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鄧小平和中國的改革開放,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是“摸著石頭過河”。這個比喻被認為是八十年代打開改革局麵的主要策略,至今,仍然是中共官方論述中經常引用的所謂“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摸著石頭過河”,成了八十年代至今,鄧小平式改革的招牌。但是,這句話並不是鄧小平說的。這句話被提出,也不是改革開放時期。
提出這個理論的,是有“經濟沙皇”之稱,在八十年代的改革中被認為是堅持計畫經濟的保守派領袖的陳雲,提出的時間,是五十年代。1950年4月7日,陳雲出席政務院第二十七次政務會議,在談到物價上漲的問題時說:“物價漲不好,跌也對生產不好。上月物價跌了5%,對此要先收後放,先少後多,使物價先跌後漲。要摸著石頭過河,穩當點好。”1951年7月20日,陳雲在中共中央統戰部討論如何做好工商聯工作的時候,再次提出“摸著石頭過河”的理論。從此,這句話在中共黨內成為名言。元帥劉伯承就曾經對奉命組建軍事院校的張愛萍將軍說:“我給你六個字,你可要牢牢記住,那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此後陳雲逐漸離開主持經濟發展政策的位置,長期被毛澤東閒置,一直到鄧小平上台才重新出山,在中國經濟政策的製定上具有與鄧小平並駕齊驅的影響力。將近三十年過去了,陳雲的重要政策主張,還是“摸著石頭過河”。1980年12月16日,陳雲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開幕式上講話,再次提出:“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
回顧這個曆史事實,不僅僅是要考據一個說法的提出,而是因為這個考據結果,在今天看來,其實耐人尋味。它告訴我們: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鄧小平,和鄧小平開啓的中國的改革開放。
第一,“摸著石頭過河”並不是鄧小平的發明,他隻是引述陳雲的觀點。這個引領八十年代改革的重要戰略的製定,不是鄧小平的功勞。而戰略的具體落實,則是前後兩任總書記胡耀邦和趙紫陽的成績。因此,對於整個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鄧小平起的推動作用到底有多大,其實是需要重新認識的。
更重要的是第二點:所謂“摸著石頭過河”的提法,是五十年代的經濟主張。鄧小平式的改革,其實是延續中共剛剛建國時期的政策,這就是所謂“新民主主義”:適度保護和發展資本主義,不急於向社會主義過渡。對鄧小平及其領導的改革開放的評價,什麽“開啓新時代”,“進入新時期”,都是不符合事實的溢美之詞,鄧小平式的改革,其實不是向前走,而是向後走,回到五十年代。
而五十年代初期的發展思路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中共幾代領導集體的心中,曆久不衰,從鄧小平一直傳承到今天的習近平。某種程度上,習近平也是在向後走,試圖回到五十年代去尋找維護統治的經驗。這就是重新認識鄧小平,認識到鄧小平式的改革的五十年代印記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