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元年”前後
2012-01-12 15:15:17來源:南方周末
2012年5月20日,“文化部”就會成立運作。我們現在草擬“文化基本法”,把文化的關鍵元素,通過一部基本法做更詳細的鋪陳。
文化創意產業主管機關是“經濟部”。很多文化界的人士會想:“喂,這個政府有點兒‘外行’吧。怎麽把這個放在‘經濟部’呢?”這一次我們把它調整過來,由“文化部”來做這樣的工作。
我們上任以來,文建會的預算可以說是逐年成長。以前沒有超過一年60億,我們上任之後變成60億。2011年算上辛亥百年的活動,加起來是93億,2012年會長到101億。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經濟情況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但文化預算並沒有減少。
大家可能會問,是不是我們把資源都放在“辛亥百年”的預算裏麵?這是完全分開的。這筆預算加起來差不多19億,跟文化建設委員會的預算是分開來的,不是同一個來源。
——馬英九
(節選自“對話會”整理稿)
“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發布聯署聲明的當天,台灣文建會主委辭職。圖為籌備處成員在文建會門前抗議。 (張鐵誌/供圖)
2011年10月10日晚上,政府主辦了一場由賴聲川先生執導的《夢想家》搖滾音樂劇晚會。惡評如潮。
許多人的憤怒,是因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一晚上就花了兩個億新台幣。對於了解台灣文化政策與資源分配的人來說,《夢想家》和“辛亥百年”係列活動,正凸顯了近年來台灣文化治理的兩大病症——越來越被政治邏輯和市場邏輯所主導。
在台灣,文化活動的進行往往是為了服務執政者的政治利益或意識形態,比如在民進黨時期,曾以本土性為文化資源分配標準;在馬英九時期,則以17.88億新台幣來搞辛亥百年係列活動。政治邏輯是,政府為了讓民眾看到他們在做事,所以隻追求短期的、明顯可見的活動,從而越來越走向煙火式、節慶式的短暫熱鬧,而缺乏對於文化方向的長遠思考與細致累積。每年的煙火秀越來越昂貴,硬件建設總是高於軟件建設,博物館、美術館也越來越喜歡舉辦商業化的展覽。
市場邏輯,指的是政府大力推動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並讓市場產值成為衡量藝術價值與公共資源分配的主要標準。美術館等公共文化場所越來越以參展人數作為主要價值,而忽視原創或先鋒文化,因為它們未必能在大眾市場上成為商品。
“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我們一群不同領域的文化界朋友成立的。“文化元年”之名,一方麵因為2012年是辛亥革命的101年,另一方麵是2012年5月要正式成立“文化部”。“籌備處”發起了“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的聯署宣言,提出了九大主張。其中兩項具體主張──要求文建會主委下台,要求三黨的候選人針對文化政策進行辯論;另外七項是對文化政策的建議,如文化主管單位應該重新調整藝文資源分配,矯正當前文化界貧富差距;提升台灣民眾文化美學,而非本末倒置一味追求票房與產值;文化政策的製定與決定不要被少數利益集團把持;官方不應以文化補助作為挾持藝文團體的商業交換……
就在聯署聲明見報的當天,文建會主委辭職。但我們在意的是更長遠的政策,所以我們邀請三黨候選人接受與文化界的公開對話。
形式上不是當初設想的辯論,而是三人在12月15日同一天的不同時段與文化界對話。每位候選人先報告二十分鍾他們的政見,然後由十二位文化界人士提問。
現場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在過去發展主義的意識形態下,“經濟部”、經建會等政府部門,總是理所當然的強勢部門,而文化、教育、環境等相關部門,則被視為弱勢部門。幾十年來的發展意識,使得真正的文化深耕者被邊緣化;在社會經濟中處於弱勢的文化族群及其賴以維係的語言、生活環境和文化資產,則瀕臨滅絕。例如,2009年被文建會定為台灣“世界文化潛力點”之一的樂生療養院,在早期規劃新莊地鐵工程時,完全不考慮此建築物的曆史價值,及居住其中幾十年的院民。現場便質問了三位候選人如何以樂生療養院為例,在經濟發展與文化間取得平衡。
另一個質問候選人的關鍵問題是,這幾年政府強力推動所謂“文化創意產業”,但是對原創核心的文化活動卻沒有更積極的政策,如何能夠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時也能更關注原創核心?
一個不受商業邏輯鉗製的公共電視台,可以對文化發展扮演重要的功能。但在台灣,公共廣電的預算偏低,尤其這兩年來執政者嚴重幹預公視經營,侵犯其自主性,提問者也向候選人問道:是否願意維護公共電視的自主發展?
政治人物原本並不重視文化政策,大多隻是邀請專家學者寫了政策綱領。麵對這些問題,候選人的回答當然都是行禮如儀,強調會重視文化,卻並沒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政策方向。
但這隻是重建台灣文化願景的第一步。候選人作出的這些漂亮承諾,是我們後續監督的基礎。民間文化工作者會持續監督官方,讓他們不再閉門造車,讓文化不再是政治的附庸、不再是商業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