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諾丁漢——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政府官員上周舉行了60多年來首次官方層麵的會談。會談平淡無奇,雙方就建立溝通渠道和其他操作性的安排達成了有限的共識。但是這番會談象征著在台灣總統馬英九(Ma Ying-jeou)任內兩岸關係的增強。
自從2008年當選以來,馬英九就對中國大陸采取了和緩的立場,推動了一係列合作政策,包括一項自由貿易協議。盡管多數台灣人強烈主張維持台灣事實上的獨立,但馬英九卻開啟了一個與北京建立更緊密聯係、開展政治談判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推動這種趨勢的力量是經濟往來,但趨勢本身卻更為複雜,並非僅僅出於經濟原因。
馬英九在2008年擔任總統後宣布,與前任相反,他會接受北京的底線立場,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馬英九的明確保證,迅速使得兩岸的運輸聯係得到增強,對外交盟友的爭奪暫時停止,在犯罪、食品安全、旅遊和教育方麵也達成了協議。
然而台灣與大陸的分離,仍然會讓中國大陸的領導人回想起19世紀末殖民者,尤其是日本的欺淩。新任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中國夢”樹立成了其領導班子的口號,目標是重新奪回“百年民族恥辱”中失去的尊嚴,這一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收複失去的領土,主要是台灣。在遭遇了一係列軍事上的挫敗和別國的入侵之後,中國在1895年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這些挫敗和入侵之後不斷給中國人帶來不快。在內戰中負於共產黨之後,國民黨及其軍隊和支持者被迫逃到了台灣。國民黨統治台灣時,實行了40年的戒嚴,之後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將台灣引向了民主。
習近平直到最近幾個月才有精力處理台灣問題。自從2012年末升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習近平一直在忙於鞏固勢力、推行雄心勃勃的計劃來改革經濟,同時還啟動了一場內部的反腐敗運動,並著手應對日益惡化的對日關係。
去年10月在巴厘島舉行的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會議上,習近平顯示了著力推動政治對話的決心。當時他對一名台灣代表說,取得政治解決的進程必須加快。
習近平如今已將家裏的事務打理得更加有序,而此時對大陸態度友好的馬英九也進入了總統任期的最後兩年,雙方的陣營中都重新產生了一種緊迫感。
馬英九的很多反對者,包括國民黨內的那些,都指出他追求與中國大陸建立聯係的熱情,並不符合民意。過去20年中的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一直都主張以某種形式維持現狀,去年開展的最近一次民調顯示超過80%的受訪者持這種立場。支持立即統一或未來統一的比例不足12%。
到2016年,選民會走向投票點選擇馬英九的繼任者,屆時馬英九的路線會麵臨考驗。盡管有人表示馬英九過於順從迎合,但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如果總統仍由國民黨人擔任,台灣對大陸的這種政策仍會延續。相反,如果民主進步黨(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獲勝,可能會為台海關係帶來一段不確定的時期。長期堅定地捍衛台灣自主性的民進黨,也表現出了與大陸接觸的意願,但民進黨最近提出的,作為兩岸關係基礎的政治綱領卻迅速遭到了北京的回絕。
然而即使民進黨的勝利會使進程放緩,但也並不會改變兩岸關係拉近的長期趨勢。
台灣經濟依賴於貿易,而中國大陸是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也是台灣巨額貿易順差的來源。在台灣製造企業的供應鏈中,中國大陸處於中心地位。台灣的對外直接投資中,有80%流向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協議中一份針對服務和貿易的重要附屬協議仍在等待台灣立法院批準。
除了這種經濟上的互相依賴之外,中國大陸還在以許多其他方式對台灣施加影響力,產生了難以長期抵禦的力量。大陸與台灣隔海相望的區域布滿了導彈。中國大陸施加的影響及其表達的反對,製約了台灣在國際社會的活動,包括簽署其他雙邊和地區性經濟協議。中國大陸也對在大陸居住的數十萬的台灣商人施加這影響,而且也開始瞄準台灣政治,據稱會在選戰中做出捐助、鼓動有影響力的支持者,並且投資台灣媒體。
麵對這些強大的壓力,台灣可以動用的資源很有限。它最有力的武器是茁壯的民主製度,台灣的治理模式為台灣在國際社會贏得了道義上的支持,這對中國是一個重要的製約。任何一個主政台北的領導人,在嚐試維持事實上獨立的現狀時,都可以有理有據地指出,政府隻是在遵從公眾的意見。
原文刊載於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40219/c19sulli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