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終於用中文接受美國記者采訪

曾三度引爆“英文誤解門”,馬英九終於用中文接受美國記者采訪
九峰

2010年10月19日,馬英九接受美聯社專訪,一句“馬英九將在2012年連任後和對岸進行政治談判”的引述再次引發解讀之爭。短短十個月內,馬英九連續接受美國三大重要媒體專訪,卻全因使用英文造成誤解。“英文誤解門”已不是一個翻譯技術問題,這折射出馬英九乃至整個台灣的政治心態問題。

2009年底,《亞洲華爾街日報》專訪馬英九,對於該報記者提出的“兩岸能否如大陸期待達成統一”的問題,隻因一個用字的單數複數,導致“decades”(數十年)和“decade”的語意出現天壤之別,外界以為馬英九提出了十年的兩岸統一時間表。在台引起軒然大波。

2010年五月,美國有線電視網(CNN)播出馬英九專訪,畫麵中馬英九口氣強硬說,台灣是“主權國家”,“不會(never)要求美國人為台灣打仗”,遭綠營大作文章後,馬英九趕忙利用國民黨中常會澄清,“這話是講給美國人聽的!”更解釋美國出不出兵,不是他去要就要得來的。

馬英九英文程度好,相信沒有人懷疑。連對手謝長廷也說「也許是外國人的英文太差才會誤會」。不誇張地說,馬英九的英文足夠精準,難怪有人說僅這一點就遠比陳水扁自稱是"美占領區行政長官",美軍代理人稱職多了。

馬英九是大家公認的好人,工作十分努力,但是總統做的卻不太稱職,追根尋緣是他自己身陷台灣社會這種哈洋,崇洋,媚洋,比誰骨子更洋的政治生態而不自知,並且帶頭挾洋自重,以炫耀自己的洋本事而得意洋洋。

這種過分華麗包裝但缺少政治家應有的最起碼的政治人格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智障。這也就是為什麽馬英九到目前為止還不十分明白,他的豪華團隊在百姓眼裏卻領導著一個無能的政府。馬政府是一幫不食人間煙火,完全脫離老百姓土壤的精英組成,這些人除了會炫耀賣弄,並不知道老百姓真的需要什麽。

台灣政界,文化界崇洋之風盛行,言談話語間無不夾雜幾個英文單詞有意炫耀賣弄,好像不如此已經不能完整表達意思。這就難怪一個地地道道台灣民選總統必須用英文回答采訪才能算是正式政策宣誓。

上行下效,馬行政當局的所作所為似乎把英語法定成台灣官方語言了,即便是兩岸洽談經貿協議,事關兩岸同文同種中國人之間的議題,卻非要造個英文名詞:ECFA。弄得台灣媒體街頭調查時尷尬地發現,在相當長的時間裏絕大多數受訪者不知道ECFA代表什麽,甚至有些人脫口而出是外國名牌吧?真不知馬當局是在為台灣百姓謀福祉,還是給美國老板打工。

2010新年101大樓煙火秀,大樓上打出"Taiwan Up"。且不說其英語用詞恰當性,單從用英文而不用中文就折射出主辦人員的文化上的自卑感,和蔑視台灣草根民眾的心態。不錯,台北是國際大都會,但是人們到台北是要看看台灣的台北,而不是要看台灣的紐約,台灣的倫敦。煙火秀主要是給辛苦一年老百姓看的,塔上秀出的是老百姓看不懂的文字,不知馬英九知不知道台灣百姓有何感想。

一而再,再二三的“英文誤解門”,馬英九一個堂堂正正民選的總統,在自己的土地上,在正式的官方場合不用自己的官方語言回答提問,除了殖民地(長官)潛意識外,恐怕馬長官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對本國人民特別是草根民眾的極不尊重,對本民族語言文化的歧視。

其實馬英九如果用中文回答問題,既不會產生不必要的歧義,而且還可以利用翻譯時間多一些思考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普通百姓當下就知道馬英九在說什麽,而不需要出口轉內銷。更何況一個到台灣采訪的記者為何不能用中文采訪呢?就不能尊重一下台灣呢?試想有台灣記者在美國用中文采訪美國政要嗎?當人自我矮化的時候,如何讓別人(記者)尊重你!馬英九實實在在缺少的是獨立的政治人格。

眾所周知,過去幾十年東亞冒出不少世界級品牌企業,韓國有三星,現代;日本有豐田,索尼,任天堂等等;台灣和韓國同時起步,但搞了幾十年,除了代工(給別人打工),基本上還是什麽都沒有。

台灣在彌漫的殖民地心態中徹底失去了自我,當官的除了選票和向美國效忠保住選票,哪裏真正考慮過國計民生的長遠大計;民眾在政治人物和媒體的示範作用下,哈日,哈美,哈韓,就是看不起自己。一個否認過去,看不見未來,自己看不起自己的群體還能指望對自己,對人類社會有什麽貢獻嗎?

俗話說,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經過一年的閉門思過,馬總統終於開始用中文回答外媒記者問題了。馬英九帶了個好頭,然而,台灣社會需要重新樹立自己的民族尊嚴,隻有真正找到民族的自我而不是僅為個人一點私立互相之間鬥來鬥去,台灣整體社會才可能有一個大提升。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