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獻徵 : 網路世代的憤怒與希望

來源: 互聯網 2014-11-30 00:53:2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338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互聯網 ] 在 2014-11-30 19:40:03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觀察這一次的選舉結果,最特殊的地方是網路世代的影響力。
 
過去觀察選舉勝負,無非傳統分析法:藍綠版塊、輿論、路線、族群、國家認同、階級等,但這一次的結論卻讓過去的各種預測失靈。過去看輿論,主要是幾大報、電視談話節目、民意測驗等。但隨著台灣媒體各擁立場,主流媒體已難呈現全麵民意趨向,談話節目也容易被利益操作,因此失去準確度。
 
藍綠版塊的基本盤也隻能預測過去的世代。過去切割藍綠,主要是省籍、統獨。兩岸、經濟發展論等。這就是選舉到後來,連戰、郝柏村等努力宣傳的,其目的正是要藍綠的意識形態切割,以召喚藍營的選民。而藍營依過去選舉結果推測,台北市基本盤應有55%,但這一次都失靈了。
 
但國民黨未曾注意到的是:對此種陣營路線有歸依感的人,大體是40歲以上,對省籍、統獨意識形態有固定觀念的人。但對40歲以下的人,他們成長於省籍早已融合的環境,而統獨在2000年政權輪替後已漸漸失去衝突動力,反而大陸的民主化與否,才是關注的焦點。是以此次選舉中,國民黨能召喚的主要是老世代的支持者,但柯文哲看出此點,用新世代去召喚家裡的長輩出來投票的方式,加以破解。
 
再看民意測驗。民意測驗的使用大體是從電話本中依地區抽樣,依賴的是傳統通訊方法──家中電話。但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使用手機,互相連繫使用FB、Line等免費軟體,根本和傳統民調無關。如此一來,民意測驗也麵臨一個不可測的世代人群。
 
而這些族群,正是發動了反核串連、凱道種田、洪仲丘大遊行、太陽花學運的世代。它的人數有多少呢?表麵上看,遊行人數幾十萬人,但在網路中所形成的動力與傳播效應,是難以估計的。因此,用傳統方式去切割選民,在這一代是行不通的。
 
更明確的說,藍營在網路世代中,沒有得到多少支持,甚至有負麵效應,但一開始就未曾警覺注意,也未培養足夠的網路支持者,才有這種結果。
 
然而有這種結果也不令人意外。因為網路世代要求的是社會正義、公平分配、弱勢關懷、邊緣互助、人文理念等,它和國民黨動輒以大財團出麵表態的選舉方式,完全是兩個世界。國民黨未曾認真對待這個世代的心願,失去幾乎一整個世代的支持,最後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其次,國民黨缺乏論述,也是失敗主因。網路世界不是靠財力與委託公關公司去做網路活動,就可以達成。而是靠一群有理想、有熱血、願意付出的人互助完成某些共同的計畫。這模式近乎網遊的結隊打怪。他們並非為利益服務,甚至還要付出時間、金錢,但一種完成計畫的成就感,一種熱血理想得到肯定的滿足感,遠遠超出利益。所以它需要一個理想,一個說法,一種召喚。
 
現在的國民黨隻剩下權位算計,所有權力集中於少數人,誰還說得出理想理念呢?坦白說,吳誌揚不該輸,朱立倫會大贏,新竹市不會輸,台北市也不會輸這麼多。但整個結果卻隻讓人感到,這是整個年輕世代在表達他們的憤怒,對執政者的憤怒。選舉結果,也正是在表明他們急欲改變的希望。
 
(作者為傳播學者)
 
2014年11月30日 04:10
楊獻徵 《中國時報》
 

+++++++++++++++++++


科學、行銷、科學行銷 - 羅賽塔號對台灣科學傳播的啟發

文 / Y博士
http://pansci.tw/archives/70234

在過去的幾天裡麵,我身邊的朋友不管是不是科學人,多多少少都能夠聽見大家對羅賽塔號的討論,也能看見臉書上的發文。如果說人類登陸月球值得紀 念,那麼第一次有探測船登陸彗星,這件事情絕對會留名青史。隻要連到BBC或CNN 的網站,保證你一眼就可以看到羅賽塔號的相關連結。
 
不隻這樣,羅賽塔號登陸的消息也登上紐約時報的頭版,而國內報紙最支持的,莫過於《蘋果日報》在A2版麵,用全版的篇幅報導,這一件事也被王丹放上他的臉書。除去科學本身的意義,從羅賽塔號的登陸,我個人有四點觀察:
 
第一點是羅賽塔號的預算規模,在十年的計畫期間,羅賽塔總共花費了500多億台幣(編按:14億歐元)。這個預算規模,跟教育部頂頂大名的「五 年五百億」計畫差不多,也差不多等於一個花博,加上2017年舉辦的世大運。把這筆錢給台灣,可以建兩個大巨蛋,讓華航買六架最大的客機空中巴士 A380,或者是10分之一的高鐵(驚!高鐵好貴!)。這500億劃算嗎?在我看來絕對劃算,因為計畫的成功,不隻是科學探索的勝利。就算不幸失敗,這十 年來培養的設計、工程、技術的高階人才,絕對偷也偷不走的,別人學也學不來的資產,而且還順利攻佔全世界的媒體版麵。劃算嗎?既可留名青史,又可博得好名 聲,硬衝兄,要不要投資一下科學事業?
 
第二點,ESA的行銷策略,絕對是有備而來!很顯然,這年頭講究包裝和行銷策略,不然隻是花錢買業配。但是各位別搞錯了,科學行銷不是要讓大家 買產品,而是要讓大家更了解科學家在做什麼,畢竟科學家使用的經費是來自於納稅大眾,有義務也有責任,接受社會大眾的檢驗。以羅賽塔號來說,新聞稿的發佈 一定經過設計,因為議題的設定有話題性,每天丟出媒體有興趣的主題。而且網頁資訊相當豐富,完全以影像、影音取勝。有興趣的讀者請看看羅賽塔號的專頁,設 計精簡,資訊一目了然,還可以在各大社群網站上分享,更別說先前那幾支在網路上流傳的動畫影片,絕對是高成本製作。小弟孤陋寡聞,不知台灣有哪一個科學計 畫,可以把資訊這樣公開透明地公布給廣大的納稅人,還請各位鄉民大人指點!
 
第三點,媒體報導仍然以外電為主流。沒錯,我承認這是ESA 的功勞,這樣的科學大事件,居然很少看見媒體把本土科學人的回饋、意見放進報導裡麵。簡單的google一下羅賽塔號,一共有267篇報導,而蘋果日報不 愧是報業的領導,可以訪問到與彗星研究的有關學者。但是,整個台灣與太空科技、天文研究有關的專家(具有博士學位),保守估計起碼有一百位以上,隻要稍稍 用點力,或是聯絡泛科學的Z編,應該可以輕易找到有熱情傳達「正確」科學知識,也願意上關鍵時刻的專家學者。
 
第四點,是台灣科學新聞的入超。我們常常說要與世界接軌,宣傳台灣的軟實力。在科學研究這檔事來說,台灣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很難登上國際版麵。 我們經常看見在媒體上看見「英國研究」,「NASA指出」這幾個關鍵字。國內媒體報導羅賽塔號篇數高達267篇,但是台灣的研究卻很少登上國際的舞台,為 台灣發聲。我想,台灣的外交部一定有很多對外宣傳的管道,隻要橫向聯繫一下科技部,馬上可以宣揚台灣的科學軟實力,這豈不甚好。
 
最後,廣告一下,是「彗星」,不是「慧星」!

 

所有跟帖: 

把國家前途交給這些年青人,令人擔憂 -ROCChinese- 給 ROCChinese 發送悄悄話 (14 bytes) () 11/30/2014 postreply 05:47:56

年輕人是容易被輿論潮流引導的。 -Minor- 給 Minor 發送悄悄話 Minor 的博客首頁 (3 bytes) () 11/30/2014 postreply 10:36:1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