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稠繆說台灣(5)——台灣的文化大革命
隨著台灣政壇的領導人的替換,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台灣政治的跌宕起伏在向中間靠攏。台灣民眾對政權更迭,越來越習慣。但台灣作為一個現實存在的政治實體,其曆史不可能以修改教科書來解決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台灣和日本一樣的鴕鳥政策),其經濟不可能重回農耕和自給自足的狀態,國際政治的高度融入化(globalization不是internationalization)和互相依賴。
對比中國大陸的經濟的發展,和政治改革的相對延後。反觀台灣,其經濟發展的相對滯後。到過台灣的人,多會說台灣還在文化大革命。中國大陸從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的交替中,保持政治路線的相對穩定,和對外政策的基本一致,這是近代文明史的另一個奇跡,這個奇跡,不亞於每年7-10%的增長的奇跡。學過“資本論”的都了解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早期資本積累階段的殘酷性。作者相信,馬克思在這一問題上的描述,對過去30年中國也是非常的合適。更不用說對台灣而言,是完全的正確。台灣在國民政府退到台灣以後的經濟發展,也是一個從“國富民窮”開始。今天我們所談論的王永慶,郭台銘都是台灣十大建設以後的人物。他們的財富積累的過程不會比中國大陸的同一類人來得仁慈。迪化街的財富積累形式還是今天台灣的主要形式。
但今天台灣已走入了經濟是以意識形態為導向的政治問題的時代。如果作為一個民選領袖簽約權都受到民眾的製約,那這樣的一個政體是有問題的,更何況馬英九在這個問題上的一再退讓。這一退讓不是馬英九個人的退讓,而是馬英九作為民選領袖對其法律所賦予的責任的退讓。這個退讓是至少是前無古人,我不敢說後無來者。這樣的民選機製的優點是什麽?值得我們去思考。從這個意義上講,台灣的文化大革命,民進黨和國民黨兩黨都有不可推卸責任。
民進黨在群眾運動上比國民黨有經驗,更有能力。但是社會的發展,不是因為群眾運動。社會的發展,柏拉圖早在2400年前的“理想國”(The Republic)已定義,主要有社會精英所推動(和毛澤東思想有違背)。台灣的精英在努力工作的今天,更在考慮民進黨執政時移民海外。台灣精英的移民在陳水扁當政時達到高潮,據作者對台灣的了解,類似的高潮正在醞釀。中國大陸已成為美國以外另一個落腳點。大陸對吸引這些人的政策還有待完善。如果大陸對這一波的離台,戰略戰術成功的話,將是對整個台灣經濟到人才到政治的釜底抽薪。10年後的台灣青年,會是一群沒有工作更是沒有希望的一代。如果又不願離開台灣的話,剩下的隻能是自生自滅的了。
民進黨成功地贏得五都選舉,其策略是利用甚至引導民眾“仇富”。這是一味毒藥,這味毒藥的負作用(adverse reaction)(不隻是副作用,not a side effect)會慢慢的發酵。民進黨的台灣會是一個慢慢被抽絲的台灣。民進黨在選前無法圓出一個理由,讓台灣的企業家留在台灣。麵對著名企業遠雄和柯文哲的戲文,我相信台灣的大企業會加快“挺進大陸”,因為他們知道,革命對他們意味什麽!他們也曉得,全世界不革命的地方(或已革好命的地方)隻有中國大陸。
毛主席地下有知,也會更加的安慰——“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正在台灣實現。也應驗了毛主席的另一句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