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7月29日電(特約作者 石之瑜)被跆總判罰但卻因此受到所有台灣政客捧吹的跆拳手楊淑君,決定不再玩下去了,此舉引發台灣輿論大嘩。這位 被當成台灣之光的選手,一舉戳破了自己之前所謂的委屈,原來是配合媒體、觀眾與政客所上演的一場滿足他們的政治秀,撐起韓國與大陸聯手打壓台灣的虛構劇 情。如今弄到騎虎難下,當機立斷,急流擁退,為時未晚。
似乎,近年所謂台灣之光的共同下場就是曇花一現,害得媒體政客不斷要找下一個。值得深思的是,唯一真正在世界露臉而且成就無比的台灣人,當推世界銀行副總裁林毅夫,但是他從來不被當成是台灣之光。
近十年來,台灣流行講台灣之光,隻要在國際上表現令自己國人感動,就算表現得不一定好,都有可能變成台灣之光,其中運動選手尤其如此,如打不 贏也不認輸的跆拳手蘇麗文、後來涉嫌打假球而被起訴的棒球手曹錦輝、受傷的旅美投手王建民、偶有佳作的所謂黃金女雙莊佳容與詹詠然以及一度擊敗世界好手的 盧彥勳等等,目前如日中天的則是高球後座曾雅妮。
他們共同特色就是讓自己國人感覺好像台灣在世界上露臉了,這對總是倍感受人忽視的台灣群眾極度重要,故而凡是號稱了台灣之光,經常就會成為政客煽情的火藥庫,大家都要探望他們,或接見他們。
林毅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在台灣,他還有一個從“中華民國”國軍叛逃的舊紀錄,造成他至今不便返台。但是三十年來,他的成就已然有目共 睹,是世界舞台上受到最多矚目,也是影響最大的台灣人。對於國民黨政府而言,他還是個叛徒,但更尷尬的是民進黨,因為林毅夫的生涯路徑完全不符根據何台獨 信仰所勾勒的圖像。
這令人想起過去常有中國選手以外國人身分取的優秀成績時,屢屢所引發大陸作家之間的大辯論。問題的焦點在於,到底算不算是中國人贏了?最早這 樣的辯論,可回溯到小山智麗(何智麗)在1994年贏得廣島亞運女桌單打時掀起的,到底拿冠軍的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小山智麗是不是叛逃?
1990年推動國企改革時出現一項爭論可資類比,就是廠長負責製之下的公營企業廠長代表誰?有說是代表國,有說是代表廠,有說是代表他們自己,甚至有 說是代表一個專業。這個爭論在李娜奪得法網冠軍後也浮現,所以有人說她的勝利是網球專業的勝利。同理當然可以說,林毅夫的成就是經濟學的成就。然而,除了 專業成就之外,是不適合繼續推論說,李娜是中國之光,林毅夫是台灣之光呢?
台灣之光的說法所影射的是,台灣是一個集體身分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有人特別與眾不同,因而讓台灣連帶受到其他身分的人所注目,便為台灣之 光,似乎與光耀門楣、光宗耀祖、望子成龍、衣錦還鄉的固有文化相當一致。盡管當事人也許偶有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惆悵,但畢竟能成為家鄉父老之光,列名青史不 朽,也不虛此生。
不過,假如每回台灣之光的喧囂,不是在分享當世人的榮耀喜悅,而是要消費人家的成就,將之轉變為自己的政治資本,或藐視旁人的武器,進而泡製 集體對立,這樣的話,就隻能反映台灣人把自己鎖進了牛角尖的意識之苦。反觀姚明,他儼然是當代超越這樣對立氛圍的範例,在中美兩國球迷之間成為橋梁。則台 灣人忽視林毅夫的成就,把他排除在台灣之光的範圍外,因而矛盾地透露了某種解放的意涵。
照台灣之光的邏輯,林毅夫是台灣之光。但若照當前政治化的台灣之光所要凸顯的主要兩個信息,一是台灣人比韓國人強,二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那林毅夫卻 同時是個絲毫沒有在與韓國較勁的中國人,就不能算是台灣之光。台灣人林毅夫不能歸屬於台灣身分的母體,因而象征了他隻能是光,而不能是台灣之光,於是台灣 作為身分母體的前提,就為之動搖,且用台灣鎖定自己或對手的作為,就不能專擅。
楊淑君在事發之後,曾經前往韓國從事公共關係,她尚不能與林毅夫在世界銀行叱吒風雲相比。不過,如果從他們兩位身上看到台灣之光裏主導的不是 窒息的台灣身分,以致於台灣之光不再是被消費的對象,那我們當然就不必把他們當成台灣之光。超越了集體對立,超越了台灣之光的包袱,他們就真的是台灣之光 了。台灣無光矣!台灣之光矣!
(中評社特約作者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