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決定成敗。國民黨選對方向了嗎?
中評社╱題:國民黨當局應麵對的幾個現實問題--寫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之際,作者:李家泉(北京),資深台灣問題專家
2008年5月,我在馬英九代表國民黨宣布在台灣實現第二次政權輪替時,曾在香港《中國評論》月刊6月號發表一篇題為《馬英九主政台灣在後兩岸關係新態勢》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中國大陸有‘十年文革’之亂,鄧小平應時而出,沒有辜負大陸人民的期待。台灣島內也至少有‘八年台獨’之亂,馬英九能否成為台灣的鄧小平?”“曆史在呼喚英雄,英雄也應該呼應曆史。然而馬英九先生會是怎樣的呢?我看他現在麵對的是一個曆史性機遇,也是一項重大的曆史性挑戰。”
自那時以來,已經近三年了。馬英九這個任期隻剩一年多了,做得怎麽樣呢?總的說,做得還是不錯的,其中特別是2008年12月15日兩岸實現直接通航和常態包機,海運直航以及直接通郵,兩岸正式進入“通商、通航、通郵”的大三通時代;2010年6月29日兩岸兩會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其中早收清單大陸對台灣開放539項,金額為138.4億美元,台灣對大陸開放267項,金額為28.6億美元。不僅結束了兩岸關係60多年來的對立和對抗,而且開創了兩岸關係未來長期合作與和平發展的新時代。
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就說,馬英九已經做得很好了,如果作為一種曆史使命,馬英九還遠未完成任務。唐詩中有這樣兩句:“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馬英九身處台灣目前這樣特殊的曆史環境,作為中國國民黨主席,確實是困難重重,“任重而道遠”。尤其是本任期隻剩一年多了,下一個任期他還能不能連任,現在還不好說。應該怎麽辦呢?我個人作為一位抱著某種期待的愛國主義學者,特在此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前夕,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以供馬英九和國民黨諸公參考。
方向問題
這是最重要的,也是不能不提出的問題。目前的中國,其領土主體部分的99%以上是統一的,這在曆史上也是空前的。台灣在全國領土中隻占0.37%,人口在全國隻占1.7%。海峽兩岸,即台灣和大陸要不要統一?國民黨要不要對中國曆史有所交代?難道就像現在這樣,不統不獨不武,長期偏安台灣保持分裂狀態?民進黨執政8年,堅持“台獨黨綱”,所謂“台灣前途決議文”,本質相同,實際是“換湯不換藥”而已。民進黨還廢除了國民黨的“國統綱領”、“國統會”,馬英九上台後並沒有恢複,甚至連曾經提出的“終極統一”,在民進黨提出反對後馬上收回,還一度拋出所謂“國民黨並不排除‘台獨’選項”。何乃膽小至此?台灣島內有人把民進黨內的“主獨”派比作“臭石頭”,而把國民黨中一部分沒有骨氣的人比作“軟腳蝦”,真是不為過。
作為一個政黨決不能沒有政治方向。隻有方向明確,旗幟鮮明,堅忍不拔,才有可能號召和帶領廣大群眾共同前進。方向是目標,是指引,是靈魂,是動力源泉。沒有了目標和方向盤,就像一艘飄零在汪洋大海中的船,隨時都會有被風浪吞沒的危險。大方向和大目標是不可以輕易變動的,可以隨時調整變動的是政策和策略,而不是方向和目標,國民黨中有些人似乎把此兩者完全顛倒或混淆了。
從長遠大勢來看,兩岸的未來非統即獨,永遠保持現狀是不可能的。作為在台灣執政的國民黨,決不可以在統獨之間跳“搖擺舞”或打“太極拳”,忽此忽彼,模棱兩可,搖擺不定。目前台灣最大的危險是:方向錯誤的民進黨,理直氣壯,敢打敢衝,無所顧忌;而方向本來正確的國民黨,則反而覺得理不直氣不壯,前怕狼後怕虎,畏首畏尾,不敢有所作為。國民黨雖然在兩岸經貿關係上作出了貢獻,但在下一步的政治或統獨問題上就難保不出現問題。
大局問題
今年2月16日,台灣《工商時報》發表的一篇社論,引用了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先生講的一段話:“不論是企業或政府,現在都必須以13億加2300萬人口的宏觀腦袋與領導能力來思考與判斷。”這話說得好啊!
相信徐董事長是有感而發的,也主要是就經濟角度來說的。然我認為不應隻限於經濟,政治或其他方麵亦應如此。現在台灣,有些人動輒說,應該“以台灣為主體”,“以台灣利益為優先”,“以台灣價值為核心”,其心隻有2300萬,而沒有13億,這是不好的,缺乏大局觀念。比如,在談到台灣前途時,有人就說“隻有台灣2300萬人說了算”,實際上是指2300萬人中的他們那一部分人說了算。這就忽視了台灣的絕大多數人,更忽視了中國大陸的13億人,無形中也就剝奪了他們應有的發言權。這能行得通嗎?當然行不通。
所謂大局問題,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要有整體觀念,也就是徐董事長說的要“以13億加2300萬人口”的宏觀腦袋來考慮問題。無論是整體或局部,現在或未來,經濟或政治,不能隻考慮台灣而不考慮大陸,當然也不能隻考慮大陸而忽略台灣。兩岸本來就是一家,這是任何人都否認不了的,是外國侵略者把兩岸分開的,是不幸的中國近代史把兩岸分開的,也是曆史上腐敗無能的中國統治者造成的。現在,又有人欲挾美日以自重,把兩岸分割現狀長期化、持久化,這是不可能得逞的。我們,兩岸的中國人,決不會長期接受目前這種分割現狀。國民黨在這方麵也負有曆史責任,作為台灣一個最大的政黨,將來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都有責任推動這個問題的合理解決。
前途問題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國共兩黨幾乎主導了中國近百年的曆史。實踐證明,兩黨合則中國興,國民黨也興旺,否則就相反。第一次國共合作,有北伐的成功和勝利;第二次國共合作,有抗日戰爭的成功和勝利。目前海峽的國共兩黨有無可能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從而取得反獨與和平統一的成功和勝利?有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台灣已經有了一個民進黨,它對國共合作、“一個中國”是堅決反對的,最好“不要去刺激”它。我個人則不大以為然。正因為有了一個主張“台獨”、反對“一個中國”的政黨,使得中國有被長期分裂的危險,這個第三次國共合作才顯得更為重要。景陽岡上的老虎,你刺激牠是那樣,不刺激牠也是那樣,反正牠是要吃人的。如果你國民黨認為,自己放棄國共合作、放棄國家統一,民進黨就會不反對你,就會與你和好,就會不搞“台獨”,那未免太天真了!當然,我們也希望與民進黨合作,但隻要它不放棄“台獨黨綱”,就是不可能的,兩岸人民也不會同意。
其實國共第三次合作,不是要不要進行,而是怎麽進行。這個合作,主要是靠行動而不是喊口號,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當時也主要是靠行動而不是口號。至於所說第一次或第二次合作的提法,那是後來的人加上的,當時並沒有什麽“第一次”、“第二次”的說法。現在所說的“第三次”合作,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它的可能性,不是讓你去喊口號,雙方當事者應該重視行動而不是口號。在這個意義上,我完全同意人們反對那種隻喊口號不做實事的宣導者。
國號問題
新中國成立時,曾經出現過“國號”之爭,當時毛澤東主席曾主張延用“中華民國”國號,足見他對國號問題並非十分介意;而民主黨派則不以為然,主張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認為應該把兩個時代加以區分,最後還是采用了民主黨派的建議。
如今的海峽兩岸,在議論未來統一時,也出現了“國號”之爭。在國民黨內部或藍營內部,有些人力主保存“中華民國”稱號,認為不能讓這個稱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吞並了。民進黨人對此卻不是太積極,原因是這個所謂國號,他們可以利用,可以作為“過渡”,可以“借殼上市”。在一次鳳凰電視辯論會上,有一位傾向藍營觀點的加拿大籍華人學者竟衝著我說:“你們今天如果不重視這個問題,到以後有一天想承認都來不及了。”很顯然,他是被一時的“台獨”氣焰嚇壞了,認為一旦分裂主義者宣布成立“台灣共和國”,再回頭欲承認“中華民國”就來不及了。這位學者看來是反對“台獨”的,但卻過高估計了“台獨”勢力,看不出他們脆弱性和虛假性,也未看出自己這樣做的危險性。
解決方案,無非三者擇其一:一是延用“中華民國”稱號;二是維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稱號;三是以上兩者都不用,直接用“中國”兩字。大陸當然願意采用第二個方案,但為照顧台灣方麵一些人的感情,我看可以采用第三方案。其實,國名也好,黨名也好,都不過是一個政治符號,不必過於計較,凡是曆史上產生的,也一定會在曆史發展過程中消失。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曆史,出現過多少過國名、黨名,那一個不是過眼雲煙?中國共產黨毛澤東主席在新中國建國後不久,就曾在公開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談論共產黨和國家的消亡問題。問題的關鍵是要看實質上是否對人民有利,能否推動曆史的進步,不必過於計較或介意那些表象的東西,那些形式或名義的東西。
政黨問題
我這主要是從國民黨的角度,來看兩岸三個主要政黨的關係問題:
一是國、共關係,相信國民黨也一定會看到,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非常愛國的政黨,是中國曆史上幾乎無與倫比的愛國政黨。中國共產黨也是一個最講原則的政黨,盡管國共兩黨曆史上的恩怨情仇比誰都深,但為了整個國家民族的最高利益,竟毫不猶豫地捐棄前嫌,真正做到“相逢一笑泯恩仇”。
二是國、民關係。其淵源遠不如國、共兩黨。從今天的現實看,民進黨最恨國民黨,曆史上國民黨政權曾代表祖國政府接管台灣,但卻做了許多對不起台灣人民的事,不知是否這個原因,使成了國民黨的一個軟肋,從而也最怕民進黨,對民進黨主權上的謬論不敢碰撞,甚至在一些事情上不時被“綁架”。一個恨對方,一個怕對方,從而成了兩黨解不開的曆史疙瘩。這個問題總是要解決的,在條件成熟時,一定會解決。不過這個條件要靠大家共同創造。
三是共、民關係。兩黨在“兩蔣”高壓統治台灣時期,曾經是反蔣的間接同盟軍。然而如前所說,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既愛國又講原則的政黨,今天的民進黨既然走上了分裂國家、反對統一的道路,這對兩黨關係不可能不產生重大影響。中國共產黨是不可能向任何分裂國家民族的政黨作原則性的妥協和讓步的。設如民進黨有一天轉型成功了,成為一個擁護統一、熱愛國家的政黨,相信共、民兩黨關係一定會發生質的變化。
今天擺在國民黨麵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麵對現實,麵對曆史,與各方共同努力,做好兩岸紅、藍、綠三個主要政黨的和解與團結工作。然而和解和團結也是有原則的。現在綠營內部有一種說法:經濟上民進黨不能不向國民黨靠近,而政治上國民黨將不得不向民進黨靠近。也就是說,國民黨政治上最後也會走向分裂國家的道路。這雖然隻是一種說法,但國民黨不能不視為警訊,不能不引為警惕。
國民黨當局還應該有一種信心,目前民進黨的反中反統,不過是不幸的中國曆史的一種反彈,它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也要相信民進黨中早晚會有人出來自我糾正。
民意問題
古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重視民意,跟著民意走,這是對的。問題是,現在台灣媒體公布的“民調”,大都是為眼前選舉服務的民調,是很膚淺的,並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不能反映出台灣人民真正長遠的根本的利益所在。如果以此為準,來作為一個政黨的長遠的大針方針,是一定會誤事的。
從近年台灣媒體公布的一些民調來看,認為近十年來,台灣民眾對於統、獨的態度有明顯轉變:有的公布,主張“急獨”者已由過去的12%上升至16%;主張早統者則由9%降至5%;主張永遠維持現狀者已由32%升至51%;其他為態度尚不十分確定者。有的公布,現在各種各樣的主張維持現狀者占86.2%,而主張盡快實現統一者僅占1.7%,其他為態度尚不確定者。有的公布,目前讚成統一的已由28.7%降至15.6%,不讚成統一者則由54.5%升至69.9%;讚成獨立者由44.3%升為49.1,不讚成獨立者則由40.3%降至34.4;其他大部為態度不確定者。
台灣各式各樣的民調實在太多了。我這僅舉出統獨方麵具有代表性的三家民調作為例子,但不想說出這些民調單位的名字。我相信馬英九當局在兩岸關係上所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的大政方針,就是參考或主要參考類此民調作為依據的。然而我必須指出,這是很不準確的,也很可能是一種民意誤導。
孫中山先生說過,民眾有三種情況:一是先知先覺,二是後知後覺,三是不知不覺。作為一個社會精英凝聚起來的政黨,是站在民眾前頭領導民眾前進呢,還是站在民眾後頭作為民眾的尾巴或民粹主義者跟著慢步移動呢?如果是後者那要你這個政黨又有什麽用呢?因此,我認為作為國民黨應該是孫中山先生所說的先知先覺者,而不是後知後覺者或不知不覺者。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海峽兩岸和全世界的中華兒女都在紀念曆史上這個偉大的節日。辛亥革命的領航者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兩大目標:一是“統一中國”,二是“複興中華”,如今我們又處在目前這樣一個關鍵的曆史時刻,當然應該繼承孫先生的遺誌,體念時艱,攜手合作,為完成統一中國和振興中華這一偉大的曆史任務而共同奮鬥!
以上隻是就國民黨的幾個大的問題談一點個人看法。其他如國民黨本身的內部建設,以及如何應對台灣的各式選舉問題,這就不談了。隻是希望,今日的國民黨能夠以肩負曆史使命來要求自己和完善自己,爭取和團結好包括民進黨在內的島內各黨派和各階層人民,並在此基礎上正確處理好兩岸三主要政黨的關係,以開創兩岸關係的新局,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和最終實現和平統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5月號,總第1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