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九個印象 2010-6-6 16:12

上海,我去過很多次了。在北京生活了15年,所以上海這個城市所表現出來的與北京截然不同的特點讓我印象深刻:繁華、擁擠、嘈雜。這是我對上海的基礎印象。  
前幾天去了杭州上海,這次刻意走進了少在媒體曝光的上海市井深處,想去體會一下真實的上海。不過,有些出乎我意料。
印象一:蒼翠綠色。
上海的綠色讓人心醉,那蒼翠欲滴的翠綠讓人心曠神怡。這與上海所處的地理環境有著直接的關係,這些綠色在北方是很難看見的。當然,園丁的辛勤養護也是居功甚偉了。

印象二:地鐵快捷。
上海地鐵現有8條運營線路,線路延伸至市區各方向,總的來說很方便快捷,換乘點也多,像人民廣場三站換乘大廳著實壯觀。由於地鐵線路的分布均勻,市民出行比較方便。
印象三:街頭流行普通話。
曾經聽說,在上海說普通話會被人瞧不起。記得1998年,同事在商場因沒聽懂上海話被售貨員用上海話數落了好半天,那次,我的同事恨透了這些排外的人。
這次不同了,走在上海街頭巷尾、車站地鐵、商場樓宇,大家都在說普通話。表弟告訴我,現在在上海,普通話是通行用語,有:“內環內說英語、外環內說普通話、外環外說上海話”的說法,還說如果你進入一家公司,公司員工都說上海話,那麽這家公司效益一定不好。
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普通話終於繼英語後成為被上海人認可的外來語了。
前兩天看到一個電視節目:幼兒園學生學說上海話的繞口令,幼兒園老師說這是搶救上海話所進行的教育。聽著很誇張。不過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一個問題:社會不是封閉的,外來人口向這個社會融合的趨勢逆不可擋,也迫使上海變得包容了——起碼在語言上是這樣吧。
印象四:湯包鮮美
上海灌湯包最有名的要數南翔小籠,城隍廟那有這麽家店麵,很好吃,不過北方人可能吃不習慣,因為是鹹甜口味的。生煎也好吃,吳江路的“小楊生煎”生意火爆異常,3年前過去還是個很不起眼的破舊店麵,現在已經有了六、七家連鎖分店了,僅吳江路緊挨著的兩家店,門口總是排著十幾米長的隊,等候買生煎。上海的湯包真的可以一試,北方吃不到那樣地道的上海風味湯包。當然也有其他美食,不過我不是很感興趣罷了。
印象五:摩天之都。
上海超高層建築很多,這是大家知道的。圖上的金茂和環球金融恐怕已經成為上海的名片。這些摩天設計精倫,很是時尚,隻可惜部分區域建築總體設計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多少使這些摩天的效果打了折扣。
印象六:老街肮髒。
上海這個時尚之都有著霓虹閃爍、摩天入雲的現代都市風采的一麵,不過也有著殘破、肮髒的角落,而且還不在少數。不用走遠,隻要在外灘、南京路周邊的街道走一下,你就會知道我所說的非虛。雲南南路美食街,街麵汙水縱流、垃圾成堆,趕上下雨天,簡直沒法入腳,再好的食欲也會被眼前肮髒的一麵所打消。一點都不誇張,在北京市區內再破舊的街巷也決不會有這樣的場景,這其實是大出我的意料。
也許有人會說你去的是不好的地方,我們也有天鑰橋那樣幹淨時尚的美食街。不過我想說的是,在外灘、南京路,這些上海“名片”地區的街巷,存在著大量的這些街道(決不是死角,是整條街),讓外地遊客對上海的印象大打折扣,起碼我的一位第一次去上海的朋友就常在我耳邊說:“上海太髒了”,且直呼:“真沒想到上海是這樣的。”
我沒拍照片,實在是難以將這些場景記錄下來,大家有機會自己去看吧。
印象七:城市管理水平遠沒有傳說中的高。
總有人告訴我,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比北京強很多,很先進。不過,現在我不能認同這個觀點。上麵說的那些衛生問題嚴重的街區且不說了,就說一個:公共廁所。在上海南京路、外灘,在很多街區,很難找到公共廁所,就算有,也得花5毛錢,而且廁所內設施殘舊、衛生狀況極差、味道嚇人。像市區主幹道路麵殘破失修、路牌指示標識不清、垃圾遍地等等,這些市政問題,著實讓我們感覺別扭。這與我們以往聽到的有很大出入。
上海的秩序不好。坐車爭先恐後、搶擠,令我們印象最深刻,在車上為老年人讓座的風氣沒有形成。在上海坐車時,特別想念北京。這恐怕還是與管理理念有關吧。
14號晚,去了外灘,遠遠看到江邊煙霧嫋繞,走進一看,原來是賣烤羊肉串的,還有其他賣小物品的攤販在,都晚上出來叫賣了。不過,我著實沒想到上海在這樣的景區能賣羊肉串,為美麗的外灘打了折扣。也許商販是偷著進來叫賣的,但城管人員去了哪呢?下班回家了?
當然,一個城市,特別像北京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存在這樣那樣的死角是尋常事,不過這些死角存在的時間和規模可能就會成為判斷一個城市管理水平的標誌了——起碼對於外地人來說是這樣的。
印象八:服務意識遠沒有聽說的強。
還是聽別人說,上海服務意識強,服務比北京好。這次我還沒感覺到。
最可氣的要數地鐵換乘。從寶山路前往南京西路,本打算坐3號線至上海火車站換乘1號線,再到人民廣場換乘8號線,這樣路線最短,誰知到了上海站被告知,持單程卡需出站重新購票換乘1號線;隻得返回3號線到虹口足球場換8號線,誰知道還是這樣:單程卡須出站重新購票,而市民公交卡在半小時內可免費換乘。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蒙外地人錢。因為地鐵進站沒有類似公告,地鐵車輛廣播也未告知這一信息,直到出站才看到公示。車站人員告訴我,隻能再返回到中山公園換乘2號線,再至人民廣場換乘8號線。這意味著我們又得重新回頭。無奈,我們出站重新購票換乘8號線。朋友至今仍對此耿耿於懷,那3元花得太冤,而且來回折騰了很久,浪費了很多時間。
十六鋪碼頭,買擺渡籌碼,5毛一個,我說買兩個,工作人員給了我一個,我重複了一遍要倆,賣籌碼的工作人員皺著眉頭把籌碼用力從窗口中擲出,掉在了地上。彎腰撿籌碼的瞬間,很想好好跟他掰扯一下,但是我最終還是忍了,而且勸阻了朋友——沒必要跟他們計較這些,素質問題沒法解決,至於擺渡的服務如何,可見一斑。僅一條,大家如果看到那些摩托群橫衝直撞地擁上擺渡,估計得嚇得夠嗆。
可氣的還有問路。由於上海街道縱橫,且少有正向街道,故很容易迷路。此時,問路成為我們這樣的外地人必需的途徑。問了幾次路,基本沒碰到笑臉迎人的熱情市民,一般是冰冷的臉孔、順手往某處一指。在火車站問去虹橋機場班車的事,被協管員“喝”告了一通,朋友直說:“上海人真凶”。更有趣的,我們按當地人指示方向的路線行走,然後繞了一圈回到了原地——我一直不認為是他故意指錯的,也許是我們太笨走錯了——此時,特別想念北京胡同裏那些笑臉相迎耐心細致指路、恨不能帶我過去的那些大爺大媽。
至於去飯店吃飯,看到的冷臉遠遠多過於熱臉,作為消費者真沒感受到上海的服務意識。
服務意識、人文關懷,大家現在說得很多。落到實處,可能更有意義。
印象九:小家子氣重。
關於上海的小家子氣重,可能全國人民都知道。
去買西瓜,費了半天工夫把10.5元的那5毛錢零頭砍下(在北京習慣了“花整”:免零頭或補整數),賣瓜的撅嘴嘟囔了半天,我們提出讓他把瓜切一下,他告訴我們:“要切瓜給5毛”——以前聽說的果然沒錯。
最可氣的,在上海火車站寄存行李,兩隻小包要15元,我給了那人20元,他將錢放進抽屜就當沒事人了。當我問他為什麽不找錢,他回答我: “剛才你給了我15元”,我要求打開抽屜核實。抽屜打開後,裏麵沒有5元麵值鈔票,他理虧了:“我看錯了”,順手給了我幾個1元硬幣。離開那後掏出硬幣去坐車,才發現他找給了我4個硬幣,少給了一個硬幣。也就是說,2個40CM的小包存5個小時的保管費是16元,昂貴且不說,那無端端多給“搶”去的1元最讓人憋氣——你讓我如何看待這個城市——鐵路可是窗口行業啊。
當然,在上海我也看到了徐家匯、陸家嘴、四川北路等等這樣一些環境優美、時尚整潔的街區,這些才真正能配得上“國際化大都市”、“時尚之都”的這些稱號。
死角也好、問題也好,既然存在著就得改變。畢竟,表麵的光鮮是很蒼白也是很脆弱的。
朋友們都告訴我,去了外地才知道北京真的很好,這次我知道了。生活在北京15年了,雖然北京不是盡善盡美,但是我確實是切身感受到北京這些年的變化——奧運讓北京更美更秩序更人文了。真心盼望世博也能讓上海真正發生改變。

所有跟帖: 

明天再好好的回帖。我今天不清醒了,要睡覺。 -美元- 給 美元 發送悄悄話 美元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19/2014 postreply 09:40:3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