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內部對侵華存在什麽分歧?

來源: 張誌軍 2015-05-06 05:05:1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061 bytes)

對於侵華戰爭,日本在華北事變後出現“擴大派”與“反擴大派”

1935年華北事變後,中日關係愈發緊張。日本軍界內部,就是否繼續擴大對華戰爭,分化為“擴大派”與“反擴大派”兩個陣營。

其中“擴大派”以陸相杉山元、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為首。他們基於中國國內“反日”活動的增多,堅持必須“對華一擊”。1937年3月,日本駐華武官喜多誠一等匯報,“在收複滿洲以前,蔣介石政權的抗日政策恐繼續不變。希望以我對華北讓步,(換取蔣政權)取消抗日政策之類的見解是極大的錯誤。”同時判斷,日蘇一旦發生戰爭,中國亦不會保持中立,需“在對蘇開戰前,首先予中國一擊,用以挫傷蔣政權的基礎。”①東條英機也上書軍部,“如為我軍力所允許,首先對南京政權加以一擊,解除我背後的威脅,此最為上策。”②

與其相對的“反擴大派”以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石原莞爾為代表。石原莞爾的核心思想是“世界最終戰論”,即日、美終須決戰。在此之前,日本要全力建設“滿洲國”,充實國力,全力對付蘇聯。對中國,奉行所謂“日支親善”,讓中國成為“東亞聯盟”中的一員。

中蘇兩國國情的變化,也讓石原莞爾反對擴大侵華戰爭。1935年,國民政府在英國援助下進行了“幣製改革”,並與英、美簽訂了商業、鐵路等貸款協定,讓日本與英美在華利益的衝突更加顯現。另一方麵,蘇聯不斷加強在遠東的軍事力量,屢屢與日軍發生摩擦,使日本的“滿洲經營”麵臨威脅。③

基於以上原因,石原莞爾建議,“帝國要放棄其過去的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停止運作“華北分治”。在石原的影響下,林銑十郎內閣在1937年4月製定了一項對華政策:給南京政權以麵子,使之拋棄容共、依靠歐美的政策,大力推進經濟開發合作。但隻過了一個月,林內閣就倒台了。④

架子車上的石原莞爾。架子車上的石原莞爾。

七七事變後,石原莞爾反對擴大戰爭,建議日軍“撤至山海關”

“七七事變”爆發後,東京“軍中央部的方針極度混亂。甚至對事態的將來也未能確切預測,對南京方麵是否企圖進行全麵戰爭,不論在參謀本部或陸軍省都按各自的想法采取行動。”這使“擴大派”與“反擴大派”趨向正麵衝突。

7月8日,陸相杉山元命即將退伍的4萬名步兵繼續服役。東條英機控製下的關東軍發表聲明,對事變表示“極大關心及重大決心”,令部分關東軍隨時待命。朝鮮軍司令官小磯國昭也向中央建議:應以此為契機,實現征服中國之雄圖。朝鮮軍一部也進入戰備狀態。⑤

石原莞爾則據以往的判斷,相信對華戰爭必將是長期戰爭,會持久地消耗國力,因此令作戰部製定了“不擴大”方針。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被石原說服,命令中國駐屯軍:“為了防止事件擴大,應避免進一步行使武力。”石原還向杉山元說明,一旦走向全麵戰爭,“勢將陷入無底泥潭”,建議將華北駐軍“一舉撤至山海關滿華國境”。⑥

但最終“擴大派”占了上風,他們認為“隻要將少數的兵力一舉投入到戰場,就能獲得重大勝利”,非但能如處理“滿洲事變”那樣,迅速解決華北事變,還不會招致美、英、蘇等國幹涉。裕仁天皇向杉山元詢問:“事變的處理還要多長時間才能看到希望?”,杉山元樂觀地回答:“事變將在兩個月內得以解決。”⑦由此“擴大派”掌握了侵華戰爭的主導權,“不擴大派”沒能製止戰爭。

至日軍攻占上海、南京,戰爭依舊沒有結束的征兆。因與東條英機不和,已被迫離開參謀本部的石原莞爾警告說:“即使奪取了漢口,蔣介石政權也可能不會倒台”;“假如蔣介石被推倒”“四億的中國人也不會屈服”,建議當局“應縮小戰爭規模,防止國力消耗”“要把握好時機,從速實現和平”。⑧如其所料,日軍被陷於侵華戰爭,直至失敗。

對於日本軍界的以上分歧,蔣介石在戰前不僅了解,且試圖加以利用。皇道派主張擴大侵華,打倒國民政府;統製派是“反擴大派”,隻要求中國承認“滿洲國”,即可“共謀親善”。國民政府的外交運作,遊走於兩派之間,利用其矛盾,得以在“七七事變”前,勉強維持住了華北的主權。⑨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