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絕對想不到 看德國媒體怎樣用鏡頭嘲諷台灣和香港

德國電視中的台灣和香港

身在異鄉,不自覺地會對故鄉多加關注,這種關注甚至已經擴大到了亞洲區域。可惜因為德國的電視涉及中國大陸的內容少之又少,加之以人權和民主為題材的負麵新聞為主,所以想看到一些不同的內容真的不容易。

最近偶然間從兩檔不同的真人秀節目中看到涉及台灣和香港的部分,頗有感觸,於是便想把感想同大家一起分享。

那套關於台灣的節目,以“半紀錄片”的形式展開,說它是“半紀錄片”,因為有太多擺拍的痕跡,顯得太做作,和太具引導性。故事講的是一個德國女孩如何在台灣開始自己的實習和工作生涯的。除了講述主人公本身的故事,還對他們眼中的台灣進行了描述。

片中著重強調了兩個場景。第一個是,台灣的摩托車,也就是所謂的機車,在低矮的樓群和雜亂的街道中橫衝直撞、左右穿插。女孩最後的結論是,她沒有勇氣在台灣開車

第二個場景,她的德國男老板帶她去台灣的夜市。第一個動作不出我所料:拉長鏡頭,對包括烤羊鞭,烤雞胗在內的各種對西方人稀奇古怪的食品進行特寫,然後讓大家都覺得:台灣的人民是吃各種烤昆蟲和各種動物內髒存活的。第二個鏡頭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對準了炒鍋上端被各種水汽和油鹽熏地黑乎乎的燈泡,然後又故意給操作台給了一個特寫,拍了下充滿各種和歐洲廚房對比稍顯淩亂和肮髒的場景。

其實在我看來,相對於大陸的夜市,台灣的夜市還是衛生和規範很多的。隻不過“半紀錄片”這種東西,拍攝者的主觀性很強。導演想讓一個場景肮髒,它就可以肮髒。台灣的人均收入是低於德國的,根據富裕地區歧視貧窮地區的一般理論,我可以理解德國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那麽,德國電視中和德國人均收入相當的香港又是什麽樣呢?(當然,根據國際基金組織的數據,香港的人均GDP還是要比德國低幾千美金的。主要還是因為港幣和美元掛鉤,加上美元疲軟,所以在數據上比較吃虧。其實差距沒有那麽大。)

RTL(德國RTL集團旗下的一間德語電視台)有一個節目,全程記錄了一個富豪一家如何在國外奢華度假,這一站是香港。開始的時候,我想,我們那處在服務業頂端的“東方之珠”怎麽也不會讓人家掃興了吧。

結果出乎意料,在節目中,德國夫妻兩口重複最多的一詞偏是:失望。

製作方特意把鏡頭對準了酒店旁邊的裝著防護欄的雜亂的公屋,對準了窗口上的晾曬的內衣內褲,對準了穿著拖鞋的大爺大媽,對準了街頭巷尾油乎乎的小吃店。

德國女主人公的香港朋友-一位從事珠寶銷售的華人女士,為了盡地主之誼特地帶了她的助理和一名從事化妝的男性友人,德國男主人公毫不客氣地用“Ladyboy“娘娘腔)來形容這位稍顯秀氣的男化妝師,而助理小姐也成了泡咖啡的苦力。逛珠寶店,美容,整頭發,一天典型的女性日程之後,德國女的評價是”昂貴又失望。“男主人公則是“恨不得馬上離開香港。”

 

 

第二天,德國男人的朋友帶他們先後去了跑馬場和一個展現香港原住民的小島。在跑馬場小有斬獲後,一家人去了類似於城鄉結合的小漁村。這可給了我們的德國主人公大展身手的機會:先說海鮮店直接把活的動物殺了給客人讓她受不了,然後又說中國人吃飯習慣不好,還把村民晾曬在簸箕中的海產說成中國人直接把午飯放置在空氣保存。最可笑的是,德國女指著一個坐在桌子上的中國小女孩對她自己的孩子說:”看見沒有,那個中國小孩整天都這樣坐在桌子上。“

當然,我覺得最過分的是:在幾乎整個旅程中,主人公們都在用德語進行交流,完全忽略了他們先後的兩位陪同人員的感受。我想,這兩位陪同他們的朋友其實都還是友善和真心的。不管這幾位德國客人是否滿意,至少他們完全可以用幾句親切的交談和一個笑臉表現下自己的感謝,但遺憾的是,這一切都沒有發生。

結尾,不出所料,一家人登上了船,在維多利亞的夜色中結束了糾結的香港之旅。他們還是不吝嗇言辭讚美了香港夢幻般的夜景,還是有些戲劇的是,節目中多次出現“少女時代“的背景音樂,看來德國人還是需要花些時日去分辨漢語和韓語的發音。

我看完整個劇集,其實有些小小的驚訝的。

有個笑話是說:因為中國人吃地溝油、喝毒奶粉,已經五毒不侵了。類似的,西方媒體對中國負麵報道,也讓我們多少有了些免疫力,因為我們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依然有很多地方需要繼續努力。所以當那些刻意強調中國大陸的貧窮和醜陋的圖片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隻能無奈地聳聳肩,因為不論如何,它們是我們國家依然客觀存在的一部分。

唯一讓人感到欣慰的是,他們多次使用“中國“和“中國的“這兩個詞匯來代替”台灣的“或者”香港的“這樣的說法,盡管德語中的“中國的”也有”華人的“意味。

但德國媒體這樣用鏡頭去嘲諷讓我們一直仰視的台灣和香港,還是多少讓人有點沒有想到。

說實話,從外觀上來說,香港的公屋和台灣的街道上那些的老舊建築確實是不好看的。隻不過這些事被拿到大陸講的時候,卻往往會被當做民主和人權的典範,它們會成為人們嘲諷“強拆“和”豪華經適房“的最好對比。在”民主“和”人權“的大帽子下,我們自卑地連聲都不敢吭。

可是較港台在經濟和社會方麵更有優越感的德國人和德國媒體就不會這麽想了。他們a拿著放大鏡,去找尋街道上的每一粒塵土,空氣中的每一隻蒼蠅。於是,一個“野蠻“的台灣和一個”雜亂“的香港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可是在國際社會中確實存在一個歧視鏈,它的存在基於經濟、社會、和綜合國力以及曆史等方麵。

說白了就是,富國歧視窮國,所謂的“民主國家“歧視”獨裁國家“,大國歧視小國,”宗主國家“歧視”附屬國家“。更普遍的是相互歧視,大家誰都看不起誰。

傲慢和偏見是美好的嗎?當然不是,因為它帶給我們更多誤解和仇恨。

歧視的存在是必然的嗎?當然,隻要虛榮和差異永遠存在。

我們不可以輕視媒體在中所起的推波助瀾的作用。我不指望德國的RLT或者台灣的TVBS能成為CNN那樣的國際媒體,但脫離狹隘的視野,去傳遞一個更立體和豐富真實的世界,是它們實現真正的國際化必經之路。

德國人去拍台灣的醜陋和台灣人去拍大陸的醜陋估計動機是一樣的。隻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我們嘲笑別人的時候也成為了別人的笑柄。

好吧,也許瑞士人或者美國人因為超群的實力,可以處在這個歧視鏈的頂端。可是,他們也不能夠高興的太早:說不定在距離我們幾億光年的的某個智能星球上,正在有一個外星人用望遠鏡看著我們,然後樂嗬嗬對對同伴說:都是一群傻傻的地球人。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