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送來一篇李承鵬的台灣遊記,談台灣垃圾不落地的情況。
文章中李承鵬用誤以為是“快閃行動”還是“傳銷組織”來表達每天看到一隊人站著、等著又忽然消失了的不解,當他得知大家是為了不讓垃圾落地而風雨無阻地每天等待垃圾車的到來,表現出訝異萬分,大眼略帶誇張又不失幽默的文筆倒讓我發覺我已習以為常的事情竟又如此不尋常。
但我首先浮上腦子的卻是台灣1997年曾有的“垃圾大戰”,民主化之後,各地自主意識抬頭,都不願新建垃圾掩埋場,也拒絕別的地方的垃圾運入境內占用自己的掩埋場,於是一些地方無力清運垃圾,當地老百姓隻好各自為戰,發揮“以鄰為壑”的精神,到處找“垃圾場”,隻要一個街口沒人管,一小段時間內,一包垃圾丟下去,就迅速變成一堵垃圾牆,使附近社區又臭又髒,惡水亂流,政府無力解決,隻好不斷地灑石灰粉和消毒藥。所以十六年前的台灣人還是垃圾亂丟,沒環保意識,這十多年隨著台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不但沒有增加,還因為人人隨手作環保,作垃圾分類與回收,而減量了百分之四十五,其實這結果真是全民努力得來的,來之不易。
大眼說的對,垃圾不落地,分類回收,愛護社區環境,在台灣都是逐步演化來的,韓寒把很多今天看到的結果當作中華傳統文化美德的遺緒,無乃是過於簡化了。但大眼問的一個問題,演化是如何開始的,倒讓我想了又想卻給不出一個準確的時間,社區自治的精神,社區環保的理念,環保規範的形成,相互監督的有效、相關法案的通過,相應係統的建設,執法的深入,層層相因,何時為始,何事為因,我還真說不出。當然,大眼要把台灣商人不仿冒環保用塑膠袋,一般人不購買仿冒品歸因於民主化後台灣人的主人翁精神,似乎又是另一類的簡化。
複雜適應係統的理論告訴我們,係統演化是一個結構與行為共同演化的過程,人的行為與人際間的關係總是慢慢地在演化,社會關係網絡結構也悄然在變化,結構變化到一個關鍵節點時,會“湧現”出創新事物與集體行動,持續的集體行動會加速結構與行為的演化,也會促成製度的改變,整個係統因此而轉型,結構、行為與製度都變了,這過程往往潤物如細雨,悄然無聲息,但十年、二十年回頭一看,才發覺整個社會、政治、經濟製度都發生了天旋地轉地改變,但卻隻是係統轉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往往是係統由下而上的演化,水到渠成時再由上而下地改變製度,係統轉型會十分順利,不顧係統演化的方向與力量,由上而下的“頂層設計”,經常得到的是立意雖好卻被扭曲的改革,以及變了調的製度,徒增折騰而已。民主製度當然是台灣這二十年社會演化的一環,但政治製度隻是製度演化的一環,而製度的改變又往往隻是社會演化的一環,並且經常是果而不是因。
回想這二十多年來台灣的社會轉型,有太多的重要事件,但又好像沒有一件事是關鍵性的,很難歸類到單一的因素,有行為的變化,有人際關係和社會結構的演化,也有製度的新建,把這一段社會轉型中行為、結構與製度共同演化、交互影響的過程描述出來,會是極有意義的研究。其間一件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2004年時我長住在桃園,回台北也都是開車而很少見識台北的大眾交通情況。剛剛因為桃園火車站前人們無公德亂停車,亂到三排並停造成交通堵塞,害我丟了火車,深感台灣人“不文明”、“沒公德”。一次我回台北,下了火車,雖然人很多,排隊很長上不了電扶梯,但所有的人都井然有序地排在右道,讓出左道給有急事的人跑上去,沒人會爭先恐後而站在左道上。我看了很訝異,和住在台北的朋友講,他們卻“見怪不怪”,覺得台北不就是如此?我搬離台北一段時間,反而觀察到了行為的改變,問台北人為什麽?被問的人隻會說大家都排隊,你怎麽好意思插隊呢?不會有人高言讜論說自己的家鄉自己要愛護,也無法推論是不是民主改革了,大家就更有主人翁精神了,但演化卻真真實實發生了,反而是身在其中的人完全感覺不到。
台灣的社會轉型還沒有全部完成,其實上一波“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大致解決了,但新一波的問題又來了,還在考驗著台灣社會複雜適應演化的能力。然而身在其中的人可能早就“見怪不怪”了,李承鵬從外麵來,才敏銳地感受到其中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