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終於失控了。

回顧整件事情的起因,是一名立委以爭議手段完成服貿協議的委員會審議,被指違反立院職權行使法,依此盤據國會議場達一星期;又在得不到政府讓步後,進一步進占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因」與「果」相較,是否符合比例原則?

學生攻占立院後,訴求迅速從「反黑箱」、「程序正義」變成「反服貿」。學生或其支持者,經常援引24年前的「野百合」學運,但當初時空背景是萬年國會無法改選,卻又需其成員「自廢武功」,提出修憲才能解套,因此處於製度自身無法解決的困境。

相較之下,是否支持服貿協議,隻能算是政策差異,如果因為擔心己方主張無法在「數人頭」當中得勝,就不惜衝入國會癱瘓議事。這不叫民主,這叫作獨裁。

民主製度的基本精神就是服從多數,近年來台灣內部卻流行一種論述,認為可以直接定義對方的「不法」、「不義」,然後便替自己戴上「捍衛民主」的道德光環,任何法律與公權力都不適用,自己的立場就是「人民意誌」。

這種偏差觀念的造成,立法院近年的作風難辭其咎。王金平院長凡事強調圓融,凡事都用「喬」而不願表決,結果讓「少數服從多數」的基本觀念為之湮滅。

民眾盤據議場多日,王金平卻堅持無關「國會警察權」,而是「社會治安問題」;問題是國會內的治安問題,難道不是國會議長應該負責?王金平或許認為又是馬、江給自己「穿小鞋」,不願幫他們背黑鍋,但藍營高層間的恩怨,是否該將國會尊嚴當作彼此爭鬥的籌碼?

對馬、江來說該檢討的是,如果自認服貿協議的確是福國利民的不二良方,但從兩岸開始談判,至今超過一年,行政部門是否曾經努力向民眾宣傳其優點,對於外界的不實耳語迅速滅火?

事後觀之,行政部門不僅對民眾的宣傳不夠,甚至對黨籍立委的溝通都不足,似乎認定自身擁有國會多數,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從對反服貿聲浪的低估,到立院、政院連續兩次警力不足被攻占,都顯示政府因循馬虎的積習。以這種心態操持國政,實在令人擔心。

 

鎮暴警察24日淩晨發動驅散,強製驅離反服貿的學生,過程中不少警察以盾牌推擠平躺的學生。(記者黃義書/攝影)
鎮暴警察24日淩晨發動驅散,強製驅離反服貿的學生,過程中不少警察以盾牌推擠平躺的學生。(記者黃義書/攝影)
slideshow
行政院辦公室遭大肆破壞。(記者陳柏亨/攝影)
行政院辦公室遭大肆破壞。(記者陳柏亨/攝影)
slideshow
學生自備鋁梯爬上行政院二樓。(記者王騰毅/攝影)
學生自備鋁梯爬上行政院二樓。(記者王騰毅/攝影)
slideshow
學生與警察對峙,並不斷推擠。(美聯社)
學生與警察對峙,並不斷推擠。(美聯社)
slideshow
一名受傷的抗議者在醫護人員攙扶下離開。(美聯社)
一名受傷的抗議者在醫護人員攙扶下離開。(美聯社)
slideshow
占據行政院的民眾24日清晨遭警方強力驅離。(記者許正宏/攝影)
占據行政院的民眾24日清晨遭警方強力驅離。(記者許正宏/攝影)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