地建議創立一個全新的國際儲備貨幣,由全世界共管。美國當然回答:“Absolutely No”,從而否決了這個正確的方案。Bretton Woods的結果是美元成了國際儲備貨幣,同時建立了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前者由美國人當總裁,後者的總裁由歐洲人選,但是總部也設在華盛頓,兩者距離美國財政部不到半英哩,基本上都是後者的附屬機構,受美國財政部長指揮。
在1950和1960年代,美元雖然是國際儲備貨幣,但是Bretton Woods的規定是仍然依循金本位製度,一兩黃金35美元,美國的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要多印鈔票必須先買下額外的黃金,因此美國的金融霸權所占的便宜並不大。到1971年,尼克森覺得憑空印鈔票實在是太方便了,所以片麵撕毀了Bretton Woods協定。其他西方強權抗議之後,尼克森在當年十二月簽了新的Smithsonian協定,哄騙列強說印鈔票到此為止,隻把黃金價調整為38美元一兩。實際上聯邦儲備銀行根本就沒有關掉印鈔機,到1972年,大家都知道被美國騙了,又拿他沒辦法,隻好跟著也印鈔票,於是1970年代就成了通貨膨脹完全失控的十年。
雖然大家一起印鈔票,真正能從空氣中擠出銭來的隻有美國,這是因為隻有美元才是國際儲備貨幣,大家的外匯都必須是美元,也就是不論聯邦儲備銀行怎麼拚命印,其他的中央銀行都必須照單全收,否則不但你的貨幣升值影響出口,對衝基金(Hedge Fund)可以借利率低的美元換成你的貨幣來炒你的地皮或股市(這叫做Carry Trade),泡沫爆炸以後爛攤子還是你的(日本就是這様被整垮的,所以中共不敢開放人民幣自由兌換)。反過來,美國根本不收藏其他國家的貨幣,所以別的央行跟著印鈔票來買美元,這些鈔票就隻能留在國內,直接衝撃物價,結果就造成這個很奇怪的現象:美國拚命印鈔票,通貨膨脹卻發生在別的國家,而且越是財務體質弱的國家,受衝撃就越大。當然凱因斯作為一代大師,完全預見了這個問題,但是他低估了美國人的無恥程度,以為一紙協定可以把美國綁住,結果美國金融霸權穩固之後,就片麵丟棄了他原本承諾的義務,從此可以隨意做銭。這些銭當然不是真正無中生有,而是從全世界其他國家榨出來的,套句台灣人愛用的話,就是美國國庫直通其他國家的國庫,高興搶銭就搶銭。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已經做了三輪的“量化寛鬆”(Quantitative Easing),實際上就是堂而皇之地大印美鈔,到這個月底正式結束,總共印了五萬億美元,也就是搶了全世界五萬億美元;這數目比美國十幾年戰爭浪費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三萬億美元還要大得多。那為什麼要停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雖然通貨膨脹主要由其他國家消受,美國自己還是會受到間接影響。經過六年搶了全世界五萬億美元,美國的生產毛額年增率已經超出了3%,通貨膨脹率雖然表麵上還隻有1%,但是它的反應是滯後於經濟成長的;再印下去,通貨膨脹率就有可能衝過頭了。第二個原因是人民幣在旁虎視眈眈,如果欺人太甚,隻怕各國的中央銀行都開始把外匯改存人民幣。畢竟當初條約是美國自己撕毀的,現在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純粹是靠“網絡效應”。

【金融】【戰略】美元的金融霸權(二) 作者王孟源
美國向全球搜刮了五萬億美元,相當於每個美國人拿到了五十萬台幣的橫財,為什麼要到六年之後的2014年九月,失業率才降到6%以下(詳見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1004001136-260410)呢?原因很簡單,這些銭既非真正入了聯邦政府之手,也沒有落到一般老百姓的口袋裏,而是大部分被金融界,尤其是對衝基金,消化掉了。其實在量化寛鬆開始之前,當時的聯邦儲備銀行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就已經預見了這個問題,還曾經公開地說要不是用直升機撒銭給普通百姓很不切實際,其實他寜可那様做。柏南克是學者從政,不像現今的一般美國官僚是大企業和銀行的代言人,所以經濟一好轉就被踢下台了。昨天傳出他申請房貸被拒的消息,令人唏噓。那些在2008年把美國經濟搞垮的銀行總裁們,個個都拿了兩三億美元退休金才下台。柏南克的同僚們,大多退休後成了高盛的董事或高管,年入兩三千萬美元。這些人哪須要申請房貸?
Adair Turner,Baron Turner of Ecchinswell(英國男爵)是英國金融監管會(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的主席。他估計隻有15%的金融交易對實體經濟有幫助;其他85%都被金融界放進自己的腰包。當然他這話一說,英國國會就在2013年把金融監管會撤銷了。   所以昨天的另一消息:歐元區將於本月中開始量化寛鬆(詳見如這篇中時的報導: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03000090-260203),就特別耐人尋味。美國的量化寛鬆到本月底結束,當然美歐如果同時刮羊毛會讓羊兒們受不了,但是美國不能再刮了也罷,為什麼會如此好心讓歐元區來接手呢?原因就是我上麵提及的,真正的獲利人是銀行和對衝基金,這些國際金主並不是民族企業,而是同一小撮在紐約和歐洲都有豪宅的富豪。美國出麵來刮銭也好,歐元區出麵來刮銭也好,他們一様地賺;如果歐元區不接手量化寛鬆,他們必須退清(Unwind)他們的Carry Trade,這不但沒銭賺,是會有損失的。當然歐元區的民族企業也能在量化寛鬆裏分到一小杯羹(即大約15%),而美國願意讓他們占這個便宜,是因為歐元區的經濟已經太衰弱了,美國的最大利益在於保持一個不強不弱的歐洲,不強所以美國可以控製他,不弱所以可以當美國的馬前卒,這點我在前文《美國的歐洲代理人板塊重整》已經解釋過了。
Carmen Segarra,前SEC(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美國證卷交易監管局)的調查員,因拒絕對高盛放水而被開除。她把在高盛的會議偷偷錄下音來。會裏SEC的調查員們卑躬屈膝,乞求高盛的主管原諒他們針對一個弊案問問題。這是因為不但高盛的人控製了國會和財政部,而且這些SEC的職員幹了五六年之後,大多希望成為高盛的雇員,領取高薪。
我在前文《從烏克蘭看今日美俄的政略與戰略》曾提到,美國的霸權已經不是為國家安全而服務,而是少數腐敗勢力尋求自身利益的載具,這股腐敗勢力就是那些國際金主。進過股市的讀者應該很熟悉所謂的國際熱銭湧入湧出台灣,在這個過程中大刮羊毛。之所以彭淮南必須一年到頭傷腦筋,減輕這些熱銭對台灣真正的實業經濟所造成的傷害,就是因為有美國霸權為它們開路:你若是不讓國際金主們的熱銭自由出入,任意做多做空,就是自由民主的敵人。台灣算是美國對付中共的重要棋子,美國希望保持台灣不強不弱、不統不獨的狀態;可是國際金主一旦搜刮起來,並沒有節製。台灣之沒有被完全弄垮,是曆代中央銀行和其他政府部門的技術官僚小心掌舵的成果,別的國家就不一定如此幸運。
在1990年代初期,冷戰剛剛結束,美國意氣風發,不但自認天下無敵,還宣傳自己的製度是人類的最高成就,全世界的様版,“曆史的終點”(“The End of History”,美國政治學者Francis Fukuyama在1989年因此論文而一炮而紅,後來在1992年出書)。開發中國家普遍接受所謂的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也就是要對美國資本完全開放,任由國際金主掠奪經濟利益。東歐諸國剛從蘇聯的霸權下解放出來,最是好騙,他們聽任美國銀行和公司低價買下國有產業。可是國際金主對苦幹實幹這種賺得慢、風険又大的實業發展沒有興趣;把雇員遣散、剩下的資產轉手賣掉,賺得又多又快。於是在1990年代越聽美國的建議,對國際資本越開放的,死得就越慘,經濟萎縮得越快;而當時最聽話,下場也最慘的莫過於俄國和匈牙利。俄國直到2003年,匈牙利在2010年之後,才學乖了,寧可讓美國媒體漫罵,也要對若幹企業重新進行國有化。有趣的是,俄國主政的普丁和匈牙利的總理Viktor Orban,都是先當過好幾年美國的忠狗,後來才完全了解美國人的邪惡,決心改采獨立的經濟政策。其後,即使在美國金融和媒體的打撃杯葛下,他們的國家仍然走上了複興的道路,兩人都成為極受國人擁護的政治領袖。 

Fukuyama(福山)的成名作,封麵上的簡介寫著:“這是人類政治理論演化的終點,西方自由民主政府普及到全世界,將是人類最後的政府型態”;在2003年之前,全世界,除中共以外,都把它當成不言自明的真理;一直到現在,這個已經在實踐中完全破產的命題,仍然是全球民主鬥士的共同最高信仰。
那時的東南亜各國,也都采行對外開放政策,不過在保護民族企業上,要比東歐國家小心多了,美國資本並不能在他們的國內自由買賣其工業資產。於是國際金主們就采用了美元金融霸權的另一種打撃手段,也就是向這些國家的企業做美元貸款。美元做為國際儲備貨幣,流通性很高,利率往往低於小國的貨幣,一旦這些國家對美國銀行開放進出口貸款的生意,需要貸款的工商業自然就選擇利率低得多的美元。美國銀行在這些客戶能還銭的時候,賺的利息是稍高於在美國本土的;但是真正的大利潤,是當這些客戶借得太凶,還不出來的時候。如果他們生意好,始終按時還銭,美國資本也有辦法讓他們倒帳。1997年,許多東南亜國家的美元債務的總額超過了外匯存底,於是對衝基金和他們背後的銀行財主們開始打撃這些國家的貨幣。具體的手段是由對衝基金利用改革開放期間所引進的金融衍生產品(Financial Derivatives)以極大的杠杆(Leverage)來做空這些貨幣,原本提供美元貸款的銀行則拒絕結轉(Roll Over)那些債務;前後夾撃之下,幾個禮拜內,好幾個貨幣貶了超過50%,泰國首先崩潰,隨後其他國家如骨牌一般地倒下。
有些讀者也許會問,為什麼這些國家不宣布破產呢?很不幸的是,國際間沒有破產法這様的法律,一個付不出銭來的債務國,理論上有他自己的主權可以自行決定如何處理善後,實際上則因為美國擁有金融霸權,如果你不讓他滿意,他可以把你一腳踢出國際金融體係,此後連進出口都有麻煩了。這並不是危言聳聽,阿根廷在今年稍早就因為試圖做破產式的債務重整,雖然絕大多數的債主同意了,但是一個美國的對衝基金在美國法庭告贏了阿根廷政府,美國法官由此命令阿根廷取消債務重整,必須付清全部的本金再加高額的利息。阿根廷當然不願意,結果是失去了一切歐美金融服務,其在歐美的國家資產也被沒收。但是2014年不是20世紀了,美國銀行不和阿根廷做生意,他可以向中國銀行借銭,這是後話。
在1997年,中國的經濟還屬於第三流的,完全不能與美國的霸權相抗衡。世界上隻有像北韓這様極少數幾個國家敢冒美國的大不韙,於是泰國、印尼、南韓等等都乖乖地遵循美國定的規則,向IMF求救。沒想到IMF慢條斯理,一拖竟拖了六個月,直到這些國家的緊急救急手段都用完了,必須在當天拿到銭否則就會違約而被踢出國際金融和貿易網絡,IMF才翻出底牌,也就是必須對美國資本完全開放,所有的民族產業都得讓美國人自由買賣。最後所有的這些國家都被迫就範。那些當時因為本國貨幣貶值而周轉不零的實業,也都被賤價買下,不到兩年,他們的股價回歸正常,美國人坐享了幾十倍的暴利。就這様靠著在東歐、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巧取豪奪,美國在1990年代享受了年平均高達3%以上的GDP成長,但是也為後來的資產泡沫埋下了禍因。
韓國人在2007年的示威,來紀念被IMF迫害十周年。台灣人被日本殖民50年,被美國玩弄利用65年,還爭先恐後地去抱他們的大腿。我每次看到韓國人的骨氣,都會自慚形穢。也正因為韓國人有骨氣,在1997年被打倒在地之後,韓國經濟快速複興,以人定勝天的精神,完成工業升級的奇跡。不過南韓隻有五千萬人口,對美國霸權不構成任何威脅,再加上其在外交和軍事上完全依賴美國,所以美國在1997年後,對他的確也高抬貴手,沒有再進行打壓。
我想在這裏提醒大家,美國對IMF的資本貢獻隻占全部的1/6,其他的5/6正是由泰國、印尼、南韓這類的普通國家出的,也就是在美國的金融霸權下,一般國家必須出銭幫助美國壓榨自己。所以現在中g創立了金磚銀行和亜洲投資銀行,並不是要師法美國的霸權伎倆,而隻是要讓像阿根廷那様被逼得走投無路的國家有一個替代的出路。其實中國等到今年才敢打擾美國的霸權買賣,本來是希望和平崛起,不要與美國對抗。但是任何有實力有替代可能的其他國家都為國際金主所不容,美國的Pivot,正是為了打倒中國這個可能擋他財路的新興國家,而台灣是他最重要的棋子之一。

【金融】【戰略】美元的金融霸權(三) 王孟源
如同我在前文《從烏克蘭看今日美俄的政略與戰略》中所描述的政治宣傳戰和顛覆戰,美國在經濟層麵的真正主攻方向也是宣傳戰和顛覆戰。這是因為宣傳戰和顛覆戰的代價最小,而收獲很大。實際執行這個任務的是高等教育係統裏的經濟係和金融係。美國的經濟學教授喜歡用很多數學,尤其是統計學來寫論文。我剛轉行的時候還覺得很親切,經濟學論文乍然看來居然和自然科學差不多。後來越讀越不是那麼回事。做統計分析的時候,一個很基本的步驟是過濾雜訊,而美國的經濟學論文不是省略掉了這一步,就是根本做錯了。更糟糕的是經濟學研究的是人而不是原子或分子,所以做理論的時候,美國的經濟學必須做很極端的假設來簡化問題,否則數學就用不上。例如美國經濟學的核心結論是絕對自由市場經濟(也就是完全沒有政府監督的)的優越性和必然性,可是這個結論的“證明”是建立在一連串明顯地不成立的假設上的,這些假設包括經濟的單元是個人而沒有集團,這些個人(叫做Homo Economicus)是完全理性的,擁有所有公開的資訊,而且能在瞬間以零代價完成所有的優化分析,而且最重要的,他們都不會作奸犯科。在電腦界有句話,叫Garbage In,Garbage Out,亦即垃圾假設自然給出垃圾結果。美國的經濟學教授們是不管這個道理的。
我說他們不管這個道理,而不是不知道這個道理,是因為美國的經濟學原本就是為政治而不是真理服務的。名作家Isaac Asimov在1980年代寫的小說Azazel裏有一段故事:美國總統想知道2+2=多少。他問他的數學顧問,數學顧問說答案是4。他不滿意,又問他的統計學顧問,統計學顧問說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正確答案為4的可能性是99.9%。他還是不滿意,又找了他的經濟學顧問,經濟學顧問把門輕輕帶上以後,小聲反問總統:“您想要的答案是多少?”這雖然是個笑話,其實對美國的經濟學界來說,是很中肯的。
Asimov和Azazel的封麵;我剛去哈佛的時候,Asimov還沒過世,在波士頓大學教化學,我還特別過河去聽他的演講,和他握了手。   我在瑞聯銀當經理的時候,有一次我的直屬上司,也就是瑞聯銀全美股票交易的總管,拿了一篇發表在美國金融界的頭號學術期刊的論文來徵求我的意見。在那不久前,瑞聯銀的OTC(Over The Counter)股票交易員因為被電話錄音證明故意增大價差,占顧客的便宜,讓瑞聯銀醜聞纏身,還被罰了不少錢,我的上司也是灰頭土臉。其實當時每家銀行的OTC交易員都幹這事,瑞聯銀隻是運氣不好;真正的問題在於主管OTC生意的NASDAQ根本就是看管羊群的狼。話說回來,那篇論文是美國中西部一個名校的一位名教授寫的,我一讀之下,嚇了一跳;他用了很多數據,做了各式各様複雜的統計分析,“證明”了NASDAQ是世界上最有效率,對顧客最好的證卷市場。當然我的上司已經知道這篇論文是胡說八道,他隻是好奇,想知道裏麵的分析是怎麼被扭曲的。我解釋了論文裏的錯誤之後,問他為什麼一個名教授會犯這様的錯誤,他笑了一笑說,美國的經濟學教授很多是“Academic Prostitute”(“學術賣淫”),而NASDAQ已經付了那個作者不少顧問費。我後來才知道,美國的經濟學界每一個小有名氣的教授,主要的收入都是來自這様的顧問職;而他們寫論文誇獎顧主的時候,是完全沒有義務要透露這些利益輸送的關係的。
Bernie Madoff,Madoff證卷公司的老板,曾任NASDAQ的主席,後來被發現向客戶詐騙了幾百億美元,聲名狼藉,鋃鐺入獄。我的金融生涯裏,沒有和他直接打過交道,隻和他的弟弟和兒子談過生意。當時就覺得有些奇怪,因為Madoff家的人,並不專注在生意的實質內容上,而對你跟什麼人熟這様的人際關係問題特別注意。
然而這個腐爛的經濟學界固然可以對外宣傳美國的絕對自由主義,但是對內也可以成為大企業和大金主的文字打手。到1990年代,美國慶祝冷戰勝利以後,銀行界就開始安排讓他們的顧問群寫論文,要求廢除對銀行業的一切監管。這些監管是1929年股市大崩潰造成經濟大恐慌之後,以血的教訓學得的經験,但是銀行業嫌它們礙事,擋了財路,於是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整個美國的經濟學界眾口一辭,要求解禁。克林頓很重視討好華爾街,小布希更是迷信絕對自由主義的空想家,於是金融界如願以償,得以無所禁忌地撈錢,2000年代成為美國金融界利潤不斷破紀錄的黃金時代,然而沒過幾年,解禁的苦果就出現了,也就是2008年的房市崩盤和其後的金融危機,若不是柏南克當機立斷,處置得當,美國就會又一次地承受經濟大恐慌。美國金融霸權搞宣傳戰和顛覆戰,居然就像金庸筆下走火人魔的武林高手一様,被自已的邪派內功反嗜自身。可是在台灣和世界其他經濟體裏,到現在還是有很多在美國中西部的名校拿到博士學位的經濟學教授們,繼續鼓吹在實踐上已經破產的絕對自由主義,這就好像有九陽神功不學,而去練千蛛萬毒指。

【金融】【戰略】美元的金融霸權(四) 王孟源
總結來說,美元的金融霸權帶給美國許多利益:首先,美國人永遠可以用自己的貨幣來借無限多的銭,而且利率是特別低的。不過這隻是一個特權,並沒有對世界經濟帶來太大的損害。其次,美國隻要自己沒有通貨膨脹的危険,就可以大印鈔票,然後拿這些沒有價值的白紙,去換取別人辛苦勞動的成果。這基本上是搶劫,但是從整個世界的經濟來看,其他國家每損失一塊銭,美國就拿到一塊銭,所以世界整體並沒有損失。這在道德上是可恥的,但是以經濟學的標準來說是持平的。真正可惡的是美國金主對他國民族工業的摧殘;為了美國人賺一塊銭,這些被害國的經濟往往要損失十塊銭,而且社會因此動蕩不安,長期的工業發展也因而夭折,結果這些國家隻能持續地依賴先進工業國的技術和產品。台灣雖然沒有在1997年沒頂遭難,但是仍然得要年年應付熱銭的湧入湧出;這些熱銭在股市賺的隻是一比一的純搶劫,亦即台灣股民每損失一塊銭,美國人就賺到了一塊銭;但是熱銭進出所造成的匯率波動,則會增加實體經濟進出口的風険和成本,這些損失是純浪費,台灣工商辛苦創造的成果就這様從人類社會中消失了。
這點就是美元的金融霸權最邪惡的一麵。其基礎在於美國的金融界利用美元的霸權壟斷了世界金融交易。當尼克森打破了金本位的時候,世界金融界變成了一個大賭場,而美國的金融行業成了莊家。莊家不在乎資產的價格是漲還是跌,隻要價銭在變動,他們就可以從中抽成得利。因此這些國際金主當然就唯恐天下不亂,想盡辦法來顛覆其他國家政治、社會和經濟的穩定,而其主要手段,就是宣傳。在政治上,隻要你不對美國必恭必敬,你就是自由民主的敵人,美國會資助各式各様的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任何一小撮人有任何不滿,就有一個NGO來告訴你那是政治製度的問題,必須經由顏色革命來全盤推翻現有的政府和體製。好玩的是,美國對內的宣傳完全是另一套,也就是民主的真諦在於寛容妥協;如果有人抱怨金主們扼殺國家經濟而自肥,那就是邪惡的階級鬥爭,必須以公權力全力打壓。在社會層麵上,美國除了最親近的忠狗之外,隻要一有機會就挑動其他國家的族群鬥爭,例如台灣,大家同文同種同宗同教,但是就因為移民的世紀不同,居然也有了撕裂族群的創口。在經濟上,美國更是一視同仁,不分敵我,絕對不允許別的國家穩定發展;首先利用美國經濟學人來鼓吹對美完全不設防,若是你不上當,就想盡辦法讓你的經濟遭遇突變,例如明明是辛苦工作賺來的貿易順差,在美國人手裏就成為操弄匯率的證據,由IMF出麵指責,美國政府則名正言順地用超級301之類的國內法倒打一耙,打撃你的出口工業。
IMF總裁Christine Lagarde與中共外長交談。Lagarde雖然是法國人,IMF還是受美國財政部指揮的。2012年,IMF受命轉發了一篇批評中共操弄匯率的“研究報告”,其實IMF的經濟研究員根本不同意這篇宣傳稿。在2012年十二月,有人把真相泄漏給媒體,由於證據確鑿,在加上世界其他國家的廣泛報導,最後連美國自己的媒體也得承認。不過紐約時報是打死也不會說中共一句好話的,要看例子,得到華盛頓郵報去:http://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economy/auditor-finds-imf-was-pressured-by-us-to-fault-china/2012/12/19/64979dae-4a11-11e2-ad54-580638ede391_story.html

【金融】【戰略】美元的金融霸權(五) 王孟源
中共當然希望能釜底抽薪,打倒美元的金融霸權。但是這有實際上的困難,主要是雖然中共已經有了世界第一的經濟和貿易量,工業產值更超過美國達60%以上,全球主要的金融機構都還在美國的手裏,再加上網絡效應,要讓人民幣一舉取代美元是完全不可能的。連最基本的開放人民幣自由交易,都有如把一把頂在自己喉嚨上的利劍交到美國人手裏,美國金主必然會藉機操弄匯率,打撃中共的進出口貿易。不過長期來看,讓人民幣逐步取代美元,是必要的,否則美國高興搶銭就搶銭,對中共的友邦更加可以興風作浪,深度打撃他們的經濟。
其實,現代的所謂國際貯備貨幣,有好幾個層麵,人民幣可以依此一步一步來走。第一步,是進出口實體貿易的定價改用人民幣。這是最簡單也最自然的一步,中共已是世界第一貿易國,隻要有耐心,再過幾年,自然可以把大部分自己的進出口貿易改用人民幣來交易。不過要兩個第三者也用人民幣互相交易,那就須要有所謂的定價權,我待會兒再討論。
下一步,是讓人民幣成為各國中央銀行外匯存底的一部分。歐元早已走到這個地步,但是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在這方麵是個麻煩。還好中共已經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和那些中央銀行們一個一個地簽貨幣交換協定。雖然很費事,但是在十年左右的將來,還是有相當的機會能達成這個目標。最新的消息是英國在上個月(2014年九月)決定把人民幣列入其外匯存底之中,成為第一個這様做的主要國家(英國的倒向中共是近兩年的事,詳見前文《美國的歐洲代理人板塊重整》)。目前IMF正在討論是否把人民幣加入SDR(Special Drawing Right,基本上是IMF的外匯存底);美國當然是反對的,但是歐洲很讚成。SDR的下一輪變動將在2016年一月生效,所以任何變動必須在2015年決定。未來這一年的幕後角力將會是很有意思的。
再下一步,是把美國獨家控製的國際機構解放出來,做到真正的多元共管。私人企業和銀行是不可能做這様無私的轉變的,所以中共的目標隻能放在IMF和世銀上。原本中共買下更多的股權的提案已經通過了IMF的股東會議,但是在今年初被美國國會否決了。(如果有讀者不相信我一直說的IMF實際上完全由美國控製,那請你解釋一下一個隻有1/6股權的國家如何單獨否決股東大會的決議?)所以中共在前兩個月創立了金磚銀行和亜洲投資銀行。這兩者都將在2015年開始運作,對被美國長期荼毒蹂躪的開發中國家,這是值得歡欣慶祝的事情。
再下一步,是國際天然原料的定價權,尤其是石油。俄國、委內瑞拉和伊朗是很希望從美元霸權裏解脫出來的,可是控製世界石油定價的是沙烏地阿拉伯,而沙烏地對美國在軍事和外交有百分之百的依賴,所以中共很可能會在這一步上卡住。美國也心知肚明,因此不管代價如何高昂,美國仍然要對中東處處幹涉,以保護其對沙烏地的影響力。除非美國筋疲力盡,決心放棄霸權,他是不可能在中東放手的。這也是歐巴馬的尷尬:一方麵須要Pivot向亜洲,另一方麵仍然須要保護自己在中東的勢力。當然這並非不可能達成;最理想的就是亜洲有台灣、日本、菲律賓和越南這様的代理人,加上香港和大陸內地的崇美派鬧事,如此一來,美國的硬實力就可以專注在中東。   最後一步,是全球貨幣交易改用人民幣為標準貨幣。這在可見的未來,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中共退一步,把最理想的目標設在二十年後,美元、歐元和人民幣三分天下,這仍然是很困難的。就在五天前(2014年九月30日),歐元和人民幣開始直接兌換,可是隻有一家中方的銀行願意充當做市商(Market Maker),雖然他的買賣價差(Market Spread)稍為小於歐元換美元再由美元換人民幣的價差之和,他的報價量(Market Size)很小,對大多數的客戶來說,還是走美元那條彎路方便。如果連歐元都行不通,其他的小貨幣自然不用提了。中共唯一的希望,在於完成李克強計劃用20年達成的產業完全升級,再加上軍事硬實力的對外投射,那麼或許在貨幣方麵也能如願。也就是,中共的崛起,必須在產業、軍事和金融三方麵,全麵均衡地發展,缺一不可。
總結來看,中共在未來十年內,雖然不可能推倒美元的霸權,但是像金磚銀行和亜洲投資銀行是很有意義的創舉,很可能會大幅削弱美國以金融手段剝削開發中國家的能力。這對世界經濟來說,將是一個大福音。

【後注一】紐約時報在今天(2014年十月9日)發表了一篇文章,叫“China's Plan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Bank Runs Into US Opposition”(“中國的區域開發銀行計劃遭到美國抵製”,詳見http://www.nytimes.com/2014/10/10/world/asia/chinas-plan-for-regional-development-bank-runs-into-us-opposition.html?_r=0)。原來美國在幕後威脅利誘其“重要盟國”(亦即澳洲和南韓)不得加入。美國的藉口永遠都是很光冕堂皇的,這次是為了“環境保護”,阻止新燃煤火電厰的建立。當然美國自己的燃煤火電厰的熱效率隻有40%,而中共的最新技術是世界第一的上海外三火電厰的45%,在未來幾年從600 ℃升級到700 ℃超超臨界技術之後,將達到50%,可是美國當然不會浪費銭像中共一様做全國火電厰的技術升級。美國有150年是世界第一的燃煤汙染國,隻在最近五年才因為發現了世界最大的頁岩氣礦床才改建燃氣火電厰,現在卻用這個藉口來確保自己用金融手段偷搶拐騙的自由,附帶地也創立了新的國際規則:連低度開發國家也不能建燃煤火電厰;可是除非你有自己的天然氣,燃煤火電厰比其他電厰便宜一半,也就是很多開發中國家將會因美國的阻撓而缺電。別的國家的經濟發展出問題對美國是件好事,對世界呢?
【後注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於10月10日表示,一些國家已經開始使用人民幣作為國家外匯儲備貨幣,隻是“還不願意說出來”,其中包括一些發達國家。此前,已知將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貨幣的國家為尼日利亞和白俄羅斯。歐洲央行本周將討論是否將人民幣作為其外匯儲備貨幣之一。
2014年七月15日,金磚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NDB)正式成立。美國隻付IMF的1/6資金,卻有100%的控製。中共則貢獻了41%的資金,卻隻有1/5的控製權。誰正誰邪,一目了然。

所有跟帖: 

明白人! -火頭- 給 火頭 發送悄悄話 火頭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28/2015 postreply 07:19:0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