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949年開始,兩岸關係一直都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隻不過以前是政治與軍事的鬥爭,現在和未來都是生活品質與個人發展空間的競爭。可惜台灣浪費了太多精力在統獨與省籍的爭議上,反而使該關注的真實問題被漠視了至少二十年。
台灣的民主化進程遙遙領先大陸,十年內不需要擔心被大陸追趕過去。不過,民主隻不過是生活品質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看著滯美不歸的老一輩讀書人,甘願忍受種族歧視,在異文異種的地方當二等公民,你就知道:發揮個人才華,以及讓後代看得到未來,這往往比政治地位的平等更重要。但是,站在今日的台灣,你看得到下一代的未來嗎?
有不少經濟學者預言全球經濟發展遲緩將成為常態。在這種局勢下,強者將吞食弱者的市場份額與利潤來壯大自己,台灣的生存情境很可能會越來越險惡。在這種局勢下,技術進步是國際競爭與生死存亡的關鍵。
但是,韓國的產業技術已經超越台灣,並且會為了維持其優勢而阻撓台灣的產業升級。偏偏,大陸的追趕與超越趨勢使台灣的產業升級空間更加狹窄。國際代工的產業鏈早已繞過台灣,直接登陸上海,台灣的代工產業越來越艱險;大陸的手機已經做得比台灣好,品牌比台灣多,海外市場遠比台灣大;大陸的觀光旅遊資源遠比台灣豐富,文創產業發展比台灣更積極而迅猛。如果局勢發展繼續這樣下去,未來台灣的第一流人才或許將紛紛為大陸所用,而以前的順口溜可能會變成「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大陸」。其實,當越來越多高中生選擇去大陸念大學時,我們就該認真想想:大陸在臺灣人心裡的地位,是不是已經開始取代美國?
不隻是經濟上的競爭問題,連文化、資訊與媒體的競賽上台灣都頹勢環生。不管是實體書店或網路訊息,簡體字的資訊在質與量上都已經大幅超越台灣;當台灣的電子媒體激情地在操弄統獨與省籍情結,並且在新聞報導上無腦化時,有檢查製度的大陸媒體卻供給民眾遠比台灣更優質而豐富的國際資訊和視野。你有沒有想過,簡體字或許會變成我們下一代主要的資訊來源?
其實,省籍根本就是個假議題。隻要去一趟大陸,就會知道:在大陸人眼中,台灣的外省人和本省人都叫「台灣人」。
統獨也是假議題。一來急統跟急獨都是兩岸人民不想要的,二來兩岸的戰爭也已經不可能:戰爭險太貴而大陸的外貿太重要,中南海比台灣更加擔不起這風險;大陸的富商太有錢,哪個軍區司令衝動想不開,他們都可以籌出足夠的資金搞定軍區司令,或把他拉下來換人做。以前說「統獨隻能做,不能說」,現在是「不能做,也沒必要說」。
其實,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隻有民生的競賽是真的,其他都是中短期內不可能改變,長期發展由民生的競賽決定。如果有一天大陸比台灣更適合人居住,即使還沒統一,台灣人大概也跑光了,還談什麼統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