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日本發生裏氏9級強烈地震並引發劇烈海嘯。在如此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麵前,“搖晃”的日本竟會表現得如此淡定:在仙台市的一條馬路上,人們集中在中間的綠化帶避險,雖然有些擁擠,但無一人占用兩邊的機動車道;東京街頭,大批市民排著長隊打公用電話,整個過程平和而富於效率。這些令人稱道的鏡頭,是否同樣可以成為我們的國民教育素材的一部分。倘若人類在自然災害麵前永遠都很渺小,倘若災難總是不可避免地終會降臨,那麽今天,我們在日本地震中感受國民教育,明天災難不幸降臨時,才能更從容鎮定。
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但日本人卻沒有怨天尤人,一邊建立了成熟高效的防震救災體係,一邊不斷完善的法律體係。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公司,抗震演練已是家常便飯。日本的中央政府並沒有在救災過程中做太多行政幹預,而是沉著應對、積極引導,並將實際災情和救災情況公開透明化。這種權威性和公信力,讓民眾在關鍵時刻更願意相信政府。
日本政府對抗震救災、防災賑災的高度重視,以及專業性、組織化與精準度,可以從大地震發生後政府的快速反應和強力行為中看出來。日本執行預防、應急、恢複重建相結合的綜合防災政策,形成以中央和地方政府為主體、民間和家庭參與的防災體製,包括市民的日常防災培訓、常規性抗震演習在內。震前、震後的日本沒有出現謠言四起的局麵,也很少聽到民眾的抱怨,這,都得利於政府的正確引導。
日本大地震發生後,由於道路損毀導致運輸不暢等原因,日本部分超市、便利店出現貨物短缺問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但市場上並未出現哄抬物價的現象。盡管商店不斷擴大進貨,而且有的商店還采取了限購措施,但仍無法滿足人們的購買需求。不過,日本市場上並沒有出現哄抬物價的現象。超市、便利店裏部分商品雖然賣光,但從剩下的標簽看,價格和往日沒什麽兩樣。因為天氣轉暖,有些蔬菜的價格還出現了回落。
當地時間15日上午11時,日本首相菅直人就地震海嘯引發的核電站危機發表告國民書。菅直人說,核電站還有進一步泄漏的可能性,並再次呼籲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的居民避難。重災之下,人們看到的並不是官員的矯揉造作。實際上,日本各級政府在過去的地震狀態下,都有瞞報、封鎖的例子,正是通過不斷的立法,才讓政府救援災難的管理權力既集中化又不斷透明化。人們津津樂道的日本建築抗震能力,也來自於《建築基本法》的規定。
每一次地震都是一種超越性的機會。日本漸漸理性認識到地震不可預測,從地震預報“脫身”,學會“共生性”目光而不是“規避式”的僥幸來理解地震。
東京電力公司推遲臨時限電開始時間,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批評東京電力公司臨時改變計劃令民眾無所適從,“希望相關機構迅速、全麵地發布準確信息”。
有人說,災難麵前的社會組織能力和社會默契程度,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內在實力。此次日本人麵對強震表現出的從容不迫和有條不紊,日本社會應對災難所表現出的鎮定和高效,並不是與生俱來或一蹴而就的素質,而是一個自然災難不斷的民族,經曆過一代代人的積累,轉化成為了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精神和災難基因。
3月11日的地震,是日本曆史上保留記錄的最高震級,在世界上排第五位。一天多時間裏,人們通過廣播、視頻,見證了災難的慘烈,也震撼於日本人在大災難麵前表現出的秩序和冷靜。由於災難不斷,日本人對未知世界有著深深的敬畏,以及深重的悲觀主義色彩。而這種悲劇性格自然而然的另一麵,是日本文化中對轉瞬即逝的美好有深切的感情,外化成他們的民族精神,就是一切都必須精益求精,把自己的責任盡到最大。
3月11日當地時間下午2點46分,地震開始了。學生們透過大大的窗戶看著窗外的寫字樓群,就像筷子上的麵條一樣,高速地,搖來晃去,樓頂那長長的電線抓住,它就像汽車擋風玻璃上的雨刷一樣擺動著。有的孩子臉色煞白,兩手不停地在胸前劃著十字,然後將頭埋在雙手之中。當地震持續了將近三分鍾後,稍稍有所減輕,老師要求學生們什麽也不要拿,趕緊離開教學樓。此時老師也非常緊張,但她卻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並關掉了電源。
有條不紊。這是日本各類民間組織震後行動的真實寫照。地震發生後,日本各地近3萬個民間組織開始行動,按照災後救援的步驟,他們目前能夠做的是廣泛號召募捐、建立網絡合作機製、協調捐助物資和調動誌願者,為接下來進入災區做準備。除了救災民間團體,更多的NGO正在集結力量,原地待命。在史無前例的大災難麵前,日本民間組織仍然保持訓練有素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