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決策一不做、二不休、三不回頭,劉憶如炮轟郭台銘賣股賺10億,僅課稅348萬元

來源: 非花 2012-05-27 22:00:0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865 bytes)

賣股賺10億 僅課稅348萬 劉憶如炮轟郭台銘   
中國時報【單厚之、康文柔、王正寧/台北報導】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批評財政部為了區區一百億「勞師動眾」,開徵證所稅,財政部長劉憶如昨天重炮回擊,表示郭台銘前年賣鴻海股票賺了十億,卻僅繳三四八萬的證交稅,如果依照行政院草案十五%的稅率,即便郭持股超過三年可以減半徵收,也要繳七千五百萬的稅。

先前郭台銘曾表示,政府開徵證所稅,如果投入過高的時間與稽徵成本,隻課到百億元的稅,並不符合效益。不料,這段發言遭劉憶如「銘記在心」,提出郭台銘前年的賣股所得,作為證所稅應該課徵的例證。

針對劉憶如的說法,鴻海昨晚發出公開聲明表示,劉部長為證所稅護航,提郭董事長作案例,並不恰當。行政院發言人胡幼偉則為其緩頰說,這應該隻是話題帶到舉個例而非負麵的指控,因為郭董是成功企業家,就像過去大家經常舉經營之神王永慶來作例一樣,並不是故意要公開個人資料。

為了開徵證所稅,財政部長劉憶如近日來密集在立法院進行遊說,她昨天來到國民黨立委王惠美辦公室時,談到郭台銘日前的說法,顯得相當不以為然。

對於近來物價高漲,劉憶如也表示,財政部之前調降奶粉的關稅,但這些降幅卻無法落實在物價上,上個月是她在行政院提出,要業者在要求降關稅的同時,需要簽字承諾不能調整物價。

劉憶如不滿地說,「我不可能扛下行政院所有的事情,各部會要做好自己負責的事」。她並以飼料、玉米的營業稅已經調降,但養豬農買飼料卻沒有因此而便宜為例,強調農委會和經濟部應該要去和業者協商,祭出罰則來穩定物價。

對於劉憶如的說法,鴻海聲明中強調,郭台銘依法繳稅,重視對國家的貢獻,向來支持政府政策,經營企業注重社會責任,用心良苦做示範。官員對政策發言,應就事論事,理性、宏觀,不該針對個人。

鴻海在聲明稿中表示,郭台銘日前對證所稅的發言,建議政府部門用效率和成本做考量,是善意的忠言,不該被誤解;而講證所稅,把郭台銘當作案例,「更是不恰當。」

昨晚劉憶如針對此說法再澄清,她強調私下對立委說明證券交易所得稅議題時,以報載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申報轉讓持股的公開資料為例,向立委說明實務問題,並非針對郭台銘個人。她說像郭台銘等有愛心的企業家,如果能知道稅收的用途,且稽徵成本不高、不麻煩,相信他們都會支持證所稅。


一不做,二不休,三不回頭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2-05-28 06:01  討論 (+)  調整字級:    

「一不做,二不休」,有不留後路的決心,「三不回頭」,有迎風前行的倨傲,「回頭會是岸嗎?」已是蒼涼的無奈,但不管在哪個階段,都是用感情決定未來的方向。這樣的決策模式,用於個人,或許還有一點退無死所的浪漫情懷;用於國家政策,則就像將「未來」建立在沒有方向盤的竹筏上,不知會駛向何方。

香港作家溫瑞安的武俠作品「少年冷血」第一部第一集「一不做,二不休,三不回頭」,寫的是手刃「大連盟」總盟主而謀得其位的驚怖大將軍,如何用計誅殺所有未來可能威脅到他地位的朋友、親信、下屬的過程,這是他十三年潛伏、準備的成果,但隻是故事的起點;既然開始,就必須逐步開展向前,未來還有更嚴酷的對峙和殺戮。

故事一定要寫到成篇,個人也不免情緒化,但未經合理評估、理性決定的政策,隻會帶來災難。財政部長劉憶如與立委會談時,指出若知油電要漲,復徵證所稅會緩一緩,後來受訪又指出,「不後悔推證所稅」,不僅顯露證所稅推出前未經審慎評估,更是情緒化決策模式的代表。她已多次堅定陳述她推動證所稅的信仰,透露知道時機不對後,而仍未及早更正,就像走入「不回頭」的階段,徒然孤芳自賞,自以為成就了不得了的事業,當然不關心股市和經濟受到影響。

決策不回頭 反映傲慢

決策後的不回頭,反映著某種程度的傲慢,這在執政黨並不少見。目前位居高位者,總覺得比「庶民」更高一等,但經常也隻有泛泛之談,所以總統馬英九教訓人民要省電,因為台灣電價便宜,民眾不會珍惜能源;而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則教訓業者和同僚、下屬,專文指出「我政府部門和產業界似乎普遍欠缺對洽簽(經濟合作)協定的意義的認識,不瞭解洽簽協定的目的是為了拓展海外市場、掌握海外資源、吸引跨國企業來台,未能於談判時採取主動作為,如積極向對方提出市場開放的要求」。沒提出具體治國方針,卻像是從封建時代的幽靈復生,以家父的心態管理人民。

施政至少有三個步驟,依序是「應該先做什麼?」「如何做較好?」以及「開始做的辦法」;不過在民主國家,還有一最重要的機製,就是要有施政結果的回饋。很簡單的概念,但不管油電雙漲或證所稅的決策,我們隻看到倉促提出的政策,以及考慮不周詳的實施辦法,上位者要空泛的「歷史定位」,居次者要假設的「公平正義」,然後部會之間不知彼此的重大決策,即使媒體已經大量報導,可說是路人皆知,而且民意多數反對。

施政或許要有某種程度的霸氣,但絕不是「不回頭」的意氣之爭。電影「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中有女記者對原懷理想的男主角形容他所輔選的總統候選人時說,「他當然是好人,所有的政客都是好人。但有一天,他會讓你失望」,民主時代的明君,不是天縱英才,而是尊重或是「畏懼」民意的領導人,因為沒有「好人」可以期待。

多留些寬厚給庶民吧

所以溫瑞安寫著:「歷史上常見壞人當道,小人得勢,不是因為好人不夠聰明,沒有運氣,而是好人總比壞人多顧忌一些(包括對良知與人情的負責),而壞人卻總比好人狠些;在人與人之間活生生的鬥爭裡,卻是越狠越容易獲勝,越多顧忌越難以成事」。既已成就大業,就在心裡多留一點寬厚給庶民吧;「一不做,二不休」的手段,比較適合用來對付敵人。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